正文 第1章 備受關注的皇太子們(1)(1 / 2)

在中華帝國漫長的曆史中,有一類人總會自然的備受關注,那就是作為皇位繼承人的皇太子們。皇太子是帝國的儲君,經常被標榜為國家根本,似乎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然而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皇太子雖然離皇位一步之遙,但是能成功越過去的少,一頭栽下去的多。因為皇太子的命運並不取決於自己,而是取決於他的父皇,這是典型的靠爹吃飯,大概可以歸類到啃老一族。哪天他的父皇不高興了,燒個紙點個香,向上天訴苦幾句,向臣民宣告一番,就能廢掉太子的地位。如果我們把皇太子作為一個職業來看的話,那這個職業的工傷率絕對高居不下。

皇位繼承製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世襲君主製的核心,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維係君主專製、萬世一統的政治製度。它是皇權得以承襲的唯一途徑,直接關係到君主專製統治能否鞏固和延續,因而得到中國曆代王朝的高度重視。皇位繼承製度從產生到發展、完善,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中國的皇位繼承製度源於西周的宗法製度。宗法製度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父係家長製演變來的,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製度。皇帝製度確立後,皇帝高踞於權力的頂峰,皇位的繼承問題更成為封建國家的核心問題。它關乎皇統的延續,關係政局的安危。最初的皇位繼承製,沿襲了宗法製中的嫡長子繼承製,皇帝嫡長子預立為太子作為法定繼承人。《漢書·叔孫通傳》載:“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曆代皇帝都把預立太子繼承皇位看作是國之大事。從漢代以後,封建法律就開始確立了皇位繼承製度。

自從漢代確立皇位繼承製以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嫡長子便成了確立君主繼承人的法定標準。自漢以後,皇帝在位時就都預立太子,指定好自己的繼承人。預立的太子是國之儲君,在冊立太子時都有很隆重的儀式,如選定吉口,告知天地宗廟,文武百官奉迎、朝拜,並昭示天下。以嫡長子製預立太子來繼承皇位的辦法,-直延續至明代。其目的在於求得政局的安穩和實現皇權的順利交替,曆代君主也都煞費苦心,竭盡全力想鞏固這一皇位繼承製度。

清王朝的皇位繼承製度既保存有滿族本身發展的特點,同時又要照顧到對全國統治的需要。所以其初期的皇位繼承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原有的軍事民主會議製的痕跡。如順治繼位是由各親王、貝勒、文武大臣會議決定的。康熙繼位是順治在特殊情況下,用遺詔的形式確定的。雍正廢除以嫡長子製為前提預立皇太子的製度,改行密建皇儲的製度。

皇帝製度中第一要緊者就是皇位繼承問題。皇位繼承製度,是封建專製的皇統得以延續的保證,對皇帝製度得以延續二千多年起著重要作用。經過曆史的演變與發展,中國古代皇儲繼位製度形成幾種形式,即嫡長子製、兄終弟及製、立子殺母製、密建皇儲製。

1、嫡長子製

為穩定皇室內部的繼承秩序,避免皇帝諸子互相爭奪,結合宗法製度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具體地說,就是在皇帝眾多的妻子中,皇帝的正妻即皇後叫做“嫡”,其餘的嬪妃統稱為“庶”,庶當然也有貴賤之別。皇位必須由嫡妻即皇後的長子繼承。至於這個嫡長子賢與不賢,不在考慮之內。如嫡長子早殤,有子即立其子,形成皇太孫成為皇儲的局麵,若早殤的嫡長子沒有兒子,皇位再由嫡次子按順序繼承,隻有在皇後無子的情況下才考慮冊立庶生的皇子,但原則上要立貴妾之子,這就是嫡長子製的主要內容。

2、兄終弟及製

兄終弟及製以皇帝弟弟的身份做為皇位繼承人,即“皇太弟”,也是儲君,具有繼承皇位的權力,是合法的繼承人。在皇位傳承史上,影響最大的兄終弟及事件,是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其兄宋太祖趙匡胤而為皇帝。

3、立子殺母製

為鏟除可能妨礙皇位繼承的政治勢力,有些皇帝甚至采取某些斷然措施。如漢武帝劉徹欲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為防止女主及外戚專權,於是將其母賜死。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效法漢武帝,將明元帝拓跋嗣的生母賜死後還振振有辭地說:“昔漢武帝將立義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吾故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因為“立子殺母製”的殘酷性不能為一般人接受,北魏之後,此製停廢。

4、密建皇儲製

密建皇儲製是清朝統治者在皇位繼承製度上的一大創造。皇帝生前秘密確定皇儲,寫下遺昭,秘而不宣,駕崩後由大臣當眾宣昭,被立為皇儲者即刻登基,被選的人不分嫡、庶、長、幼,唯以具有統治才能,能勝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統治利益為準。

為培養太子的才德,扶植太子政治勢力,為其承繼大統預做淮備,大多數朝代建有東宮府僚係統。這一係統的設置,是皇位繼承製度中最關鍵的一環。太子宮屬主要有師傅保和詹事府。皇儲德性的好壞和能力的高低,關係列封建王朝江山的穩定。因此,曆朝統治者都把皇儲的培養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