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拋棄幻想,正視現實(1 / 3)

第一章 拋棄幻想,正視現實

做人要學會正視現實,拋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愛默生曾告誡我們:當一個人年輕時,誰沒有空想過?誰沒有幻想過?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標誌。但是,請記住,人總歸是要長大的。天地如此廣闊,世界如此美好,等待我們的不僅僅是需要一對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雙踏踏實實的腳!

沒有人能盡善盡美

美國現代大畫家路西歐·方達,早年畫油畫時受到很大挫折。那時,人人指責他不是畫畫的料,要他轉行。為此他心情極為惡劣,總覺得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但他卻很想畫出一幅人見人愛的畫。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努力,他畫好了他的作品,便拿到市場上去展出。他在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一則說明:親愛的參觀朋友,如果你認為這幅畫哪裏有欠佳之筆,請你賜教,在畫中標上記號。晚上,路西歐·方達取回了畫,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劃不被指責。他心中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後來,路西歐·方達決定換一種方法再去試試。於是他又摹了一幅同樣的畫拿到市場上展出。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都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標上記號。結果是,一切曾被指責的筆劃,如今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路西歐·方達大為吃驚,迷茫不解,他把兩張畫拿給他的老師看。老師笑道:“哦!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對吧?”然後繼續說道:“你難道沒有發現其中的一個奧秘,那就是我們不管做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足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恰恰是美好的。”這位老師的一席話揭示了一個做人的深刻道理:做人要現實一點兒,沒有人能做到盡善盡美。不能容忍美好的事物存在缺陷,是不能麵對現實的人的一種普遍心態。對許多人來說,追求盡善盡美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從未想過,正是這種生活的態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壓力。

如果進一步分析,有些渴望完美的人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假如一個人缺乏自信,生活上屢遭挫折,那麼他就缺乏一定的安全感,這種缺失需要通過其他途徑來補償。我們就可以發現,生活中每幹一件事就想把它做得完美的人,並不是一個強者。因為這些追求完美、企望毫無瑕疵結局的人,禁忌很多,他們隻會把自己保護起來,免受他人的指責和譏諷,不敢也不願去麵對殘酷的現實,結果大多數是一事無成。

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不是來自於對“美”的追求,而是來自於對“完美”的追求。由於刻意追求完美,我們不能容忍缺陷的存在,結果,經常由於一點小小的缺陷,就可能遮蔽住我們審美的眼睛,使我們的目光滯留在缺陷上,忽視了其他,以致使我們錯過了許多美好的東西。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和尚想從兩個徒弟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一天,老和尚對徒弟說,你們出去給我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兩個徒弟遵命而去。時間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並不漂亮的樹葉,對師傅說,這片樹葉雖然並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樹葉。二徒弟在外麵轉了半天,最終卻空手而歸,他對師傅說,我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怎麼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最後,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人們的初衷總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合實際地一味找下去,最終往往隻會吃盡苦頭,直到某一天你才會明白:為了尋求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而失去許多機會是多麼的不值。況且人生中最完美又有多少呢?世間的許多悲劇,正是因為一些人熱衷於追求虛無飄渺的最完美,而忽視了平淡的生活,其實平淡中往往也蘊含著許多偉大與神奇,關鍵是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麵對。

心理學研究證明,試圖達到完美境界的人與他們可能獲得成功的機率成反比。追求完美給人帶來莫大的焦慮、沮喪和壓抑。事情剛開始,他們在擔心著失敗,生怕幹得不夠漂亮而輾轉不安,這就阻礙了他們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而一旦失敗,他們往往異常灰心,想盡快從失敗的境遇中逃避。他們沒有從失敗中獲取任何教訓,而隻是想方設法讓自己避免尷尬的局麵。

據專家們稱,完美主義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以下6種表現:

1.神經非常緊張,以至於連一般的工作都不能勝任;

2.不願冒險,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損害了自己的形象;

3.不能嚐試任何新的東西;

4.對自己諸多苛求,毫無生活樂趣;

5.總是發現有些事未臻完美,於是精神總是得不到放鬆,無法休息;

