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大都的政治生活(2)(1 / 2)

三、發生在大都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

作為元朝的政治中心,有元一代的許多重大政治事件都在大都發生。

在大都新城建造過程中,元朝發動了大規模對南宋的戰爭。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攻克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南宋小皇帝趙和太皇太後、皇太後投降。元軍將南宋皇帝、太皇太後、皇太後以及一些官員、宮女、太學生等都用船經運河押解到大都。船到通州時,元朝“滿朝宰相出通州”①(汪元量:《水雲集·湖州歌九十八首》),迎接南宋皇帝到來。到大都後,南宋皇帝等被安置在舊城的會同館,元朝皇帝和皇後接連在宮廷中的廣寒殿等處,舉行十次規模盛大的筵席,名為招待南宋皇帝等,實為慶功。後來,封南宋皇帝為瀛國公。隨行的南宋官員“高下受官隨品從”,都成了元朝的新貴。一千多名宮女則被元朝政府發放出去,“分嫁幽州老斲輪(工匠)”。元滅南宋,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曆史事件,它標誌著經過長期的南北對峙以後,我國出現了空前規模的統一,而大都也就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首都。

當臨安被攻下後,南宋丞相文天祥輾轉各地,繼續堅持抵抗。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被俘。不久,也被押送到大都,關在兵馬司監獄中。元朝政府多方勸降,威脅利誘,均被拒絕。文天祥在大都先後被關押三年多,寫下了《正氣歌》等很多慷慨激昂的詩篇。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親自出麵勸降,許給他丞相的職位,但仍為文天祥拒絕。這時,中山(今河北石家莊一帶)有人自稱宋王,“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大都也有人寫匿名信,揚言要燒蓑城葦草,解救文天祥出獄。元朝統治者既看到文天祥毫不動搖,又對他在群眾中的影響感到害怕,就趕緊在大都戒嚴,撤掉蓑城葦草,並把文天祥殺害。②(參見《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傳》。《文山先生全集》卷一七,《紀年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慷慨就義,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也是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大都發生了王著殺阿合馬事件。阿合馬是色目人,善於搜刮,得到忽必烈的寵任,被任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副丞相),實際上總攬大權。他的子侄也都當上大官,“一門悉處要津”。阿合馬巧立名目,橫征暴斂,“擅生殺”,引起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痛恨。一些蒙古族和漢族的貴族、官僚因為受到排擠,也反對他。但是,阿合馬深得忽必烈信賴,統治集團中一部分人幾次對他進行攻擊,都沒有動搖他的位置,阿合馬因此氣焰日盛,無惡不作。山東益都人王著,一貫“輕財好義”,有膽氣,曾經當過小吏,後來從軍,當上千戶。他“因人心憤怒”,暗地鑄造大銅錘,發誓要用它打死阿合馬。至元十九年三月,忽必烈出巡上都,皇太子真金從行,阿合馬留守大都。王著和高和尚等人合謀,詐稱皇太子回到大都作佛事,在三月十七日聯合八十多人,夜間進入健德門,一直來到皇太子宮前。阿合馬聞訊前來迎接,王著當即用銅錘把他打死。這時其他官員發現情況不對,發軍逐捕,高和尚等逃去,王著挺身就捕。過了幾天,高和尚也被抓住,兩人同被處死。王著死時大呼:“王著為天下除害,今死矣,異日必有為我書其事者。”當時他才二十九歲。①(參見《元史》卷二〇四,《阿合馬傳》)

王著的這一行動代表了當時人民群眾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同情。一部分漢族地主、官僚也對他表示欽佩,稱之為“義俠”。據有人記載,阿合馬死後,大都人人歡欣,“貧民亦莫不典衣歌飲相慶。燕市酒三日俱空”②(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九,《義俠行》)。王著殺阿合馬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正好在大都,他在行記中對此事作了詳細敘述,和我國有關的記載大體吻合。③(鄭思肖:《心史》。參見《馬可·波羅行紀》,第2卷第84章)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死於大都宮城中的紫檀殿。忽必烈之後,到元順帝上台(1333年)不過四十年時間,共換了九個皇帝,發生了好幾次重大政變。圍繞著皇位繼承問題,蒙古貴族各支係之間,不時展開激烈的爭奪。其中最激烈的一次發生在元泰定帝死時(1328年)。一派貴族、官僚在上都擁立元泰定帝之子為帝,另一派貴族、官僚在大都擁立元文宗圖帖睦爾。雙方為爭奪皇位展開大規模武裝衝突,戰火遍及黃河以北廣大地區。上都的軍隊曾先後突破遷民鎮、古北口、居庸關和紫荊關等處重要關口,從東、北、西三個方麵向大都進攻。東麵曾攻陷通州,直迫大都:西邊由紫荊關而來的上都軍隊,抵達良鄉和盧溝橋,小股遊兵進逼大都南城。大都城十分緊張,京城居民都和士兵一起登城防守,“仍於諸門列甕貯水以防火”。但是,大都無論人力、物力都較上都雄厚,其首都地位又可資號召,上都軍隊雖一度取勝,但很快形勢便發生了變化。進攻大都的各支軍隊一一被擊敗,大都軍隊轉而向上都發動攻勢,不到一年時間就結束了這場戰爭。①(參見《元史》卷三二,《文宗紀一》:卷一三八,《燕鐵木兒傳》)這是大都在建成後第一次遭遇戰火,雖然時間不長,但已受到很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