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艦末日
日本海軍超級航母與
超級戰列艦的末日
“信濃”號是“二戰”時噸位最大的巨型航空母艦,它被日本海軍寄予了厚望,它是怎樣橫空出世的呢?它能改變日本海軍覆滅的命運嗎?它又是怎樣在處女航中走向結局的?它的覆滅又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
“武藏”號和“信濃”號相繼被擊沉後,寄托了日本海軍艦隊決戰希望的超級戰列艦“大和”號是否會在海戰中大顯身手?它又是怎樣悲壯落幕的呢?
向來崇尚“巨艦大炮”的日本海軍,為什麼要將“大和”級戰列艦的3號艦“信濃”號改建為裝甲航空母艦?
作為海戰史上從未有過的重型裝甲航空母艦,“信濃”號的防護能力和防空火力強大到了什麼水平?
排水量高達70 000噸級的“信濃”號航空母艦,為什麼僅僅搭載47架艦載機?日本海軍準備在海戰中如何使用“信濃”號超級航母?
剛剛下水才8天、大量工程尚未完工的“信濃”號,為什麼突然接到命令:馬上開始巨艦的首次試航?
航行在自己家門口的東京灣,偶遇唯一一艘美軍潛艇“射水魚”號,“信濃”號艦長為什麼認定是遭到了美軍潛艇“狼群”的圍攻?
以美軍潛艇的航速根本就追不上“信濃”號,“射水魚”號在跟丟“信濃”號之後,為什麼又獲得了第二次寶貴的戰機?
“射水魚”號單艇僅用4枚魚雷就擊沉了“信濃”號,作為“大和”級戰列艦改建的裝甲航空母艦,“信濃”號為什麼如此“不禁打”?
資源匱乏、國力有限的日本,為什麼要傾全國之力,建造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和”號超級戰列艦?太平洋戰爭中的“大和”號為什麼被稱為“戰列艦之最”?
作為日本海軍的“第一巨艦”和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旗艦,“大和”號戰列艦服役之後幾乎參加了太平洋戰爭的所有重要海戰,為什麼始終也未能成為戰場的主角?
日益逼近日本本土的美軍發起衝繩島登陸戰役,日本海軍為什麼要派出聯合艦隊的“第一巨艦”——“大和”號戰列艦去執行“自殺式攻擊”任務?
麵對美軍航空母艦艦載機發起的“超飽和攻擊”,海戰史上空前絕後的巨型戰列艦“大和”號,為什麼最終難逃覆滅的命運?
最後的處女航
1944年11月28日淩晨3時,航行在日本近海的一艘巨型航空母艦“信濃”號突然遭到了來自水下的魚雷攻擊,一次被命中了4枚魚雷並迅速發生爆炸。11月29日上午10時,這艘當時在人類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型航空母艦掙紮著沉入了海底。日本海軍的最後一艘具有實戰能力的航空母艦,也是最大最強,裝甲防護最厚的一艘航空母艦,被美軍徹底擊沉了。
“信濃”號的名稱來自於日本古國名,今天的長野縣境內,是日本戰國時代著名戰將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血戰的沙場。“信濃”號是由原本建造的第三艘“大和”級戰列艦的艦體改裝而成的。
“大和”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在“二戰”前夜建造的最大、最新、最強的一級戰列艦,幾乎可以說是超級戰列艦。它的標準排水量和滿載排水量分別達到了60 000多噸和70 000多噸,幾乎是當時其他國家三四萬噸戰列艦的兩倍。“大和”級戰列艦原準備建造4艘,1號艦“大和”號和2號艦“武藏”號,於1937年開春建造,列入了日本海軍的第三次艦艇補充建造計劃,而它的3號艦和4號艦則列入了1940年開始的第四次艦艇補充建造計劃,其中3號艦就是“信濃”號。