6.對他人同樣吹毛求疵,人際關係無法協調,得不到別人的合作與幫助。

很顯然,背負著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不用說在事業上很難謀求成功,而且在自尊心、家庭問題、人際關係等方麵,也不可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他們抱著一種不正確和不合邏輯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他們永遠無法讓自己感到滿足,每天都在焦灼不安中度日。

隻求完美、害怕失敗,長此以往會使人的精神處於癱瘓的境地。如何從追求盡善盡美的誘惑中擺脫出來?這裏給讀者朋友們提供幾點建議:

1.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

既不要對自己估計太高,更不必過於自卑,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如果事事要求完美,這種心理本身就會成為自己做事的障礙。不要在自己的短處上去與人競爭,而是要在自己長處上培養起自尊、自豪和對工作的興趣。

2.重新認識“失敗”和“瑕疵”

一次乃至多次的失敗並不能說明一個人價值的大小。仔細想一下,如果從不經曆失敗,我們能真正認識生活嗎?我們也許會永遠一無所知,沾沾自喜於愚蠢的無知中。因為成功僅僅隻能堅定做事人的信念,而失敗則給了我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寶貴經驗。人隻有經受住挫折的失意,才會達到成功的巔峰,亡羊補牢,猶為未晚。所以沒有必要為了一件事沒做到盡善盡美而去自怨自艾。

3.為自己確定一個可行的目標

尋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後去把它做好。這樣你自然會輕鬆起來,辦事也會更有信心,同時你的創造力也會得到充分的發揮,隨之而來工作成效不就呈現出來了嗎?人生有時真的好像一個萬花筒,在你不追求出類拔萃,而隻是希望表現良好時,反而會取得出乎意料的結果。

人生不能打草稿

有個叫伊凡的青年,讀了契訶夫“要是已經活過來的那段人生,隻是個草稿,有一次謄寫,該有多好”這段話了,他打了份報告送給上帝,請求在他的身上搞個試點。

上帝沉默了一會兒,看在契訶夫的名望和伊凡的執著份上,決定讓伊凡在尋找伴侶一事上試一試。

到了可婚年齡,伊凡碰上了一位絕頂漂亮的姑娘,姑娘也傾心於他,伊凡認為姑娘很理想,很快結成夫妻。

不久,伊凡發覺姑娘雖然漂亮,可她一說話就“露怯”,一做事就“翻船”,兩人心靈無法溝通,他第一次把這段婚姻作為草稿抹了。

第二次伊凡的婚姻對象,除了絕頂漂亮以外,又加了絕頂能幹和絕頂聰明。可是,也沒多久,他發現這個女人脾氣很壞,個性極強。聰明成了她諷刺伊凡的本錢,能幹成了她捉弄伊凡的手段。在一起他不是她的丈夫,倒像她的牛馬、她的器具。伊凡無法忍受這種折磨,他祈求上帝,既然人生允許有草稿,請準三稿。上帝笑了笑,也允許了。

伊凡第三次成婚時,他妻子的優點,又加上了脾氣特好這一條,婚後兩人非常恩愛,都很滿意。半年下來,不料嬌妻患上重病,臥床不起,一張病態黃臉很快抹去了年輕和漂亮,能幹如水中之月,聰明也一無是用,隻剩下毫無魅力可言的好脾氣。

從道德角度看,伊凡應廝守終身;但從生活角度看,無疑是相當不幸的。人生隻有一次,一次無比珍貴,他試探能否再給他一次“草稿”和“謄寫”。上帝麵有難色,但想到既然作為試點,最後還是寬容他再作修改。

伊凡經曆了這幾次折騰,個性已成熟,交際也老練,最後終於選到了一位年輕漂亮、能幹聰明、溫順健康、要怎麼好就怎麼好的“天使”女郎。他滿意極了,正想向上帝報告成功,向契訶夫稱道睿智,不想“天使”竟要變卦,她了解到伊凡是一個朝三暮四、貪得無厭、連病中人也不體恤的浪蕩男人,提出要解除婚約。

上帝為難,但為了確保伊凡的試點,未允。

“天使”說,我們很多人被伊凡作了草稿,作為上帝行為,如果試驗是為了推廣,難道我們就不能有一次草稿和謄寫的機會?

