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心裏明白,伍奢、伍尚父子是無罪冤死,可是自己作為楚國大夫,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申包胥便轉回頭對伍子胥說錚錚言道:“你要是能滅掉楚國,我就能保存楚國,你要是危害到國家,我就將使它轉危為安。”
兩個好友之間產生了分歧,道不同不相為謀。伍子胥拱手與申包胥告別,頭也不回地向前走,終於到了宋國。
伍子胥找到了太子熊建,他向太子建議,借助諸侯的力量,返回楚國,重新奪回權力,殺死費無極。
但伍子胥來得不是時候,這一年(公元前522年),宋國爆發內戰。以華亥、華定為首的華氏家族公然叛亂,與宋元公分庭抗禮。
亂邦不入,危邦不居,伍子胥認為繼續呆在宋國太危險,便和太子熊建一起逃到到了鄭國。
鄭定公對楚國太子熊建非常敬重,以上賓之禮待之。熊建為了得到大國的支持,前往晉國會見晉頃公。
鄭國自從子產為相執政之後,便以獨立的姿態出現在國際政治舞台,在晉國人看來,鄭國是越來越不聽話了,晉頃公動了歪念頭,想乘機吞並鄭國。
正好熊建來訪,他便對楚太子熊建說:“現在鄭國人很信任你,如果太子能作為內應,幫我滅了鄭國,我就把鄭國封給你。”
熊建和伍子胥聽罷大喜,遂回到鄭國,秘密策劃與晉國軍隊內應外合,推翻鄭國政府。
不過世事難料,熊建與伍子胥的陰謀泄漏了,鄭國相國子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逮捕並處死熊建,粉碎了他的陰謀。
鄭國的子產可不是等閑人物,執政以來將鄭國從楚晉兩個強國的夾縫中獨立出來,智謀手段都令人敬服。
鄭國的大臣建議子產逮捕伍子胥和熊勝,將他們處死,但卻被子產否決。
子產認為,伍子胥離開鄭國後一定會投奔吳國,之後一定想法挑撥吳國攻略楚國,為他的父兄報仇雪恨,伍子胥不能殺,反而要放,不止要放,還要暗中保護他,讓他順利前去吳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話說不出來,但道理子產說的非常明白,一個內憂外患的楚國,比團結強大的楚國對鄭國更為有利。
子產在鄭國威信素來很高,大臣們都同意了子產的謀略,鄭國火速派出密諜,對伍子胥和熊勝兩人暗中護送。
原本想依靠楚太子熊建實現報仇之夢,如今太子被殺,複仇之路將更加曲折難行。可這並沒有令伍子胥灰心喪氣。現在隻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到吳國,隻有吳國,才有實力滅楚。
伍子胥帶著熊勝又悄悄潛回楚國,打算越過楚、吳交界處的韶關(安徽含山縣北)進入吳國。此時楚平王布告全國,張貼捉拿伍子胥,所以一路凶險異常,伍子胥不敢走大路,隻走小路,白天找個偏僻的地方躲起來,到了晚上才出行,就這樣餐風露宿,到了韶關。
由於韶關是楚國的戰略要衝之地,盤查十分嚴密,伍子胥盡管很小心謹慎,但還是碰上了楚國官吏。
這些官吏們認出伍子胥便是張榜捉拿的要犯,正打算一擁而上將其活捉,伍子胥反應非常機敏沉著,他從容不迫地對一個頭目說:“你知道楚王為什麼要抓我嗎?因為我有一顆寶珠。可是現在我已經把這顆寶珠弄丟了,要是你抓我的話,我就咬定是你獨吞了這件寶物。”
韶關是偏遠地區,這裏的小官雖然對權力高層內幕知道得不多,但也沒有被伍子胥嚇住,原本想將伍子胥兩人騙到偏僻之處謀財害命。
沒想到這小官也是鄭國潛入楚國的密諜,小官暗自接收了鄭國密諜放行伍子胥的命令後,便裝作信了伍子胥的話,不知所措的將他們放跑。
伍子胥雖然躲過一難,但行蹤暴露了,他知道用不了多久,楚國追兵一定會趕來的。過了韶關,前麵還有一條江,河的對岸才是吳國的地盤。
伍子胥不敢大意,他帶著熊勝,直奔河岸。
果然不出所料,楚國的追兵很快就要追上他們了。江水擋住伍子胥的去路,岸邊是一片茫茫的蘆葦叢。水麵很闊,水很深,怎麼辦?
此時突然有一條船出現了,這船不大,撐篙的船夫年紀有點大,頭戴著鬥笠,船板上散落著漁網,一望可知是一名漁翁,這名漁翁是鄭國的密諜頭目,特意在此等候伍子胥兩人,護送他們過江。
見到小船,伍子胥大喜,喊了兩聲:“漁父渡我。”
白發蒼蒼的漁翁聽到了,正要把船撐過來,此時他發現附近的蘆葦叢中有幾雙窺視的眼睛,再定睛一看,這些人身著戎裝,正是楚國的士兵,看來正在蘆葦叢中搜尋那喊話的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