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必須學會謙恭、禮讓,不能處處都想戰勝,不能事事都要露一手,難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許會海闊天空。人生得意的時候,也應該把功勞讓與別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況人類的感情無比複雜,人心的變化也是奧妙無窮,今天認為是美的東西,明天就有可能認為是醜;今天認為是可愛的東西,明天就有可能是可恨。所謂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就是“人情反複,世路崎嶇”的道理。當年韓信微賤時就曾深深體會到此中的辛酸。尤其世路多險阻,人生到處都有陷阱。這就要培養高度的謙讓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強去做。換句話說,人生之路有高有低,有曲折有平坦。當你遇到挫折時,必須鼓足勇氣繼續奮鬥;當你事業飛黃騰達時,不要忘記救助那些窮苦的人。因為這樣可以為你自己消除很多禍患於未然。這樣,知退一步之法,明讓三分之功,不僅是一種謙讓美德,而且也是一種安身立命的善舉。
秦漢時期的許武,被人五次推薦為孝廉,許武想使兩個弟弟許晏、許普成名,於是對他們說:“《禮》上麵有關兄弟必分家的說法,家庭嘛,應該有分開別住的道理。”因此就一起將財產分為三份,許武把肥沃的土地,寬敞的房子以及能幹的奴婢居為已有,兩個弟弟所得都是質差量少的一份。鄉裏人都稱讚許晏、許普二人謙讓知禮,都得以被薦舉。事後許武就請來宗族的人和親戚,流著淚說:“我作為兄長,做得很不夠,空擔得兄長之名和國家給的職位。兩位弟弟長大了,卻沒有顯貴,不享俸祿,所以我與他們分財產時,自己取其中最大的一份。現在,他們兩人已成名了,我的目的也達到了,我把原來資產的兩倍奉還給他們。”於是就把財產全部給了弟弟,自己一分不取,郡裏人都十分稱讚他。
為了幫助弟弟成名,自己寧願忍受恥笑和屈辱,這種忍耐功夫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但不和兄弟奪家產,卻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遇到該忍讓的時候忍讓一下,饒恕別人的並不是傻瓜,傻瓜才會不依不饒。這說明忍讓是明白人的聰明行為,事事斤斤計較,必定聰明反被聰明誤。
對於別人的譴責,我們應當心平氣和地分析一下,不可不加思索地反唇相譏,否則就如佛祖所訓誡的那樣,仿佛向空中吐痰,逆風揚上,不但傷害不到對方,反而自取其害,傷害自己的形象罷了。
在人際關係中,做了好事,也常常被人誤解。在這樣的時候,如果和人論高低那就是小家子氣,做好事或行善的動機也就不純了。古人有所謂行善不圖報答之說。能夠忍讓的人在這時也會裝傻,這樣的勇氣和耐心都是非同尋常的。一場是非之爭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消失,等到終於水落石出,人家會更加敬愛這樣的人。
過去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雖然懂得一時忍耐,到底不是真正的忍耐,那麼你報仇之時豈不又結下新仇,對方再報複於你,那麼冤冤相報何時了?俗話說:“忍得一時氣,免卻百日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釋迦牟尼佛祖在世時,有一個人因妒忌他擁有美譽,惡意中傷,破口大罵,佛祖始終保持冷靜,不予理會,等他罵累了,釋迦牟尼便問他:“朋友,如果有人送你東西,你不願接受,那麼這禮物該歸誰呢?”那人脫口便答:“當然是物歸原主呀!”釋迦牟尼笑著說:“那麼,你剛才中傷我的話,我不想接受,那麼這份贈禮,又該歸誰呢?”這一問使那人無言以對,覺得自己太過分,於是向釋迦牟尼道歉,並保證不再如此攻擊他人了。
所以,既使你與小人打交道,也應該以忍讓為先。最聰明的是尋求對付小人的辦法。知道他是小人,就用對待小人的方式對待他,不要反過來報複,如果報複,自己豈不也變成小人了嗎?如果有人詆毀你,隻要你考慮一下是不是你自己,不是你自己,有道理的是你,而沒有道理的是他,何必去計較他什麼?
孔子曾告誡弟子:牙齒鋼硬所以容易折斷,舌頭柔軟所以能完好保存。柔軟一定能勝過剛硬,弱小的東西最終能戰勝強大的東西。好與人爭一定會受傷害,而一時勇敢一定會導致滅亡。做各種事情,一個根本態度是忍讓,讓我們牢記聖人的這段智慧之言吧!
七、要想退好也不易
勢處不利,打了敗仗,“當急退以避之”,這叫“惹不起我躲得起”。不過認識了“走”的價值,懂得了“善戰者不羞走”的道理還是要有一個大前提。戰爭中敵對雙方總是針鋒相對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魔高—尺,道高一丈。你想退卻,敵方必然就要追擊。所以,“走”,還有—個善走不善走、走得掉走不掉的問題。約米尼說:“向敵人進攻隻要血氣之勇就夠了。而在—個強大的敵人麵前實行困難的退卻,那卻是真正英雄才能做到。所以—個良好的撤退,也應和偉大的勝利—樣受到獎賞。”由此足見退卻的不易。
退卻不是潰退,更不是逃竄,它必須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的。誰要是認為退卻與逃跑沒什麼兩樣.那他就大錯特錯了。按照—般的原則講,打了敗仗的軍隊,要想走得脫,必須邊戰邊退,有時甚至還要與追擊的敵人進行血戰。當然,人生遇到挫折時的“走”,生意場上的“走”沒有這麼複雜,隻要脫得了身,走也好,逃也好,達到了自保的目的便是極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