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國四大發明之二——指南針(2 / 3)

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麵,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誌》和《夢粱錄》記載,最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在戰國時代出現,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像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準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將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