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被批評可不是好習慣
當你被別人批評時,最好的習慣是以此為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最糟糕的習慣是拒絕批評,與批評人爭高論低。在成功者的眼中,任何批評都是防止錯誤的良藥!假如有人罵你是“笨蛋”,你怎麼辦呢?生氣嗎?覺得受到了侮辱嗎?
有一次,愛德華·史丹頓稱林肯是“一個笨蛋”。史丹頓之所以生氣是因為林肯幹涉了史丹頓的業務,由於為了要取悅一個很自私的政客,林肯簽發了一項命令,調動了某些軍隊。史丹頓不僅拒絕執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罵林肯簽發這種命令是笨蛋的行為。結果怎麼樣呢?當林肯聽到史丹頓的話之後,他很平靜地回答說:“如果史丹頓說我是個笨蛋,那我一定就是個笨蛋,因為他幾乎從來沒有出過錯。我得親自過去看一看。”
林肯果然去見史丹頓,他知道自己簽發了錯誤的命令,於是收回了該命令。
我們都應該歡迎這一類的批評,因為我們甚至不能希望我們做的事有四分之三正確的機會。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物理學家,他也承認他的結論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錯的。
卡耐基承認,很多次他都知道這句話是對的。可是每當有人開始批評他的時候,隻要他稍不注意,就會馬上很本能地開始為自己辯護——甚至可能還根本不知道批評者會說些什麼。但他每次這樣做的時候,就覺得非常懊惱。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接受批評,而希望聽到別人的讚美,也不管這些批評或這些讚美是不是公正的。
那麼,當我們受到不公正的批評時該怎麼辦?卡耐基告訴我們一個辦法:“當你因為覺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批評而生氣的時候,先停下來說‘等一等’……我離所謂完美的程度還差多遠呢?如果愛因斯坦承認百分之九十九的時候他都是錯的,也許我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時候是錯的,也許我該受到這樣的批評,如果確實是這樣的話,我倒應該表示感謝,並想辦法由這裏得到益處。”
查爾斯·盧克曼是培素登公司的總裁,每年花100萬美元資助鮑勃霍伯的節目。他從來不看那些稱讚這個節目的信件,卻堅持要看那些批評的信件。他知道他可以從那些信裏學到很多東西。
福特公司也急於找出他們在管理和業務方麵有什麼樣的缺點,他們經常對全體員工做意見調查,請他們來批評公司。
卡耐基認識一個推銷肥皂的人,他甚至常常請別人來批評他。當他剛開始為柯蓋公司推銷肥皂的時候,訂單來得非常慢,他很擔心會失去他的工作。他知道肥皂和價錢都沒有什麼問題,所以問題一定出在他自己的身上。因此,每次生意沒有做成的時候,他就在街上走來走去,想弄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是不是他說的話太含糊?是不是他的態度不夠熱誠?有時候他會回到客戶麵前說:“我之所以回來,不是想再向你推銷肥皂,我回來是希望能得到你的忠告和批評,可不可以麻煩你告訴我,幾分鍾以前我向你推銷肥皂的時候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你的經驗比我多,也比我成功,請你給我批評,請你很坦誠地、不加掩飾地告訴我。”
這種習慣使他贏得了很多朋友和很多真誠的忠告。所以,在麵對別人的批評時,一定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聰明過頭就是愚蠢了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人偶爾想聰明地表現一下的時候卻往往自作聰明,弄巧成拙。
中國有句諺語,叫作“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最有代表的例子,莫過於楊修之死。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楊修,他聰明博學、智慧過人。一次有人給曹操送來了一盒他很喜歡吃的酥點,曹操高興地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曹操因有事顧不上吃獻出去了。楊修馬上打開盒子,叫大家將酥點分吃了。曹操查問此事,楊修說:您在盒上寫著“一合酥”,這不就是“一人一口酥”嗎?我們遵照您的命令,就把它吃了!曹操雖然很不高興,但也無話可說。
還有一次,曹操路過蔡文姬家,攜楊修拜訪。曹操參觀居室,看到了一幅碑文圖軸,於是問文姬這圖的出處。文姬說:“這是邯鄲淳表揚一位孝女的碑文,當時他一揮而就,眾人驚奇。我父觀此文,寫了幾個大字於碑後,就是‘黃娟幼婦,外孫齏臼’。”
曹操不明所解,遂問誰人可解。楊修就說他已明白其中含意了。曹操打個手勢阻止了他,說:“讓我先想想。”曹操離開了宅所,走了三裏,才想到了答案。他向楊修說:“你可以說了。”
楊修解釋道:黃娟是黃色的絲娟,“絲”傍“色”,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女”傍“少”,是“妙”字;外孫是女之子也,“女”傍“子”,是“好”字;齏臼是用來受五辛(五葷)的,“受”傍“辛”,是“辭”字。此正是“絕妙好辭”四字。曹操本是個嫉賢妒能的人,聽了這話就恨恨地說:“你真聰明!我和你的智慧相差三裏之遠呢!”