上帝理屈,無法自圓,最後隻好讓伊凡也被作為草稿,被謄寫一次。

同樣的涵義也表現在這樣的故事中:

邁克和一個極愚笨的人由於意外的原因,同時得到了命運的寵幸。命運之神說:我給你們中一個巨額獎金的機會,有花不完的硬通貨。

邁克有額外的要求:我比那笨人更多理性、智力,我應該在最後比他富有。命運之神勉強答應了。愚笨的人果然有了橫財,他隻是就俗,寶馬香車,美人紅酒,曼聯的主場包個貴賓席位,巴黎的餐館備受尊敬,如此而已。中年以後,窮極無聊,成為賭場的常客。當錢所剩不多時,壽終正寢,結束了庸俗的一生。

邁克則在死的前一天中了一億美元的六合彩。命運之神滿足了他的要求。

由於是上帝的試驗,邁克第二次和一個極愚笨的人得到命運之神的寵幸。於是他在原本要求的基礎之上再加上額外的要求:我要和那愚笨的人同樣在年輕時富有,而且應該在最後比他富有。命運之神請求他收回請求未果,悲傷地答應了他。

兩個人同一天有了兩億美元。愚笨的人毫無創造性地當即過上了物質主義的生活,邁克花了一天擬定他比愚人高妙千倍的花錢計劃。第二天,他死了。命運之神再次滿足了他的要求。

命運之神寵幸他們的第三次,邁克仔細思考了無缺憾的要求,以便使自己完全能占愚笨之人的上風,他說:我要和他同樣在年輕時走運,終生比他有錢,而且長命百歲,這樣,才能對得起我的智慧。命運之神馬上允許了。

這次愚笨的人得到了3億美元,聰明的邁克則得到一個精神病醫生的護理。命運之神的一條準則據說是:如果一個人處心積慮要把所有的好處攏給自己,就有病了。

正如故事中所講到那樣:“人生不能打草稿,即使允許你10次修改也不會沒有遺憾。”如果一個人處心積慮要把所有的好處攏給自己,就有病了。所以說,在生活中,人應該有接受現實的能力,人應該知道,毫無遺憾的生活也許是一種理想,也許是樹立在你生活道路上引導你向前挺進的動力,但卻不一定就是你努力之後就一定能獲得的結果。這樣的道理其實簡單,但就是這樣的簡單道理,往往能夠讓你的生命變得更加精彩!

敢於麵對無法改變的事實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況。我們不妨愉快地把它們當作一種既成事實加以接受,並且耐心地去適應它。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焦慮來毀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把自己搞得精神崩潰,憂鬱而終。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紀的教堂遺跡,在它的廢墟上留有這樣一行字:“事既如此,輥無選擇。”曾有人問一位沒有左手的殘疾人:少了一隻手會不會很難過?那位殘疾人說:“噢,不會,我根本就不會想到它。隻有在要穿針的時候,才會想起自己沒有左手。”其實我們人類,在無法改變環境的情況下,幾乎都能很快接受任何一種難以接受的情形,或讓自己慢慢適應,或者整個視而不見,把它當作本來如此。

布思·塔金德生前常說:“人生加諸於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除了瞎眼,那是我永遠也沒有辦法忍受的。”好像命運之神專和他作對,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他的視力開始急劇下降,有一天,他的左眼再也看不到光明了。同時,他的右眼看東西也極為吃力,常感覺有黑斑在眼前晃動。

他最恐懼的事情終於降臨到自己的頭上。麵對這“所有災難裏最難忍受的事”,塔金德自己都沒有料到他還能非常開心地活下去,有時甚至還能借此幽默一下。以前,浮動的“黑斑”由於遮擋他的視線,總令他很難過,可是後來,當那些最大的黑斑從他眼前晃過的時候,他卻會微笑著說:“嘿,又是黑斑老爺來了,不知道今天這麼好的天氣,它要到哪裏去。”塔金德完全失明之後,他曾說:“我發現我能承受視力的喪失,就像一個人能承受別的事情一樣。要是我五種感官全都喪失了,我相信我還能夠繼續生存於自己的思想中,因為我們隻有在思想裏才能夠看,隻有在思想裏才能夠生活,無論我們能否明白這個問題。”

