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中國的精英白領廢寢忘食地工作,“吃得比豬少,幹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他們中間流傳一種說法:“40 歲以前用命換錢,40 歲以後用錢換命。”還有一種說法:“不在 30 歲前賺到第一個 100 萬就是失敗的人生。”
朝九晚五,成了朝九晚“無”。如今,白領入門第一課,就是學加班。加班不是“新人的專利”。上海一項最新調查顯示:42%的勞動者處於超時工作狀態,“拚命加班”成職場“潛規則”。這個“潛規則”帶來的結果是,過度加班的氛圍在社會漸漸彌漫,演變成一種共通的“加班文化”。
在北京海澱區一所普通中學擔任班主任兼英語老師的張菁說:“今年又有兩個不到 50 歲的同事得了冠心病,好幾個將要退休的老師也已經成了‘藥罐子’。看著這些老師,我似乎已經看到了自己 30 年以後的悲慘未來。”
張老師有張老師的苦,剛上班一年多的宋小姐有自己的愁。2005年,大學畢業的宋小姐如願地進入一家大型 IT 公司工作。因為工作節奏很快,工作量又大,加班熬夜成了她的家常便飯,饑一頓飽一頓更是常有的事,甚至到晚上連飯都來不及吃。一來二去,宋小姐出現了胃疼的毛病,直到今年春節期間,胃疼的症狀嚴重了,去醫院一查,竟然得了胃竇炎。
事實上,這也許是當下許多年輕人的生活模式。但有專家表示,目前年輕人認為自己年輕,抵抗力好,能吃能喝能睡就沒病,即便碰上一些小症狀,堅持一下也就挺過去了。可這種“年輕的時候用健康換金錢,老了就用金錢換健康”的錯誤觀念根本要不得。現在透支過多,又不投資,以後就算有多少金錢也無法換回健康甚至生命。
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死亡率最集中的年齡段目前是 30~50 歲,尤其是那些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缺少戶外陽光運動和飲食結構不均衡的中年上班族。他們中有不少人已經形成了不良的、無知的生活方式,可這些卻正在讓他們為此付出代價。這部分人患上頸椎增生、骨質疏鬆、微量元素缺乏和脂肪肝等的情況尤為突出。
醫生提醒那些忙碌的中年上班族們,盡管社會競爭激烈、家庭負擔重、工作壓力大,但身體就像機器一樣,需要定期維護,這樣才能盡可能地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所以我們根本沒有任何理由來“縱容”自己的身體,以犧牲健康為代價“透支”自己的生命。
2007 年,5 月 28 日晚,一個叫胡新宇的年輕人在廣州中山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病逝,年僅 25 歲。他因工作任務緊迫持續加班近一個月,導致過度勞累,全身多個器官衰竭。
胡新宇 2005 年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獲碩士學位,到深圳華為公司從事研發工作。他的日常作息習慣從此改變:晚上 10 時,坐上公司班車,顛簸到家已過 11 時,第二天早上 7 時準時起床上班。
4 月初,他所在部門封閉研發新項目。項目啟動後,他幾乎天天在公司過夜,長期蹲點實驗室打地鋪。不管加班到多晚,早上依舊按時上班。
4 月 28 日,胡新宇因身體不適入院,一個月後,他靜靜地離開人世。而他生前曾是運動健將。
“他是一個陽光男孩,運動細胞發達,精通多種球類,是班級乒乓球冠軍和足球隊主力。2001 年準備考研時,我們曾約定 2006 年一起看世界杯。本科時,他經常連續踢五六個小時足球。”胡新宇的一個同學在網上留言說,“如果不是過度勞累,小胡不會變成這樣。長期超負荷工作,削弱了他的免疫係統,使他的生命變得如此脆弱。”
英國科學家貝弗裏奇說:“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4 月 12~13 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央視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實施了一項調查,在接受調查的 1218 人中,每天工作不足 8 小時的人占34.4%,而工作時間在 8 小時以上的人占 65.6%。其中,每天工作 10小時以上的人已經超過 20%。對一個人來說,精力總是有限的。倘若一個月幹一年的工作,一年幹幾年的工作,必將導致自己身體和心理的不堪重負,自己搞垮了自己,最終反而得不償失。所以,對有些人來說,不是要不要自我加壓的問題,而是要自我學會減壓、減負,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