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奪命幽靈——潛艇的問世與探索(3 / 3)

英國皇家海軍的“決心”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投入使用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艇上裝備的“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技術逐漸處於落後狀態。為了對其潛射彈道導彈係統加以改進和更新換代,英國政府於1986年9月決定建造裝備“三叉戟”導彈的“前衛”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以便取代“決心”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前衛”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上的動力裝置為英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壓水堆,功率約為2.75萬馬力,艇上裝備了16枚“三叉戟”-Ⅱ型潛射彈道導彈,每枚導彈可以攜帶8個當量為10萬噸~12萬噸級的分導式核彈頭,射程為1.2萬千米,圓概率誤差為90米。“前衛”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總共有4艘,目前該級的4艘核潛艇已經全部建成服役。

四、法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法國海軍擁有80艘在役潛艇,另外還有22艘潛艇正處於建造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曾經淪陷,因此,法國海軍的潛艇在二戰中幾乎喪失殆盡。雖然法國在戰後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但是法國卻在極力擺脫美國對其在軍事上的控製。為此,法國踏上了獨立自主發展海軍潛艇的道路。

戰後的法國最初建造的是“一角鯨”級遠洋型潛艇。該級潛艇是以德國的U-XX工型潛艇為母型進行設計的,因此,其性能與那些以德國U-XX工型潛艇為母型的戰後世界各國的潛艇都十分相似。在建造“一角鯨”級潛艇的過程中,於1952年開展了“女神”級潛艇的設計和建造工作。“女神”級潛艇沿用了法國傳統的雙殼體結構,所有的燃油艙和壓載水艙都布置在耐壓艇體的外麵。“女神”級潛艇總共有11艘,是法國海軍戰後建造批量最大的潛艇。除了在法國海軍服役的11艘“女神”級潛艇之外,法國還為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建造了數量可觀的“女神”級潛艇。1967年~1969年期間法國為葡萄牙建造了4艘“女神”級潛艇,1970年為巴基斯坦建造了3艘,1970年~1971年為南非建造了3艘。另外,法國還通過技術援助的方式於1973年~1975年期間在西班牙建造了4艘“女神”級潛艇。

二戰之後的法國也曾積極建立自己的核威懾力量。最初,法國和英國一樣,在建立核威懾力量時主要依靠美國的援助。但是,由於戰後法國與美國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美國撕毀了向法國提供“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的協議。這些變化使得當時法國正處於建造階段的第一艘核潛艇Q-244被迫中途下馬。1958年法國政府決定獨立發展核潛艇及核威懾兵力。於是,中途下馬的Q-244核潛艇便被改成了“電鰻”號導彈試驗潛艇。為了配合潛射彈道導彈的試驗,“電鰻”號潛艇上裝備了4個垂直狀態的導彈發射筒。“電鰻”號潛艇服役之後,先後曾經進行過M-112型、M-012型以及M-013型等數種型號潛射彈道導彈的發射試驗。法國在研製彈道導彈核潛艇的過程中走過的道路與美國不同,法國直接利用“電鰻”號導彈試驗潛艇,縮短了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製周期,為法國擁有水下核威懾力量贏得了許多時間。20世紀60年代初期,法國開始執行發展水下核威懾作戰力量的計劃,將要建造5艘“可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可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外形和總布置均與美國海軍的“拉菲特”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相似,是法國在二戰之後首次采用單殼體結構的潛艇。該級核潛艇裝備的是16枚M-1\/M-2型潛射彈道導彈,射程為3000千米。1985年,法國海軍研製出M-4型潛射彈道導彈並利用M-4型潛射彈道導彈取代了最初裝備在“可畏”級核潛艇上的M-1\/M-2型潛射彈道導彈。M-4型彈道導彈射程為5300千米,可以攜帶6個分導彈頭,每個分導彈頭的爆炸當量為15萬噸級。“可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建成,標誌著法國已經擁有了一支獨立的水下戰略核威懾作戰力量。

