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海灣戰爭(4)(1 / 2)

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和吞並,違反了國際法準則,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就世界的一個局部來說,這是中東地區力量對比失衡的產物,也是伊拉克政府謀求地區霸權的結果。但是,就世界範圍而論,這一事件又構成了對有關國家戰略利益的衝擊。首先,它對美國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謀求新的霸權地位的全球性戰略提出了挑戰;其次,它對西方發達國家以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渴求為表現形式的經濟利益構成了威脅;再次,它對本來就很緊張的中東局勢更增添了不穩定因素,引起了這一地區國家的強烈不安和反對。正是這些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激烈衝突,在以政治手段不能解決的情況下,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作為政治的繼續,海灣戰爭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勝利一方政治上的目的。科威特的主權得到了恢複,美國在西方世界和中東地區的地位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加強;西方發達國家的石油利益得到了維護;中東格局表麵上恢複了戰前狀況。但是,作為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引發這場戰爭的所有世界基本矛盾。戰後,由於美國霸權主義思想的膨脹,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霸權與反霸權的鬥爭更加突出;西方發達國家在共同的目標達到之後,都想在戰後中東格局的建立和科威特重建中撈取實利,在原有各種摩擦繼續存在的基礎上,矛盾難以彌合;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經濟受到了石油的衝擊,使這些國家同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上的不平等關係更加突出,南北矛盾愈益加劇;中東地區仍然是在世界新秩序建立過程中鬥爭的重點地區,各派力量重新排列組合,原先已有的多種矛盾更加複雜;世界各國從這場戰爭中重新認識到軍事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加強軍備的勢頭又有所發展,戰爭與和平的矛盾又增添了新的內容。

海灣戰爭標誌著戰爭的高技術時代已經到來在海灣戰爭之前的幾場局部戰爭中,高技術戰爭的特征已初露端倪,其最為突出的標誌是高技術兵器的使用。但是,就使用的廣泛程度來說,那幾場戰爭都無法同海灣戰爭相提並論。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尤其是美軍使用的高技術兵器幾乎包括陸海空的各個方麵,其中主要有軍用衛星、全球定位係統、精確製導彈藥、夜視器材、新型坦克、隱型飛機、巡航導彈、防空導彈係統、電子戰武器、軍用計算機、C3I係統等等。高技術兵器的使用,使戰爭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情況。例如,在以往的戰爭中,美軍的坦克必須先找到隱蔽物,停車瞄準後才能開火,而且夜間在2000米以外擊中目標的機會幾乎等於零。而在海灣戰爭中,M·1A坦克卻不僅可以在行進中開火,而且它所裝備的夜視儀、激光器以及能根據濕度、風力和其他情況自動調整射擊諸元的計算機可保證在任何情況下90%的命中率。又如,在越南戰爭中,美軍飛機投擲炸彈或發射導彈落在150米以內的隻有50%,而在海灣戰爭中,這一範圍已精確到5米左右。就戰爭最基本的特征而論,海灣戰爭同以往戰爭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1.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2.打擊方式基本已不再是過去戰爭所追求的那種大規模毀傷,而是在破壞力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3.整個戰爭的範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係統,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

上述情況絕非出自偶然。20世紀60年代,人類迎來了科技革命蓬勃興起的時代。從那時起,一大批高技術新技術在現代最新技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日益崛起,它們極大地開拓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範圍和深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在這一基礎上,軍事領域也開始發生革命性變化。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和海蒂·拉夫勒指出,軍事戰略、戰術及技術在曆史過程中不斷地演進,但是戰爭很少發生革命性變化,而最深刻的變化往往同創造財富的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同時出現。從這一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客觀上已為海灣戰爭那些革命性的變化創造了物質基礎。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海灣戰爭標誌著戰爭的高技術時代已經到來。

海灣戰爭不僅大大影響了世界的政治局勢,也對整個世界軍事界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直接影響了整個軍事技術和軍事思想領域的發展,被導致的一係列變革性影響,後來被統稱為“新軍事變革”。其中,在作戰思想方麵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便是被稱為“三非”的三種軍事作戰理念:非接觸作戰、非對稱作戰和非線性作戰。

所謂非接觸作戰,主要被定義為交戰雙方兵力在不直接接觸條件下的作戰,在戰爭中強調使用高技術遠程火力對敵方軍隊的間接打擊作用,在脫離和避免與敵軍直接短兵相接的情況下殺傷敵方有生力量的作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