塔金德為了恢複視力,在一年之內接受了十二次手術,這在常人是很難忍受的,在他必須接受手術時,他竟還試著使大家開心,“多麼好啊”,他說,“多麼妙啊,現代科學發展得如此之快,能夠在人的眼睛這麼纖細的部位動手術。”普通人如果要在短時期內忍受十二次以上的手術,過著那種生不如死的生活,可能早就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了,可塔金德卻十分樂觀。不幸教會他如何接受突發的災難,使他了解到,生命帶給他的一切他都能承受。由此使他領悟了約翰·彌爾頓說的:“瞎眼並不令人難過,難過的是你不能忍受瞎眼。”所包含的深意。

如果發生的變故無論我們如何做也於事無補,這時我們可以嚐試改變自己。這是不是說,在碰到任何挫折的時候,我們都應該低聲下氣呢?當然不是如此,那樣就與宿命論者無異了。如果事情還有一點挽救的機會,我們就要爭取。可是當常識告訴我們,事情不可逆轉——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轉機時,我們隻能讓自己接受既成事實。

珍子是日本人,她們家世代采珠,她有一顆珍珠是她母親在她離開日本赴美求學時給她的。在她離家前,她母親鄭重地把她叫到一旁,給她這顆珍珠,告訴她說:“當女工把沙子放進蚌的殼內時,蚌覺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無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麵臨兩個選擇,一是抱怨,讓自己的日子很不好過,另一個是想辦法把這粒沙子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處。於是蚌開始把它的精力營養分一部分去把沙子包起來。“當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時,蚌就覺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異物了。沙子裹上的蚌成分越多,蚌越把它當作自己,就越能心平氣和地和沙子相處。”母親啟發她道:蚌並沒有大腦,它是無脊椎動物,在演化的層次上很低,但是連一個沒有大腦的低等動物都知道要想辦法去適應一個自己無法改變的環境,把一個令自己不愉快的異己,轉變為可以忍受的自己的一部分,人的智能怎麼會連蚌都不如呢?尼布爾有一句有名的祈禱詞說:上帝,請賜給我們胸襟和雅量,讓我們平心靜氣地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請賜給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諸賜給我們智能,去區分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的事業剛起步時,在密蘇裏州舉辦了一個成年人教育班,並且陸續在各大城市開設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錢在廣告宣傳上,同時房租、日常辦公等開銷也很大,盡管收入不少,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自己竟連一分錢都沒有賺到。由於財務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竟然剛夠支出,一連數月的辛苦勞動竟然沒有什麼回報。卡耐基很是苦惱,不斷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這種狀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整日裏悶悶不樂,神情恍惚,無法將剛開始的事業繼續下去。後來卡耐基去找中學時的生理老師喬治·約翰遜。老師說:“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聰明人一點就透,老師的這一句話如同晴天中的一聲驚雷,卡耐基的苦惱頓時消失,精神也振作起來。

“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麼辦?是看著被打翻的牛奶哭泣,還是去做點別的。記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實,不可能被重新裝回瓶中,我們惟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教訓,然後忘掉這些不愉快。”這段話,卡耐基經常說給學生,也說給自己。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過得有滋有味?有的人卻活得枯燥乏味?生活也許是一支笛、一張鑼,吹之有音,敲之有聲。可是要讓構造不同的“笛”和“鑼”發出相同的曲調,這就全看你怎樣去吹去敲,怎樣去把好生活的節奏和旋律。

有一個故事雖然簡單,但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故事裏頭講的是一個小男孩為了超越自己的影子,便飛快的奔跑。可是,不管他跑多遠、跑多快,影子總是在他的前頭。小男孩不但跑累了,而且心情也沮喪到了極點。後來,有人告訴他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隻要麵對太陽,影子就永遠在你身後。”

是啊,麵對光明,陰影永遠在我們身後。人生在世,什麼樣的困難和挫折都可能會遇到,像失戀、破產、疾病、死亡等種種苦難總在伴著生活中的人們,當然也包括你和我。因此,我們常感到活得太累,肩上的擔子把我們壓得很疲憊,於是有人便停下來歇歇,從此以後生活慢慢變得頹廢。

隻有當你想到人世間不可能一帆風順,就像法拉第曾經說過:“拚命去爭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會成功。”在做事時,應考慮生活中既有好的一麵,也有壞的一麵。當身陷“一波未平,一波再起”的境地時,不妨往好處想;當身處“安居樂業,風平浪靜”時,你又不妨往壞處想。因為看到壞的一麵,能贏得提前做好準備的時間;看到好的一麵,會給你帶來黎明前的希望。

