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潛移默化中培育核心價值觀
南方日報評論員
今天是毛澤東同誌“向雷鋒同誌學習”發表51 周年紀念日。51 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能不斷從現實中尋找到雷鋒的身影。
他從“雷鋒團”退役,本應安享晚年,卻“自找苦吃”,在惠州東江水上義務幹起了救人和撈屍工作。這位性格樂觀豪爽、能唱快板吹葫蘆絲的東北漢子叫趙喜昌,已經59 歲了,是惠州誌願者救撈隊隊長。6 年來,他與隊友守護在東江邊,義務救人,有警必出,風雨無阻,分文不取,共救起30 多人,打撈出160 多具屍體。麵對別人的嘲笑和忌諱,他從不計較,他說:“你吹你的冷風,我做我的雷鋒。”
雷鋒,一個隻有22 年短暫生命的普通共產黨員,卻被人們永遠銘記和敬仰。時代在變,雷鋒精神的價值反而曆久彌新,展現出沉厚有力的價值力量。這正是由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從未改變過,無論是他那個年代,還是現在,雷鋒精神永不過時,如同時代的道德標尺和鐫刻在每個人心中的精神坐標。雷鋒精神與我們當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個人層麵提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目標、取向和準則高度一致。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雷鋒及其精神追隨者——“趙喜昌們”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們的思想境界、價值取向、樸實行動也向我們注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凝固僵化的教條,它與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與社會進步潮流相契合,但唯有付諸行動才能實現價值。
當下中國需要以核心價值來凝聚全社會,需要有“當代雷鋒”來傳播雷鋒精神。應當看到,身處思想多元、價值多樣的社會轉型期,凝聚共識的難度在加大,如何去愛國,怎樣算敬業,什麼叫誠信,何者為友善……不同的人往往會有不同的答案。也正因此,我們需要更多榜樣的現實力量,需要更多向善的精神熏陶。6 年來,趙喜昌先後救起30 多個溺水群眾,打撈起160 多名溺水身亡者:耗時最長的一次用了5 天,最短的5 分鍾;年齡最小的隻有5 歲,最大的65 歲;最忙碌的一天出警3 次。一次,為救一個不配合救援、精神恍惚的年輕人,老趙謊稱自己是曾經陪他一起喝酒的大哥,通過套近乎拉近距離把他救上來;一次,打撈屍體的網纏住了他的腳踝,幾次掙紮後才解脫,差點搭上性命……春去秋來,他不僅堅守著向善的力量,而且把這種精神不斷傳遞下去。那個他曾經救起的年輕人,最終加入了他們的救援隊,成為了救援隊80 後的新生力量。
雷鋒精神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擁有超越時間與時代的力量,歸根結底在於雷鋒對生命、人生價值,對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思考,有著一個普通人純粹向善的理解與求索。學習雷鋒的典型,絕非不食人間煙火,他們是生活困境中的奮鬥者,是“愛管閑事”的鄰家好人,是危難關頭顯不凡本色的普通人,是在日常點點滴滴中伸出雙手的平凡人……隻是這種平凡與普通日積月累,成就了對雷鋒精神的傳承。而當這種向善的力量能在整個社會普遍傳遞,當人們不用思想掙紮、不用深思熟慮、不用斤斤計較,便能舉手完成善舉,那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培育。這正是踐行雷鋒精神常態化的基礎,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根落地的本源所在。
一個國家和民族,隻有崇德向善成為主流,並持之以恒地熏陶、傳播和教化,才能產生強大的向心力。讓雷鋒精神照亮現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我們每一位公民積極行動起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實踐過程中相互影響、不可分割,外化為日常生活中的自覺行為和共同習慣,從而使每一個人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健康成長和全麵發展,集聚成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2014 年3 月5 日《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