日本海軍是一支非常崇尚“巨艦大炮”思想的軍隊,可為什麼卻在“二戰”中期把“大和”級戰列艦的3號艦“信濃”號改建成一艘航空母艦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日本航空母艦太少,不夠用,戰列艦太多,用不上。戰前日本海軍是按照所謂的“八八艦隊”計劃建造的,即8艘戰列艦、8艘戰列巡洋艦,是按照日俄戰爭、日德蘭海戰那種“巨艦大炮”時代海上決戰的需求建造的。但是珍珠港事件之後,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此後無論是珊瑚島海戰、中途島海戰、所羅門海戰、馬裏亞納海戰,還是萊特灣海戰,沒有哪次海戰戰列艦還能派上什麼大用場,沒有哪次海戰不是以航空母艦編隊之間的決戰來決定最終勝負,這一點日本人非常清楚。同時由於日本在整個戰爭期間航空母艦多次參戰而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它有限的國力和造艦能力又無法彌補這樣巨大的損失,所以就盡可能地用現成的戰列艦或者其他艦船的艦體改裝成航空母艦。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大和”級戰列艦的3號艦“信濃”號被中途改裝成了一艘重型的裝甲航空母艦。
“信濃”號由橫濱海軍船廠建造,於1940年5月4日開工。其間由於物資短缺,曾兩度停建,至改裝前已完工50%。因此,日本軍方決定不改變原設計的戰列艦艦體,隻在主甲板上安裝一層機庫、裝甲飛行甲板和島式上層建築。橫須賀造船廠承擔了改裝任務。
由於太平洋戰事已酣,“信濃”號的改建工作被列入日本海軍優先緊急工程,數千名工人日夜趕工,並被告知不許離開船塢。而且船廠背靠懸崖,其他三麵卻豎起了鋼筋柵欄,保密措施看起來萬無一失。但是,在“信濃”號身上卻一直籠罩著一股不祥之氣。
首先,在中途島海戰中慘敗的日本聯合艦隊的海上機動部隊麵對攻勢如虹的美國快速航母編隊隻有招架之功,損失一天比一天大。從1942年8月至1944年6月,美日之間又進行了3次航母大戰,即第二次所羅門海戰、聖克魯斯海戰和馬裏亞納海戰。3次海戰中,日軍總計損失航母4艘、艦載機570架,而美軍的損失隻及日本的1\/4。更重要的是日軍的損失很難得到補充(到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中,日軍航母部隊可憐到充當誘餌,以掩護栗田艦隊的重巡洋艦攻擊美軍登陸船隊,結果4艘甲板空空的航母全被美軍艦載機炸沉),而美國此時卻開足馬力,充分發揮出其雄厚的工業生產能力,新型航母和其他艦艇源源不斷供應前線部隊,海軍實力急劇增強。隨著實力的此消彼長,日本帝國已經日落西山了,一艘“信濃”號已無回天之力。
其次,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屢戰屢敗,航空母艦損失巨大,所以對於這艘被日本海軍寄予厚望的“信濃”號超級航空母艦的改裝進度,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包括軍令部都極為關注。在馬裏亞納海戰結束之後,軍令部給當時建造“信濃”號航空母艦的橫須賀造船廠下了死命令,必須在1944年底之前建成服役,否則軍法處置。正是在這樣極端嚴酷的命令麵前,在這樣平時所無法理解的工期要求麵前,“信濃”號還未最終完工就在1944年的11月19日開始服役了。
完工後的“信濃”號標準排水量62 000噸,滿載排水量72 890噸,是“二戰”中最大的航母,這個排水量紀錄直到1960年美國“小鷹”級航空母艦服役才被打破。
