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是一種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缺少責任心、缺少時間觀念的心理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懶惰的,都盡可能逃避工作。他們大部分沒有雄心壯誌和負責精神,寧可期望別人來領導和指揮,也不肯個人奮鬥,就算有一部分人有著宏大的目標,也缺乏執行的勇氣。
性格特征
懶惰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極端的懶散狀態和輕微的猶豫不決。日常生活中,生氣、羞怯、嫉妒、嫌惡等都會引起懶惰情緒,使人無法按照自己的願望進行活動。有些人的懶惰還突出表現在日常學習和生活方麵。麵對懶惰行為,有的人渾渾噩噩,意識不到這是懶惰;有的人寄希望於明日,總是幻想美好的未來;而更多的人雖極想克服這種行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過且過,日複一日。懶惰是成功的絆腳石,在充滿困難與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懶惰的人習慣於等、靠、要,從來不想去求知、發明、拚搏、創造,最終隻能是一事無成。
典型人物
明朝時的明神宗可以說是一個曆史上最懶惰的皇帝。
明神宗做皇帝時非常貪婪,然而可以與他的貪婪並駕齊驅的就是他的懶惰。
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大學士王家屏就上奏章說:一年之間,臣隻見到天顏兩次,偶然提出一些建議,也和別的官員的奏章一樣,皇上完全不理。這種情形越來越惡化,到萬曆四十二年,首輔葉向高奏稱:六部尚書中,現在隻剩下一部有尚書了,全國的巡撫、巡按禦史、各府州縣的知事已缺了一半以上。他的奏章寫得十分激昂,說現在已經中外離心,京城裏怨聲載道,大禍已在眼前,皇上還自以為不見臣子是神明妙用,恐怕自古以來的聖帝明王都沒有這的樣妙法吧。神宗抽飽了鴉片,已經火氣全無。這樣的奏章,如果落在開國的太祖、成祖、末代的思宗手裏,葉向高非殺頭不可。但神宗隻要有錢可花,被大臣譏諷幾句,甚至罵上一頓,都無所謂。
萬曆年間的眾大臣中有人上奏,說皇上這樣搞法,勢必民窮財盡,天下大亂;有人說陛下是放了籠中的虎豹豺狼去吞食百姓;有人說一旦百姓造反,陛下就算滿屋子都是金銀珠寶,又有誰來給你看守?有的指責說,皇上欺騙百姓,不免類似桀紂昏君;有的直指他任用肆無忌憚之人,去幹沒有天理王法之事;有的責備他說話毫無信用。臣子居然膽敢這樣公然上奏痛罵皇帝,不是一兩個不怕死的忠臣罵,而是大家都罵,那也是空前絕後、令人難以想象的事。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神宗對這些批評全不理睬。正史上的記載,往往說“疏入,上怒,留中不報”。“留中”,就是不批複。或許他懶得連罰人也不想罰了,因為罰人也總得下一道聖旨才行。
明神宗除了專心搜括之外,直到他死,拚命搜括的作風絲毫不改。同時為了對滿清用兵,又一再增加田賦。皇帝搜括所得都存於私人庫房、內庫,政府的公家庫房、外庫卻總是不夠,結果是內庫太實,外庫太虛。在這樣窮凶極惡的壓榨下,百姓的生活當然是痛苦達到了極點。萬曆四十三年十一月,禦史翟鳳羽中的奏章中說:皇上不見廷臣,已有二十五年了。
性格與命運
懶惰的人常有明日複明日的思想。明知道這件事應該今天完成卻總期待著能夠明日去做。思想的懶惰必然導致行動上的懶惰。懶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應該做,甚至應該馬上做。可卻遲遲不做,或硬挺過去;做事時總是無精打采、懶懶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積極、不主動、不勤奮。懶惰的人常有依賴別人的思想。這種依賴別人的懶惰心理隻會使思維變得越來越遲鈍。
對一位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懶惰最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推脫,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習慣拖延的人通常也是製造借口與托辭的專家。如果一個人存心拖延逃避,他就能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辯解為什麼事情無法完成,而對事情應該完成的理由卻想得少之又少。把“事情太困難、代價太昂貴、太花時間”等種種理由合理化,要比相信“隻要我更努力、更聰明、信心更強,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頭容易得多。懶惰型性格的人,好吃懶做,遊手好閑,一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