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虛心型性格(1 / 1)

虛心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懂得謙虛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也是引導我們走向成功人生的大智慧。虛心的人即使學得很多,但自己仍然覺得不滿足,十分虛心地繼續學習。一個人隻有虛心,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也才能不斷地取得進步。

性格特征

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人和事,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呢?不要因為別人不如自己,而輕視別人;人各有長處,應向別人請教,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這樣,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嚴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置身於整個集體之中,幹好一切事情。

典型人物

漢文帝劉恒是一位能夠虛心從諫的皇帝。

漢文帝劉恒是漢高袓劉邦的兒子,八歲的時候被封為代王,二十四歲時登基做了皇帝,他的母親是漢高祖的妃子薄姬。

劉恒正式稱帝以後,實行了各種改革的政策,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減輕刑罰。他首先廢除了一人犯法父母妻子同坐的法律,後來又規定了贖罪的法律,並且還廢除了肉刑。

說起廢除肉刑,還有一個故事。那是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一位著名的醫生、齊國太倉縣的縣令淳於意,因治病失誤害死了人,由於他觸犯了法律,被判處肉刑。那時候的肉刑有三種:在臉上刺字、割掉鼻子、砍去一隻腳。因為淳於意是縣令,是現任官吏,按當時的規定需要把他押送到首都長安,由朝廷的心理活動機關來對他執行肉刑。

淳於意的小女兒緹縈也一同跟隨父親去長安。緹縈到了長安,便托人寫了一奏章,到宮門口給了守門人,請求他轉交給文帝。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他看到那奏章上寫著:“我叫緹縈,是太倉縣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為官清廉,公正無私,齊地人都稱他是清官。他不小心違反了法律,受到刑罰是應該的。可是肉刑是一種可怕的刑罰,如果在臉上刺了字,就終生難以抹掉;如果被割掉鼻子,就不能再安上;一個人如果被砍去了腳,就成了殘廢。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當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很受感動,覺得小姑娘的態度很誠懇趨勢,一番話說得也很有道理。於是他便召集製訂法律的官員,要他們重新修改法律,用別的刑罰來代替肉刑。後來漢朝的刑罰就以子來代替肉刑。

又有一次,漢文帝帶著隨從坐車出行。浩浩蕩蕩的車駕隊伍還沒出長安城,剛走到中渭橋,忽然從橋下躥出一個人來。這人一見是皇帝的車駕,嚇得暈頭轉向,不但不知躲避,反而向的乘輿跑去,還差一點撞到駕轅的馬身上。這馬嚇得鬃毛一炸,長嘶一聲,撒開四蹄奔跑起來。這一下可不得了,車錯了轍,旗掃了地,人喊馬叫,中渭橋上頓時亂做一團。費了好大勁衛士才了那受驚的轅馬。漢文帝又驚又氣,命令衛兵將那個驚駕的人迅速逮捕,並且速移交廷尉去治罪。

廷尉張釋之經認真審理,認定那人是一個平民,隻是犯了驚動皇上車駕的罪,按照條律,應處以罰金四兩。漢文帝一聽,氣得不由自主地一下子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大聲嗬斥張之說:“這個人使我的馬受了驚,幸虧這馬性子柔和,否則,我不死也得受傷。你這個廷尉不判他死罪,反倒隻處他罰金四兩?”

張釋之連忙磕頭,連聲賠罪說:“聖上息怒。臣以為,法律是天下通用的,百姓共守的,處以四兩罰金是法律規定的。如果當時您下令讓人把他當場殺了,也就殺了,現在交給廷尉處理,就應按法處理。如果改成加重處罰,就會使天下的廣大人民不再相信法律了。陛下聖明,請您體察是不是這麼個道理?”

漢文帝聽後思忖半天,點頭稱讚張釋之說:“看來你是對的,就按你說的辦吧。”

漢文帝是中國曆史上一位賢明的皇帝,漢朝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麵,這與他善於用人、虛心下士、擇善而從是分不開的。漢文帝後元七年(前157年),病死於長安未央宮,廟號為太宗,諡文帝。其子劉啟繼位,即景帝。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的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

性格與命運

在現實生活中,唯有虛心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凡事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應處事虛心請教別人,隻有低著頭的麥稈麥穗才是好麥穗。一個人缺少謙虛就是缺少知識,因此,我們更應該做一個謙虛的人,學十當一,常思己過。取得一點成績當起點,謙虛待人,要不一著不慎,便滿盤皆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