法國在建造了彈道導彈核潛艇之後,曾經打算盡快建造一些攻擊型核潛艇,以便對法國彈道導彈核潛艇提供保護作用。但是,由於法國的經濟力量有限,隻好建造一種排水量較大的遠洋型常規潛艇,使其彌補暫時沒有攻擊型核潛艇的空白。於是,法國海軍的“阿哥斯塔”級遠洋型潛艇應運而生。“阿哥斯塔”級遠洋型潛艇的水麵排水量為1510噸,水下排水量為1760噸,主尺度為67.6米×6.8米×5.4米。法國海軍於1972年~1978年期間總共建造了4艘“阿哥斯塔”級潛艇。另外,還有4艘“阿哥斯塔”級潛艇由法國提供建造技術在西班牙建成,有2艘“阿哥斯塔”級潛艇由法國賣給了巴基斯坦。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時,法國第一代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建造工作已經取得明顯的成就,於是法國政府在經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決定著手執行攻擊型核潛艇的建造計劃。法國海軍把戰後建造的第一批攻擊型核潛艇命名為“紅寶石”級核潛艇。法國海軍在對“紅寶石”級核潛艇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曾經以“阿哥斯塔”級遠洋型潛艇為母型,同時還參考了美國海軍早期的“鰹魚”級和“白魚”級攻擊型核潛艇的設計。從“紅寶石”級的第5艘“紫石英”號核潛艇開始,法國海軍對原來的設計做了較大的改進,其總體性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到目前為止,法國海軍總共建造了6艘“紅寶石”攻擊型核潛艇。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法國海軍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逐漸進入退役時期,為了保證繼續擁有獨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後續力量,法國海軍決定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建造6艘“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以便在21世紀初期全部取代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蘇聯解體之後,世界冷戰格局已不複存在,法國對原定的“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建造計劃進行了削減,最後決定隻建造4艘“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裝備16枚M45型潛射彈道導彈。M45型潛射彈道導彈的射程為5300千米,每枚導彈可以攜帶6個爆炸威力為15萬噸的TN75型分導式核彈頭。自從二戰結束以來,法國海軍總共建造了9種型號60艘潛艇,其中常規潛艇46艘,攻擊型核潛艇6艘,彈道導彈核潛艇8艘。

五、中國

1967年,我國開始研製第一代中型常規動力魚雷潛艇,充分利用仿製和改進設計的經驗,重點突破水下航速等主要關鍵技術,首艇於1969年10月正式開工建造,1974年4月交付使用;並於同年建成另一艘該型潛艇。對第二艘潛艇進行了修改設計,使其性能有較大改進。1983年12月對該型艇進行了國家鑒定,證明其快速性、操縱性、適航性、水下續航力及水下輻射噪音等均比仿製的潛艇有較大提高。

為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我國進行了新一代常規動力魚雷潛艇的研製,並采用新技術研製了性能較先進的線導魚雷、魚雷發射裝置和聲呐等。

我國自1958年決定研製核潛艇,到1988年先後研製成功魚雷核潛艇和導彈核潛艇。

核潛艇的研究,一開始就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毛澤東主席在1959年斷然指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周恩來總理自始至終對這項工作實施具體領導。

1966年我國開始進行第一艘核潛艇總體方案的設計。1968年11月,第一艘核潛艇開工建造。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攻擊核潛艇下水,開始碼頭安裝設備工作。核潛艇上的各種儀表設備有幾萬台件,各種電纜管路長度達100多公裏,大小工程項目有幾百項。1971年4月,各個係統的碼頭調試完畢,開始在艇上裝填燃料,做第一次啟動的全艇聯合試驗。分為碼頭、水麵、水下和深水航行四個階段進行試驗。先後共出海20餘次,進行試驗項目近200個,累計航程6000多海裏。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核潛艇,具有與外國初期建造的同類潛艇相似的技術性能,某些方麵的技術性還略有提高。

在反潛魚雷核潛艇研製工作取得進展後,即開始了導彈核潛艇的研製工作。1967年6月,海軍提出了導彈核潛艇作戰使用要求分二步實現的設想。經總體方案論證審查後,確定了第一艘導彈核潛艇研製工作的重點是突破潛地導彈武器係統及其應用於潛艇水下發射的關鍵技術。1972年10月,首次在常規導彈潛艇改裝的試驗潛艇上成功地進行了導彈水下發射試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1970年9月,導彈核潛艇開工建造,1981年春節前夕下水,1983年8月正式加入了海軍戰鬥序列。