從前有一個不大的國家,人口也不多,但是人們過著悠閑快樂的生活,因為他們有一位不喜歡做事的國王和一位不喜歡做官的宰相。國王沒有什麼不良嗜好,除了打獵以外,最喜歡與宰相微服私訪。宰相除了處理國務以外,就是陪著國王下鄉巡視,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有一次,國王興高采烈的到大草原打獵,這次宰相沒有同行,隻是隨從們帶著數十條獵犬,聲勢浩蕩。國王的身體保養得非常好,筋骨結實,而且肌膚泛光,看起來就有一國之君的氣度,隨從看見國王騎在馬上,威風凜凜地追逐一頭花豹,都不禁讚歎國王勇武過人!花豹奮力逃命,國王緊追不舍,一直追到花豹的速度減慢時,國王才從容不迫彎弓搭箭,瞄準花豹,嗖的一聲,利箭像閃電似的,一眨眼就飛過草原,不偏不倚鑽入花豹的頸子,花豹慘嘶一聲,仆倒在地。國王很開心,他眼看花豹躺在地上許久都毫無動靜,一時失去戒心,居然在隨從尚未趕上時,就下馬檢視花豹。誰想到,花豹就是在等待這一瞬間,使出最後的力氣,突然跳起來向國王撲過來。國王一愣,看見花豹張開血盆大口咬來,他下意識地用手擋了一下,心想:“完了!”還好,此時隨從及時趕上,立刻發箭射入花豹的咽喉,國王覺得小指一涼,花豹就重重的跌在地上,這次花豹是真的死了。

隨從忐忑不安地上前請罪,國王看看手,小指頭被花豹咬掉小半截,血流不止,隨行的禦醫立刻上前包紮。雖然傷勢不算嚴重,但國王的興致全沒了。本來國王還想找人來責罵一番,可是想想這次隻怪自己冒失,不怪別人?所以悶不吭聲,大夥兒也隨著黯然回宮去了。

回宮以後,國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了宰相來飲酒解愁。宰相知道了這事後,一邊舉酒敬國王,一邊微笑說:“大王啊!少了一小塊肉總比少了一條命來得好吧!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一聽,悶了半天的不快終於找到宣泄的機會。他凝視宰相說:“嘿!你真是大膽!你真的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嗎?”

宰相發覺國王十分憤怒,卻也毫不在意說:“大王,真的,如果我們能夠超越自我一時的得失成敗,確確實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我把你關進監獄,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我吩咐侍衛把你拖出去砍了,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依然微笑,仿佛國王在說一件與他毫不相幹的事。“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勃然大怒,大手用力一拍,兩名侍衛立刻近前,國王說:“你們馬上把宰相推出去斬了!”侍衛愣住,一時不知如何反應。國王說:“還不快點,等什麼?”侍衛如夢初醒,上前架起宰相,就往門外走去。國王忽然有點後悔,他大叫一聲說:“慢著,先抓去關起來!”宰相回頭對他一笑,說:“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手一揮,兩名侍衛就架著宰相走出去了。

過了一個月,國王養好傷,打算像以前一樣找宰相一塊兒微服私巡,可是想到是自己親口把他關入監獄裏,一時也放不下麵子釋放宰相,歎了口氣,就自己獨自出遊了。

走著走著,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林,忽然從山上衝下一隊臉上塗著紅黃油彩的蠻人,三兩下就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高山上。國王這時才想到今天正是滿月,這一帶有一支原始部落,每逢月圓之日就會下山尋找祭祀滿月女神的犧牲品。他哀歎一聲,這下子真的是沒救了。其實心裏卻很想跟蠻人說:“我乃這裏的國王,放了我,我就賞賜你們金山銀海!”可是嘴巴被破布塞住,連話都說不出口。

此時,他看見自己被帶到一座比人還高的大鍋爐前,柴火正熊熊地燃燒著,頓時臉色慘白。當大祭司現身,當眾脫光國王的衣服,露出他細皮嫩肉的龍體,大祭司嘖嘖稱奇,認為找到了完美無瑕的祭品!

