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裝傻N不動聲色,後發製人(1)(1 / 2)

一、藏而不露,裝聾作啞

做人,還是應糊塗處事,收斂智慧,藏巧露拙,關鍵之時,不動聲色先發製人,伏人於不知雲裏霧裏。

沉默是金,裝傻充楞是智者的自保方式。無論內心如何波濤洶湧,要善於隱匿,達到表麵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的境界。

鄭武公死後,寤生繼承王位,即鄭莊公。其母薑氏因憎惡寤生而喜愛小兒,便與小兒子共叔段暗中商議對策。最後訂下陰毒的計謀,欲奪取莊公寤生的王位,取而代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薑氏要求莊公把一個叫“製”的城邑封給共叔段。莊公早就知道母親想讓共叔段當國君的想法,也清楚薑氏不喜歡自己這個長子,便假裝糊塗,從關心弟弟安全的角度推辭說:“製地險要,原屬魏國,虢叔曾在那裏喪命,封給共叔段不大妥當。”見莊公如此說,薑氏不好特別堅持,便又要求封給一個叫“京”的城邑給共叔段。

當時大夫祭仲曾加以勸阻,認為將“京”地封給共叔段,超越先王禮製,應該拒絕。然而莊公卻假意當孝子,堅持說:“母親執意如此,不答應怎麼能行。”

共叔段得封京地,自恃朝中有薑氏寵愛,又有京地的人力和物力,更不把莊公放在眼裏。他不斷擴充勢力,欲和莊公抗衡。於是,大臣們又勸莊公早加處置,以免共叔段羽翼養成,難以對付。而莊公仍然假裝糊塗地說:“多行不義必自斃,等著看吧。”似乎對薑氏與共叔段的意圖絲毫不知。

不久,共叔段又把自己的勢力擴展到西部和北部邊境地區,公子呂對莊公說:“現在應該動手了,不然,他占有的地方越來越多,控製的人力越來越多,就更難製服了。”莊公繼續裝傻說:“對國君不盡義,對兄長不親近,土地越多,崩潰得越徹底。”對於共叔段的放縱,看起來一點防備也沒有。

這時,共叔段在外邊更加緊了謀反篡位的步驟。修治城廓,集結兵力,整治武器裝備,征調士卒和戰車,準備偷襲都城。薑氏在內地做好了接應的準備,並約好了具體的起事日期。

至此,鄭莊公才說:“現在可以行事了。”為了讓共叔段與薑氏放心行事,莊公故意對外宣稱要出行去朝見周天子,暗地裏卻命令公子呂統率戰車二百輛去攻打京地。京地人早知共叔段不義,都背叛了他,紛紛幫著公子呂捉拿共叔段,共叔段隻得逃往鄢地。鄭莊公又親自率領大軍攻打鄢地。此時的共叔段早已是眾叛親離,隻好投奔到別國去。後來,共叔段見大勢已去,便引頸自殺。

剿除共叔段後,莊公又從共叔段那裏搜出了薑氏寫給小兒子的謀反密信,盛怒之下的莊公,將其母薑氏逐出京都,並發誓:“不到黃泉永不相見!”

其實,鄭莊公當然不傻,早就知道了共叔段和母親薑氏密謀造反之意,其一直不動聲色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共叔段反叛之行尚未昭彰,輕易討伐,恐怕會落得個淩母欺弟的不義名聲。而其假裝糊塗,故作不知共叔段的意圖,完全是為了麻痹共叔段和引蛇出洞。最後的結果是共叔段眾叛親離,鄭莊公又顯得仁至義盡。多麼高明!

二、緘口不言,藏巧露拙

對於那些不宜表態或難以回答的問題,為了防止被人抓住把柄或卷入是非,最好裝聾作啞,保持沉默。

這樣做既可以瞞住對手,封鎖消息,又可以爭取時間,積蓄力量,以便抓住機會反敗為勝,也可以以不表態的方式保全自己。

唐朝著名宰相楊炎,雖然有宰相之能,卻沒有宰相之度。尤其是在處理與同僚的關係上,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盧杞雖和楊炎同為宰相,但相貌奇醜,身材短陋,對他,楊炎壓根兒就沒放在眼裏。兩人同處一朝,共事一主,但楊炎幾乎不與盧杞往來。

相貌醜陋、內心自卑的盧杞對儀表堂堂的楊炎自然懷恨在心,便先找楊炎手下親信官員的過錯,並上奏皇帝。楊炎因而憤憤不平,專門找盧杞質問道:“我的手下人有什麼過錯,自有我來處理,如果我不處理,可以一起商量,你為什麼瞞著我暗中向皇上打小報告!”弄得盧杞很下不來台。於是,兩個人的隔閡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