完成第一艘導彈核潛艇後,又開始了第二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製工作,並建成交付海軍服役。

六、德國

德國潛艇在世界潛艇發展史上曾經占有重要的一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潛艇曾經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德國潛艇,對戰後世界潛艇技術的發展更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戰敗的德國被國際上禁止建造潛艇。1955年,西德加入北約組織,它便開始了戰後潛艇技術的研製。

西德海軍於二戰之後建造的第一艘潛艇是試驗性潛艇,該艇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由原來納粹德國海軍建造的U-XXIII型潛艇為母型而設計和建造的。試驗性潛艇建成並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後,西德海軍在戰後的潛艇設計和使用方麵逐漸積累了一些經驗,於是便決定建造201級和202級潛艇。1962年,國際上對西德海軍潛艇噸位的限製放寬,西德海軍於1963年開始研製206級潛艇,總共建造了18艘206級潛艇。

在國外訂貨和國內需求的刺激下,西德的潛艇建造能力和潛艇技術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西德的潛艇建造業開始逐漸轉向國際出口市場。為此,德國提出了209級潛艇的設計方案,這種設計方案性能優良,價格不高,所以對財力有限的第三世界國家具有特別大的吸引力。209級潛艇的設計方案公布於世之後,先後有12個國家向西德定購了約37艘209型潛艇。209級潛艇可以根據用戶要求進行設計和建造,因此,能夠適應用戶的不同需求。

1990年,德國海軍計劃建造212級潛艇,作為德國在21世紀的主力潛艇。1991年,德國海軍完成了212級潛艇的方案設計,並且於同年年底由德國國會批準建造首批4艘212級潛艇。為了進一步占領國際市場,德國在212級和209級潛艇的基礎上又推出了214級潛艇,該級潛艇兼具212級和209級潛艇的優點,很快得到國際上的認可。

七、日本

日本海上自衛隊發展戰後的現代潛艇是從1955年開始起步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在發展潛艇方麵走過的道路是模仿、借鑒、趕超和完善。1945年8月,當日本戰敗投降時,二戰中殘存下來為數不多的日本海軍潛艇,或是被廢棄,或是被解體拆毀。從那時開始直到1955年,日本在潛艇的研製和發展方麵形成了為期10年的空白期。1955年,美國把它的一艘曾經在二戰期間使用的“小鯊魚”級艦隊型潛艇借給了日本,這是日本戰後的第一艘潛艇。日本技術人員對該艘潛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此後日本獨立研製、設計和建造戰後現代潛艇奠定了有力的基礎。1956年,日本政府決定自行設計和建造戰後的第一艘潛艇——“親潮”號潛艇。“親潮”號潛艇是由日本川崎重工業公司神戶造船廠建造的,該艇於1962年6月30日建成服役。從1959年開始,日本陸續建造了“早潮”號、“夏潮”號、“大潮”號、“渦潮”號、“夕潮”號、“春潮”號以及“親潮”號潛艇。日本從1955年開始發展戰後的潛艇,至今總共設計和建造了9種型號43艘潛艇。日本在潛艇技術發展方麵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征是從多方麵改進和提高潛艇的質量而不是急於增加潛艇的數量。以質為主,以量為輔,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發展潛艇的基本方針和顯著特點。

第四節 潛艇的未來

當前,世界各國潛艇的基本發展趨勢是擁有潛艇的數量日漸削減,但是潛艇的質量卻得到了世界各國海軍的普遍重視。據不完全統計,自從1990年以來,世界各國在役潛艇的總數大約減少了50%,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約800艘減少到目前的400艘左右。在同一時期,世界各國核潛艇的數量削減得更多,從大約330艘銳減到140艘左右。目前,世界上隻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這5個國家擁有核潛艇。在今後的20年內,或許是在今後更長的時間內,世界上可能不會有其他的國家躋身於擁有核潛艇的行列。

