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地動儀的發明(1 / 1)

《太玄經》reference_book_ids\":[6898223715528477709,656999774344236544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東漢盛行迷信思想,統治者宣傳天有意誌,鬼神能降禍降福,那時候經常有地震發生,公元92年以後,幾乎連年地震。地震區有時大至數十郡,有些地區發生地裂、地陷、山崩、水湧。迷信家借機宣揚這是上天對皇帝的警告,對百姓的懲罰。科學家探求真理,對抗迷信,並且在自然科學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張衡,東漢時期的西鄂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家之一。17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裏用功讀書。他喜歡文學,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學。朝庭聽說張衡很有學問,召他到京裏做官,先是任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興趣。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作“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儀器內部豎著一根銅柱,周圍有8個杠杆連接外麵。外麵有8條龍,分別朝著8個方向,每條龍的嘴裏各含著一粒小銅球。哪個方向發生地震,柱子就倒向哪個方向,觸動杠杆,那個方向的龍嘴就張開吐出銅球,落在下麵仰首張嘴的小銅蛤模中,這樣,人們就能知道那裏發生了地震。

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準確度很高,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動儀朝西的龍嘴吐出鋼球,但是洛陽一點也未有地震的跡象,因此,大夥紛紛議論,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過了幾天隴西方麵飛馬來報,離洛陽1000多裏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大夥兒這才信服了。

張衡不追求名利,一生獻身科學,取得很多成就。有人譏笑他能使機輪自轉,木馬自飛,自己卻不能飛黃騰達當大官。張衡說:“我決不會為了謀取高官厚祿,而去奉承權貴。君子不怕官位不高,隻怕品德低下;不以俸祿不多為羞,隻以知識貧乏為恥。”

相關鏈接

張衡生平

張衡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祖父張堪,自小誌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餘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後張堪受薦拜官。曾被任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蜀郡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隻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遊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一位青年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崔瑗是當時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的學生,也精通天文、曆法、數學等學問。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於探討天文、陰陽、曆算等學問,並反複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他在這些方麵的名聲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張衡被征召進京,拜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遷尚書郎。次年,遷太史令。以後曾調任他職,但5年後複為太史令。總計前後任此職達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裏完成的。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升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於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許多豪強與他共為不法。張衡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3年後,他向順帝上表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征拜他為尚書。此事頗有蹊蹺,因尚書的官職遠低於侍中或相,他是否應征,史載不彰。就在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