“信濃”號艦體長256米,寬38米,吃水10米,飛行甲板長266米,航速27節,續航力10 000海裏\/18節,動力裝置與“大和”級相同,最大功率為15萬馬力,人員編製為2 400人。
“信濃”號雖然稱得上是當時的“巨無霸”航母,但設計載機卻隻有47架,其中20架戰鬥機,27架攻擊機。這是因為日軍並不隻是要求“信濃”號成為一艘攻擊航母,而且還要求它成為一個流動的海上補給基地,為其他航母補充飛機或為其他水麵艦艇補充彈藥、燃油、食品和淡水等。實際上,“信濃”號的龐大艦體也的確可以裝很多東西,這種“創新”設計也算是一種日本特色。
“信濃”號與其他航母相比,最大的特點是裝甲防護力強。該艦采用的是“大和”級戰列艦的艦體,具有嚴密的水下防禦功能。設計有三重艦底,水線處有厚達200毫米的裝甲帶,為此不惜耗費上萬噸鋼材。全艦劃分為1 147個水密隔艙,以保證遭到水下攻擊時海水不會大量湧入艦體。從理論上講,“信濃”號擁有當時最強的水下防護能力。
為了防禦空中攻擊,“信濃”號像“大鳳”號航母一樣對飛行甲板也進行了裝甲強化。其甲板裝甲厚75毫米,上麵還覆蓋有200毫米厚的鋼骨水泥層,同時還加強了要害部位的防護。這種裝甲飛行甲板的設計是得自於美日航母大戰中慘痛的實戰教訓。在實戰中,美日兩國都發現,對航母威脅最大的不是魚雷,而是俯衝轟炸機投下的航空炸彈,尤其是穿甲彈,可以輕易地撕碎航母薄薄的無防護的飛行甲板,在艦體內部爆炸。所以,加強飛行甲板的裝甲防護是大勢所趨,並一直沿用至今。
有了裝甲防護,日軍仍感到不踏實(因為美國海軍艦載機對其艦艇的威脅越來越大了),又在“信濃”號上裝上了16座127毫米主炮和多達145門的25毫米高炮,主要用途是防空。而早先的“瑞鶴”號航母雖然也裝有16門127毫米主炮,但卻隻有36門25毫米高炮。
厚實的裝甲和密集的高炮,表明日本海軍已經開始改變其戰爭初期那種重攻擊輕防禦的作戰思想。但這種改變是被迫的,從骨子裏講,日本海軍一直是將攻擊放在第一位的。
艦載機是航母的攻擊拳頭,而作為一艘超級航母,“信濃”號在這方麵恰恰是最弱的。偌大的航母隻有47架艦載機,與排水量僅為10 600噸的“龍驤”號輕型航母一樣多,空有巨人的身軀,卻無巨人的鐵拳。
至於讓“信濃”號去充當海上流動補給站,則未免太奢侈了。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戰爭末期日本艦載航空兵力幾近枯竭,航母機動部隊已經是徒有其表了。
由於趕工期,“信濃”號還有很多內部的工程並沒有完工就被匆匆地編入了日本聯合艦隊服役。1944年11月19日,在所謂的建成服役之後的第八天,“信濃”號就突然接到命令,馬上開始首次試航。
為什麼一艘剛剛服役不到10天,而且大量內部工程還沒有完工的巨艦馬上接到了進行首次試航的命令呢?其實這次所謂的試航,並不是一次試航,而是一次轉場,或者說是一次搬家。自從馬裏亞納群島、關島、塞班島被美軍占領之後,航程作戰半徑超過3 000公裏的B-29轟炸機對於日本本土的轟炸已經是一日甚於一日。日本本土除了一些大中城市之外,包括造船廠、一些重型軍火工業的生產廠,都遭到了美軍猛烈的轟炸,橫須賀造船廠首當其衝。所以日本海軍軍令部和聯合艦隊下令利用夜間對方轟炸可能減弱的時機,馬上結合“信濃”號的首次試航進行轉場,從位於東京灣的橫須賀造船廠開往位於瀨戶內海的吳港造船廠,防止遭到對方的空襲。
1944年11月28日中午,“信濃”號在第十六驅逐戰隊的3艦驅逐艦“濱風”號、“雪風”號和“磯風”號護航下,小心翼翼地駛出東京灣,進行自己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海上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