一、發展中的變化

美國海軍目前在役的“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其每艘服役時間平均預計為44年,因此,到21世紀20年代,美國海軍將不需要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替換計劃。在現有的18艘彈道導彈核潛艇中,4艘服役時間最長的核潛艇正在被改裝為巡航導彈\/特種兵力運輸核潛艇。經過改裝之後的4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將被用於執行新的任務,它們預計服役到2027年~2028年。美國海軍目前在役的攻擊型核潛艇總數為57艘,攻擊型核潛艇已經被美國海軍認為是收集情報的重要水下平台,並被證明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發射平台。美國海軍試圖利用兩條途徑來提高未來攻擊型核潛艇的兵力水平,一條途徑是對役齡較長的但仍然很有效的“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換裝核燃料;另外一條途徑則是將目前建造的“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的速度提高一倍,即每年建造兩艘,但是,美國海軍的這兩條努力途徑已經發生了衝突。美國海軍目前正在大力研製將來可能取代“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具有高級性能的新型核潛艇。無論將來情況如何,看來建造30艘“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的計劃可能難以全部實現。

俄羅斯在核潛艇的技術和作戰運用等方麵已經喪失了大量的優勢。主要是目前俄羅斯潛艇兵力的訓練狀態和物質條件非常窘迫。自1996年以來,俄羅斯還沒有建造過新的核潛艇,如今,俄羅斯海軍艦隊僅存17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和24艘攻擊型核潛艇。

在今後30年或更長的時間裏,彈道導彈核潛艇仍將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國家海軍戰略武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歐洲國家擁有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兵力與俄羅斯及美國曾經擁有的巨大數量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兵力之間的懸殊差距現在業已消失,並將不可避免地進一步消失。目前,英國和法國總共擁有8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其彈道導彈核潛艇總數在今後不長的時間內將至少等於或可能大於俄羅斯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總數。攻擊型核潛艇的數量將持續下降,主要是因為這種水下平台的建造需要投入巨大的費用,而這種水下平台對於世界大多數國家海軍的許多任務來說,可以被更便宜的裝備不依賴空氣的推進係統的常規動力潛艇代替。

常規動力潛艇今後15年將會成為影響世界海軍市場的重要項目。在不久的將來,世界上將會有更多的國家擁有數量可觀的常規動力潛艇。總體來說,常規動力潛艇計劃可分為新建造的和現役艇的現代化改換裝這兩種類型,隨著成本的增加和防衛預算的削減,潛艇的現代化改換裝顯得更為重要。目前在國際市場最受歡迎的兩種類型的潛艇是德國的209型潛艇及其衍生型潛艇以及俄羅斯新近推出的K級潛艇及其衍生型潛艇。德國至今已經建造了約50艘209型潛艇,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俄羅斯已出口了大約30艘K級常規動力潛艇。

常規動力潛艇是水麵和空中反潛武器及核潛艇的主要威脅之一,特別是在近海水域。它是非常有效的海上封鎖工具和強有力的對敵威懾兵力。根據正在建造和不久將來計劃建造的下一代常規動力潛艇,可以發現一些總的發展趨勢。冷戰結束後,軍事抗爭向近海海域和低強度局部衝突方麵轉移,引起軍事家對潛艇裝備武器的重視,潛艇被要求能夠攜帶多種類型的武器以滿足執行日益增多的各種軍事任務的要求。如今,潛艇的作用不僅僅是利用魚雷和導彈反潛、反水麵艦艇,而且還要用於對陸攻擊、搜集情報、遣送特種部隊以及執行其他特殊任務。

潛艇是效費比最佳的海軍戰鬥艦艇,與其他海軍艦艇相比,發展潛艇所需費用較少,潛艇需要的人員數量也較少,但是潛艇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隨著世界各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先進技術不可避免地將被應用於新一代的潛艇上,潛艇具有的高新性能將會不斷展現在世界軍事鬥爭的舞台上。

二、未來潛艇的新發展

隨著戰爭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未來的潛艇在武器裝備、動力裝置等方麵都將會有新的發展。

目前世界各國的潛艇,由於本身續航力(連續航行的能力)、人員在現有艙室環境下生存期限以及潛艇氧氣再生裝置的有效時間等各方麵原因的影響,其水下潛伏的時間仍然不是很長,不能滿足核潛艇長期潛伏水下作為第二次打擊力量的要求。如今,各國造船工程師正在就核潛艇潛伏能力作全麵的改進,尤其對目前潛艇艙室主要的氧氣再生藥板、氧氣瓶和電解製氧裝置等產生氧氣的設備進行重點研究。

