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才的少年(1 / 3)

省大校長姓王,在國內數學界有著極高的聲望,人稱王教授而不稱其名。

解放戰爭後,王教授因病逝世,因為曆史的原因,他的後代被迫放棄了對數學的研究,上山下鄉,淪為普通人。這個現象一直到他的曾孫子,也就是他孫子的兒子的出現,才得到了改變。

王教授的孫子叫王建國,這是個很大眾化,很有時代特色的名字。他在青年時期,下海經商。幾年時間,便家境殷實,稱得上是小富之家。

王建國中年才有一子,視若珍寶,起名王潛,取的是易經中潛龍勿用的句子。本來他是想起名叫王勿用的,但是勿用這兩個字,在某些時候對男人是一種莫大的侮辱。於是王建國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古意盎然的名字。

王潛自小頭大如鬥,機敏伶俐。後來年紀大了,頭雖不見小,但是眉清目秀,皮膚白皙,便有一種漂亮少年郎的風采。

估計是隔代遺傳的原因。王潛自小對數學就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無以倫比的天賦,這天賦幾乎可以與高斯同學小時候自行推出數列累加公式的事跡媲美。

在他高一的時候,王潛因為在一次競賽考試中獲得了第一名而得到了省大數學係主任的青睞,收為弟子,從而來到了自己的曾祖父曾經為之奮鬥了一生的校園。

說起那次競賽,也是個頗為有趣的事情。

在國際上,有一個著名的數學競賽,叫普特南數學競賽。這個競賽一共有十二道題,每題十分,滿分一百二十分。每年大約有三千人參加這個競賽,他們大多是世界各大名校的數學尖子生,其中不乏在數學領域有傑出貢獻的成名學者。但是,有一半人的得分不會超過三分。沒錯,不是三十分,而是三分!

曾經有一名諾貝爾數學獎獲得者連續三次參加這個競賽,飽受打擊。在被記者采訪時自嘲,這三次考試對他的信心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在國際數學界有這樣一種說法,評論一位數學家的主要依據不是他獲得了幾次諾貝爾獎,而是在普特南競賽中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

本來這種競賽在國內除了專業人士外,並沒有太多人了解,也很少有人有機會參與。但是這一年,不知道哪位官員一時興起,聯合省內幾所高校搞了這樣一次競賽,其中的題大多是從曆屆普特南競賽中精選出來的。在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已經找不到挑戰的樂趣的王潛聽說了這個機會,便讓父親給他搞了個參賽名額,並取得了五十六分的分數。

那次競賽,第二名是三十一分!

作為閱卷老師的省大數學係蘇主任從王潛的這份卷子裏敏銳的捕捉到這位參考者傑出的數學天賦,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強悍的計算本領,再聽說這隻是一名高一學生的時候,便迫不及待的驅車前往王潛所在的學校,見到了這位靈秀的大頭少年。

和王潛父子一番交談,得知對方是王教授的後人的時候,蘇主任唏噓不已。當年,蘇主任也曾經是王教授的學生之一。想起當年意氣風發的歲月,想起那位博學多才的王教授,蘇主任隻得感歎世事難料,當即將王潛收為弟子,每月兩次授課,為王潛指明如今現代數學的發展方向,以及高等數學的係統理論。

這位學者毫不藏私的傳授,讓王潛在三年時間內熟悉並了解了計算機數學,應用數學,基礎數學的高深知識,並且毫不猶豫的將自己的觸角伸向了金融數學,工程數學等專業領域。每次蘇主任看見這位得意弟子,總是忍不住微微頷首,老懷安慰。想來王教授見了王潛,也會感歎後繼有人,含笑九泉。

這年高考結束,王潛拒絕了學校保送的待遇,毅然參加了考試並且毫不猶豫的在第一誌願上填寫了省大數學係的名字。對於這等考試,實在沒有什麼挑戰。考完後,他照例來到省大,住在蘇主任家中,沒事便在圖書館裏看書。

省大的圖書館極大,畢竟這是國內著名的高校之一。有蘇主任的關照,管理員也任得王潛在裏麵獨自翻閱。因為是暑假,圖書館裏人並不多,偌大的大廳內隻有寥寥幾個人,顯得有些冷清。

王潛看完了一本剛寄來的數學理論雜誌,在混沌理論中暢遊了許久,覺得頭昏眼花,便跑出去在走廊上點了一支煙解下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