於是,曹操一直都想找機會殺掉楊修。一次,在魏蜀戰爭中,曹操領兵攻打漢中,駐軍於斜穀界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正在這時,廚子給曹操送來雞湯,湯中有塊雞肋,曹操感慨萬分。這時,夏侯惇來請示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雞肋!”
楊修聽到口令之後,馬上收拾行裝。夏侯惇見了,問他為什麼?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宰相把漢中當作雞肋,就是留在這裏沒有必要了,要準備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好行李。
曹操知道楊修猜中他的心意,萬分嫉恨,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
楊修之死,就在於自作聰明。他不知道,君王喜歡有人輔佐,卻不喜歡被人超過。蘇東坡說:“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雖然是蘇東坡對當朝的諷刺,但也說明,一個人自作聰明是很難立身處世的。
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在鳥類中也許是最聰明的,它們的智力水平簡直可以與黑猩猩和海豚相媲美。和所有的鸚鵡一樣,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身上的羽毛非常漂亮,毛色黃綠相間,頭部為橙色,額上有一片紅色的斑塊。體長在30厘米左右,尾羽長度差不多占了體長的一半。由於尾巴特別長,使得它在行走時很不方便,所以很少下到地麵上活動。
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曾廣泛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在棲息地,一種叫作麥仙翁的植物幾乎到處都是,它們是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的主要食物。
如果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能就此感到滿足,那麼今天它們也許依然能在密西西比河流域自由自在地生活著。遺憾的是,聰明的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生性嘴饞而且“調皮搗蛋”。它們並不滿足麥仙翁單一的口味,總是找到農民種植的各種莊稼,在地裏又吃又鬧,把莊稼弄得一片狼藉。在梨和蘋果剛剛掛果的時候,它們往往迫不及待地飛臨果園,在那裏大肆啄食幼果。
由於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的種種“不良行為”,它們被當地農民視為“壞蛋”。終於有一天,農民們再也顧不得它們的美麗和聰明了,他們用槍向卡羅采納長尾小鸚鵡說明誰是地球的真正主宰。1920年,卡羅納長尾小鸚鵡滅絕了。
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智力超群,食物來源豐富,又有一身美麗的羽毛,卻因為“調皮搗蛋”而導致走向滅亡。這不能不說是卡羅來納長尾小鸚鵡的悲哀。
因此,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是深藏不露。這也就是老子所謂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本傑明·富蘭克林之所以獲得很多人的支持,就在於他從不自視甚高。他在自傳中說:“我立下一條規矩,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思,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準自己表達文字上或語言上過分肯定的意見。我決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或‘我想象’。當有人向我陳述一件我所不以為然的事情時,我決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目前來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見了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變得融洽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衝突也減少了。我最初這麼做時,確實感到困難,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也許,50年來,沒有人再聽到我講過太武斷的話。這種習慣,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同胞的重視。盡管我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話,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人就應該對自己狠一點
