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叫哈羅德的猶太青年,他開始是一個經營餐飲的商人,可是當他看到了麥當勞裏麵每天人潮如湧的場麵,他就感歎那裏麵該有多麼的巨大商業利潤啊。於是他想如果自己可以代理經營麥當勞,那利潤一定是極為可觀的。他找了麥當勞的總部的負責人,說明自己想代理麥當勞的意圖。這位負責人告訴他,這樣的代理需要200萬美元的資金才可以的。
聽到這位負責人的話,哈羅德就決定每個月都給自己存1000美元。於是每到每個月的1號,他都把自己賺取的錢存入銀行。為了害怕自己花掉手裏的錢,他總是先把1000美元存入銀行,再考慮自己的經營費用和日常的花消。而且給自己規定,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要一直堅持這樣做。
這樣堅持不懈地過了整整的6年,由於每個月他都在1號把1000美元存入銀行,銀行裏麵的服務小姐都認識了他,他告訴她們他的計劃,她們無不被他這種堅韌的精神感動。
他手裏現在有了7.2萬美元了,但是距離需要的200萬美元還有不小的差距。於是他去找麥當勞總部的負責人威爾遜先生,他向威爾遜講述了自己的困難,希望能把麥當勞代理給他做。威爾遜聽了他的話,被他這種執著的精神感動了,不過他還是決定親自去銀行打聽一下哈羅德的事情。他到了銀行問是否認識一個叫哈羅德的人,她們就說:“哎呀,那個人真是不簡單啊,他每個月的1號都是在中午的時間存上1000美元,6年了,他一直這樣,這個人真有毅力。有一次,下了大雨,把他渾身都淋透了,他還是來了。”
威爾遜當即就決定把麥當勞的代理全部交給哈羅德,從此,哈羅德傳奇色彩的發家史便傳開了。
可見,如果哈羅德不是堅持為自己每個月存入1000美元,就不會有7.2萬美元了。正是他為了讓自己手裏的種子發芽的他忍受了6年,終於感動了威爾遜,也開始了他富豪的生涯。
“請主降下磨難,考驗我對主的信仰;請主降下苦痛,把我和普通人區分;請主給我以逆境,讓我成功。”
——《塔木德》
(第三十一節) 在逆境中發財
什麼是逆境?逆境無非就是人不順利的時候,遭受了挫折或失敗的時候。在人的一生中,這種境況大概誰都會碰到幾次,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逆境。
灰心喪氣、失望抱怨是最常見的一種態度,這也是人們最正常的一種反應;一蹶不振、就此撒手、沉淪頹廢也是一種態度,很多人就是這樣從我們的視野裏消失了,我們再也聽不到他們的消息;忍耐、等待又是一種態度,他們堅信事物是變化的,30年河東,30年河西,說不準哪一天時來運轉,我就可以東山再起了;還有一種態度,把逆境視若尋常事,任憑你風吹浪打,我依然如閑庭信步,不為所動,這種人已經徹悟了人生,擁有了大智慧。有人把逆境看做是一種人生挑戰,在外在的壓力之下,他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對自己的潛力有了新的發現,自身的價值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肯定。還有一些人好像就是為逆境而生的,一帆風順的時候,他也許會昏昏欲睡,而一遇逆境,有了壓力,他反而精神抖擻,變成了一個新人。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把100個人分成A、B兩個組,A組的人所處環境舒適,可以打高爾夫球,有大轎車接送,打橋牌、吃西餐,總之,他們的一切需求和欲望都可以不費氣力地得到滿足。而B組卻無論幹什麼都遇到了重重障礙。這樣過了6個月,A組的人整天昏昏然,精神疲倦,而B組的人卻精神抖擻,提出了許多新的設想。
逆境也許是社會的一種選擇機製,看你能不能通過逆境的考驗,從而實現優勝劣汰,優秀人才就此脫穎而出,走向事業和人生成功的坦途。因此,逆境常常成為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有的人就此銷聲匿跡,有的人從逆境中崛起,其人生和事業就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呈現出全新的局麵。
通往成功的路上荊棘密布,要相信自己能有麻醉劑般的力量去消融受挫的苦痛。
猶太人杜克·魯德曼被學校開除後,他跑到得克薩斯油田找到了一份工作。隨著經驗的豐富,他憧憬著涉足野外鑽探業,當一名獨立的石油勘探商。
隻要手頭一有幾千美元,魯德曼就去租賃設備,鑽井取油。兩年多內,他打出了29口油井,可全都是枯井。他說:“那才真叫失敗呢!”及至年近40,魯德曼仍一無所獲。為了提高成功率,他攻讀了地質結構、油層模型以及其他方麵的地質學知識。用理論武裝了自己後,他又租來一塊地皮進行第30次鑽探,這一次,他的腳下冒出了巨大的油藏。
魯德曼每打四口油井就有三口是枯井,現已年過花甲的他,自認為生意場上自己遭受的失敗多過任何人。但他開采出的石油也源源不斷地為他積累財富。據《福布斯》雜誌匡算,其數額為2.2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