當前使用的生氧設備仍采用舊方法,不可能利用它們在有限載重範圍內增加太長的潛伏時間。造船工程師們正在研製一種小巧的生氧設備。初步預測這種小巧的生氧設備將是一種由特殊藥物組成的箱裝柵片。這樣一箱生氧設備,可以向潛艇提供潛伏一年時間所需的氧氣。同時,這種生氧設備還能夠吸收與人體代謝無關的各種有味氣體,保持艙室內空氣的潔淨。

在潛艇動力方麵,各國科研部門將對核潛艇的核燃料和核發動機作一些改進,延長潛航的時間。

潛艇是一種作戰兵器,速度快慢將影響戰爭的勝負。核動力推動潛艇前進方式是目前潛艇水下最佳推動方式,一些軍事專家們分析,除非超導發動機的研製有意想不到的進展,近一個世紀之內不可能有更為先進的潛艇推進方式出現。所以核動力推進很可能是未來潛艇惟一的推進方式。但是,核動力發動機的功率和高速運行總是有限度的,要提高水下航速不得不從減少潛艇水下航行所遇的阻力入手。為此,造船工程師們認為,可以用減少艇體開孔和提高艇體的光滑程度,在艇體表麵噴塗一種高分子聚合物的方法,來達到降低阻力,提高速度的目的。還有一些工程師提出建造一種“皮動潛艇”,使潛艇像蛇一樣可以彎曲前進,增加潛艇的速度。盡管這些方案目前還不為大多數造船工程師和軍事專家們所接受,但是,標新立異卻常常可以導致一個新發明的誕生,這裏麵未嚐沒有孕育一種新型的高速突擊武器的可能。

潛艇的最大優點就是隱蔽性強。但是隨著各種水下探測技術的發展,現有潛艇由於噪聲以及艇體反射的回波等易被接收,其隱蔽性能日益削弱。為了能夠真正做到“神不知,鬼不覺”,隻有在控製潛艇的噪音和減少艇體的回波上下功夫。

潛艇的噪音主要是由於潛艇發動機螺旋槳轉動及其他機械工作而產生的,當前各國潛艇的降低噪音工作主要放在改進潛艇發動機和螺旋槳結構以及在產生噪音的諸部位敷設隔音裝置等技術上。目前一種無噪音潛艇已初步在法國研製成功。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降低艇體回波的主要方法是在潛艇體外層噴塗能夠吸收無線電波的塗料和增加潛艇的下潛深度,增加潛艇下潛深度主要是要增加艇體外殼的耐壓強度。現如今美國正在研究一種用增強塑料代替金屬潛艇外殼的技術。這種塑料是一種新的環氧樹脂聚合物,像特氟隆那樣光滑,但其硬度卻是特氟隆的20倍,並具有很強的耐濕性,經過試驗證明,用增強塑料製成的潛艇,最大下潛深度可達4000米以下。可以預知,隨著增強塑料技術研究的日益深入,未來的潛艇很可能就是由這種增強塑料製成的“海底幽靈”。

潛艇可分為用於對敵陸地重要目標進行戰略威懾的戰略導彈潛艇和用於攻擊敵水麵艦艇以及潛艇的攻擊潛艇。戰略導彈潛艇主要作為第二次打擊力量,其武器裝備不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攻擊潛艇主要用於近程突襲,所以其武器裝備將隨著近程武器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據分析,粒子束武器和激光武器將成為未來水麵艦艇的主要武器。但由於這兩種武器不適宜用作未來潛艇的武器,所以軍事專家們迫切期望能有一種在水下發射時能量無衰減或衰減量很少的類似粒子束武器的誕生,以彌補水下攻擊潛艇無預備武器的缺陷。一些軍事專家們正為此而努力,相信在21世紀末裝備這種新型的類粒子束武器的攻擊潛艇將會問世。

事物的發展是無止境的,潛艇會隨著加快潛艇航速、增大下潛深度、降低噪音以及延長反應堆壽命等技術的方向發展而成為更加先進的打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