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習慣,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人烏爾城邦的國王墓穴中就曾發現過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人們用動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現在還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鹽水、細砂、樹枝來清理牙齒。阿拉伯人現在還從一種叫Arak的樹上取下樹枝,將一端搗碎,做成刷狀,用來清理牙縫及刷牙,稱之為Miswak,是一種天然牙刷,據科學家分析,這種樹枝含氟及皂素,可預防蛀牙,並有止痛作用。
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史記·倉公傳》中就批出引起齲齒的原因是“食而不漱”。《禮記》中:“雞初鳴,鹹盥嗽”就說明人們已有了漱口的習慣。古人清理口腔和牙齒用手指和柳枝。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畫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在唐代,人們用柳枝做成刷,蘸藥水揩齒。宋代,有人主張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兩次,元代正式有“牙刷”一詞,郭玉詩中雲:“南洲牙刷寄頭日,去垢滌煩一金值。”元代社會上層人物用牙刷,一般人還是用柳枝,和中草藥研製成的揩齒粉末刷牙。另據考古發現,我國1000多年前遼代古墓中出土了兩支骨製牙刷柄。可見,我國比歐洲要早600多年就有了類似現代的牙刷。
在歐洲,牙刷是由英國皮匠愛迪斯於1780年在倫敦首先發明的。在此之前,歐洲人用布擦洗牙齒,愛迪斯認為用布擦牙效率太低,而且擦不幹淨,他把鬃毛縛在骨頭上,刷牙效果很好,從此改進了歐洲人的刷牙工具,愛迪斯創立的公司至今仍在生產牙刷。
現在通常的牙刷有四個部分:刷頭、刷頸、刷毛和刷柄。刷頭應稍短、稍窄,以便伸入整個口腔,刷淨難刷的部位。刷頭最好成圓弧狀,以免刮傷牙肉。刷頸要有適當的彎度,以配合牙齒床的弧度而深達後臼齒區。刷毛要軟硬適當,頂端經過特殊處理,免得損傷牙齦及牙釉質。刷毛部分的外側應稍長且柔軟,以利牙齦的按摩。刷柄以好握為度。一般的牙刷,應用過3個月左右更新一次,刷毛已向兩側傾倒的牙刷,不可再用,它不僅無法清除牙垢,而且易傷牙齦。
近年來,德國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雙柄牙刷,牙刷的兩個末端呈U字形,上有扇形的刷毛,可同時將牙齒內外側刷幹淨,還有一種電動牙刷,靠振動按摩牙齦,治療牙痛病。
牙刷的名稱,最早見於元代郭玉詩中“南洲牙刷寄來日,去垢滌煩一金值”,這說明在元代,我國南方製造的昂貴的牙刷已為少數上層人物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