原來,今天要祭祀的滿月女神,正是“完美”的象征,所以,祭祀的牲品醜一點、黑一點、矮一點都沒有關係,就是不能殘缺。就在這時,大祭司終於發現國王的左手小指頭少了小半截,他忍不住咬牙切齒咒罵了半天,忍痛下令說:“把這個廢物趕走,另外再找一個!”脫困的國王大喜若狂,飛奔回宮,立刻叫人釋放宰相,在禦花園設宴,為自己保住性命、也為宰相重獲自由而慶祝。

國王一邊向宰相敬酒道:“宰相,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連命都沒了。”

宰相回敬國王,微笑說:“賀喜大王對人生的體驗又更上一層樓了。”過了一會兒,國王忽然問宰相說:“我僥幸逃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是你無緣無故在監獄裏蹲了一個月,這又怎麼說呢?”

宰相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才說:“大王!您將我關在監獄裏,確實也是最好的安排啊!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監獄裏,那麼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不是我還會有誰呢?等到蠻人發現國王不適合拿來祭祀滿月女神時,誰會被丟進大鍋爐中烹煮呢?不是我還有誰呢?所以,我要為大王將我關進監獄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甩掉不切實際的幻想

想一夜暴富,隨隨便便走向成功,那隻是一場遊戲一場夢。成功是靠一步一步的積累得來的,而不是從幻想中取得的。

這個故事中有一個名叫張金的人,他養了一隻青蛙。張金在一家跨國公司裏上班,收入頗豐。雖然生活無憂,但是他總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能夠暴富起來。一天,張金靈機一動,對青蛙說:“我們就要發財了,我將教會你飛!”“等一等,我不會飛呀!我是一隻青蛙,而不是一隻麻雀。而且,我沒有翅膀!”張金非常失望:“你這種消極態度確實是一個大問題。我要為你報一個培訓班。”於是青蛙就上了三天培訓班,它學習了戰略製定、時間管理以及高效溝通等課程,但關於飛行方麵卻什麼也沒有學。第一天飛行訓練,張金異常興奮,但是青蛙卻很害怕。可憐的青蛙請求張金考慮一下它的性命,但是張金根本聽不進去:“這隻青蛙根本就不理解青蛙會飛的意義,它更看不到我的宏圖大略。”因此,張金毫不猶豫地打開第一層樓的窗戶,把青蛙扔了出去。第二天,準備第二次飛行訓練的時候,青蛙再次懇求張金不要把自己扔出去。但是,隻聽見“啪”的一聲,青蛙又被扔了出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盡管青蛙努力訓練飛行,但是依然毫無進展。到了第七天,它瞄著樓下的一個石頭角落跳下去,結果被摔得像一片葉子一樣。然而,張金卻得到了一個這樣的結論:“下次,我找一隻聰明的且有遠大誌向的青蛙不就行了嘛!”這種空中樓閣的幻想在生活中還為數不少呢。

從前,有個富人喜歡貴重的皮袍子和精美的食物。一天,他想炫耀自己的財富,便想做一件價值1000兩銀子的皮袍子。可是,沒有那麼貴重的毛皮,他就去和老虎商量,要剝它們的皮,這個人的話沒有說完,老虎就逃入崇山峻嶺去了。一次,他又想辦一桌有羊肉的豐盛筵席,他又去和羊商量,要割它們的肉。羊也一個個躲進了密林深處。就這樣,這個人謀算了很長時間,既沒有做成一件虎皮袍子,也沒有辦成一桌有羊肉的酒席。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讓你什麼都不敢想,什麼都不敢做。問題是在你想的時候,一要現實一點,要切實際;二要敢想敢做。要知道,隻會幻想的人沒有真正的機會。

有一位名叫西爾維亞的美國女孩,她的父親是波士頓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母親在一家聲譽很高的大學擔任教授。她認為她的家庭對她有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從念中學的時候起,就一直夢寐以求地想當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她覺得自己具備這方麵的才能,因為每當她和別人相處時,即使是陌生人也都願意親近她並和她長談。她知道怎樣從人家嘴裏“掏出心裏話”。她的朋友們稱她是他們的“親密的隨身精神醫生”。她自己常說:“隻要有人願給我一次上電視的機會,我相信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