在現實生活中,壞習慣很多。這些壞習慣是害群之馬,是成功的絆腳石。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滿意,由此而產生了一係列苦惱。比如,一個學生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心裏覺得十分自卑,天天想著自己比不上別人。於是煩得要命,書也念不下。這樣一天天心不在焉地混,成績越來越壞,幾乎要輟學了,心裏又加上一份緊張,這緊張加上以前的煩惱,使他更加懊惱不安。
同樣,也有人對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滿意,認為職位低,賺錢少,比不上別人。心裏又是自卑,又是消沉,天天懶洋洋的,做什麼也打不起精神來。於是工作常常出錯,上司也不喜歡他,同事也覺得他沒出息。這樣,他就越來越孤獨,越來越被單位排擠,越來越遠離快樂和成功。
其實,一個人對自己目前的環境不滿意,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戰勝這個環境。比如行路,當你不得不走過一段險阻狹窄的路段時,唯一的辦法就是打起精神,克服困難,戰勝險阻,把這段路走過去,而絕不是停在途中抱怨,或索性坐在那裏打盹,聽天由命。
所以,置身不如意環境的人們,不但不應消沉停頓,反而要拿出積極樂觀的精神來麵對目前的環境,使時光不至於白白浪費。
如果你在不理想的學校讀書,你與其厭煩這所學校,懶得用功,怕見以前的同學,不如喜歡這學校,努力進取,把自己以前所荒疏了的學業充實起來,你在這個學校一樣可以有好成績。或因功課學得好,再找機會考進好的學校。
那些對眼前工作不滿意的人也是一樣,每一位領導或主管都喜歡提拔那些肯埋頭努力、認真工作的人。假如你工作認真,升遷的機會就可能會輪到你,除非沒有機會。假使你自以為大材小用,一肚子委屈牢騷,成天懶懶散散,對工作敷衍了事,那麼即使有了機會,也不會輪到你頭上。
奉勸置身不如意環境中的朋友,停止抱怨,直麵現實,把握機會充實自己。一個肯努力上進的人,在任何環境裏都用不著自卑。換句話說,一個不肯積極進取、浪費光陰的人,本身就有一些壞習慣,別人是不會因為你環境不順而原諒你的。
同時,不要對自己目前的東西抱怨或不滿。它們可能是貧乏的、不好的,但既然沒有辦法可以弄到更好的,你就隻好遷就你既有的一切,從中去發現出路和希望。不重視現在,就不會有可以期待的未來。
經驗告訴你的並不都是對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習慣於遵循老傳統,恪守老經驗,寧願平平淡淡做事,安安穩穩生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從事別人為他們安排的重複性勞動。他們的生活毫無波瀾,更乏創造。這種人思想守舊,循規蹈矩,心不敢亂想,腳不敢亂走,手不敢亂做,凡事小心翼翼,中規中矩,雖然辦事穩妥,但一般不會有多大出息。
有的人卻一身“反骨”,你拿蘋果直著切,我偏橫著切,看看究竟有啥不同;你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偏不聽你的,偏要自己闖闖看。這種人不願死守傳統,不願盲從他人,凡事喜歡自己動腦筋,喜歡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他們思想開放,不拘小節,興趣很多,好奇心重,喜歡標新立異,最愛別出心裁。因此,這種人腦瓜活,辦法多,最能創造出好成績。
我們希望人們能多做後麵那種人,努力在生活和工作中開創新局麵,別讓習慣成嬌慣。因為,隻有擁有創新意識才會有創新實踐。
一隻大雁和一隻狐狸都落入獵人設下的陷阱。它們各自都在思考如何逃過獵人的“魔掌”,死裏逃生。不久,獵人來了。
飛遍大江南北、見多識廣的大雁知道,既然成為獵物,求饒是沒用的,於是快速躺在地上裝死。獵人以為是被狐狸咬死的,就抓了出來,扔在地上。
狐狸想,民間有“不打笑臉人”一說,於是嬉笑著說:“大哥,咱們是好兄弟,您就饒了我吧。我不像大雁,老是糟蹋您的莊稼,我幫您懲罰它。”但獵人根本不予理睬:“狡猾的東西,我不會上你的當!”一棍子就打死了它。再回頭找大雁,誰知,大雁早拍拍翅膀飛了。
在這則寓言中,我們看到狐狸雖然狡猾,但畢竟目光短淺,思想陳舊,缺乏創新意識,隻知沿用老辦法,終於難逃一死。而大雁卻通過分析獵人的心理,認識到了自己與狐狸的強弱關係,於是力求創新,采用欺詐的辦法,誘導獵人犯錯誤,最終逃過一劫。
上麵的例子說的雖然是動物,其實,人也是如此。時代在不斷發展,僅靠小聰明,死守老一套的習慣,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在如今的社會,隻有那些大膽創新,勇於挑戰社會和挑戰自我的人,才能成為時代的先行者。
擺脫惰性的泥沼才會成功
不論幹什麼,隻有真正去做,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克服不願行動的惰性和用來支持這種惰性的習慣,你就很容易地投入行動並放棄以往的荒謬想法。
人們通常存在一些心理失常現象。有人極力貶低、詆毀自己;有人對同伴原因不明地狐疑敵視;有人經不起些微挫折,而這些又都是由於自己的惰性耽誤了一些重要計劃或行動的結果。於是,他們就把自己視為“先天不足”、能力低下的弱者,為此而“痛感”自卑,錯誤地認為自己今朝此世再也無法更改“命運”的安排,進而導致“誤解——惰性——自卑——更嚴重的惰性”的惡性循環。隻有真正去做,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行動使你拋棄習以為常的想法。雖然你畏懼與生人談話,但強迫自己經常與他們交談,那麼你的種種擔心,諸如他們可能恨你、傷害你或給你帶來災禍等,都將難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