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的記憶中沒有曆史,我們的思考中沒有哲學,我們的心靈中沒有詩意,那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
對《中國元帥將軍授銜全記錄》一次次修訂的過程,也是我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戰史不斷學習、不斷梳理、不斷思考的過程。查閱核對完最後一位將帥資料,遙望不遠處天壇祈年殿藍色的穹頂,噴薄而出的紅日送走了又一個黎明,開國將帥感人至深的情感經曆和艱苦卓絕的奮鬥曆程,帶給我深刻思考和啟示。
啟示一:成功的人能排除萬難,失敗的人被萬難排除。偉大的事業和偉大的人,都是從苦難中磨礪出來的。開國將帥幾乎都參加過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讓我們把目光回放到1935年,在長征途中危難時刻,時任紅1軍團軍團長後來成為元帥的林彪,曾經給中央寫信,要求撤換毛澤東前敵總指揮的職務。要知道,在井岡山的時候,林彪給予毛澤東最重要的信任和支持,遵義會議好不容易重新確立毛澤東對軍隊的領導地位,還不到4個月,林彪居然不能容忍毛澤東的指揮了。在紅軍被迫長征的危難時刻,不同的人對待苦難的不同解讀,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也注定了人生不同的結局。開國將帥的戰鬥閱曆,印證了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記錄的一連串觸目驚心的數字:在中央紅軍曆時一年的長征中,進行了300多次戰鬥,幾乎每天一次遭遇戰;平均每天行軍35公裏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脈,渡過了24條河流;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的封鎖包圍。苦難帶給人民軍隊巨大的力量,即使毛澤東本人也沒有預料到。1946年蔣介石悍然發動內戰,毛澤東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同時又說“準備十到十五年”,這已經是非常樂觀的了,但是誰也沒有想到,解放戰爭僅僅3年就結束了。困難,就像是一座熔爐,在這個熔爐裏,越是千錘百煉,越能無堅不摧,百煉成鋼。正是苦難磨礪出了開國將帥的深刻與激情,成就了一個個將帥的人生偉業。
啟示二:成功一定經曆過苦難,但經曆了苦難未必一定成功。開國將帥的人生經曆,無一不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出生於苦難家庭,曆經無數次苦難的摔打與考驗,最終才獲得成功。從“苦難”到“成功”,中間還需要有一個橋梁,那就是對苦難的咀嚼和回味,對教訓的反思和汲取。如果失去這個橋梁,苦難就隻能是慘痛的記憶,繼之而來的是更大的苦難。在本書所記的開國將帥錄中,沒有看到紅軍早期領導人博古、李德、王明、張國燾等人的名字,他們在革命中同樣經受了苦難,在長征中同樣經受了挫折,但他們非但沒有個人的輝煌,甚至把革命帶入了絕境。開國將帥們之所以偉大,並不在於他們對革命終將成功有先知先覺的預言和判斷,而在於他們善於從苦難中總結經驗教訓。可以說,沒有對失敗的總結和反思,就沒有中國革命的成功,當然也就不會有將帥們的個人輝煌。苦難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苦難的時候,它就是你的財富;當你屈服於苦難的時候,它就是你的屈辱。將帥們的成長奮鬥史告訴我們,苦難是一筆用之不盡的財富,輝煌是一份等價交換的報酬,隻有那些勇於將苦難掰碎了咀嚼的人,才有資格收獲肩扛將帥之星的耀眼輝煌。
啟示三:追求決定層次,執著贏得輝煌。本書所記錄的開國將帥,組成了中國革命史上最優秀的集體和團隊,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敢於擔當,追求卓越,在中國革命的征程中,跨越萬水千山,擺脫圍追堵截,衝破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帶領人民軍隊邁向光明的前途和未來,新中國才最終揚眉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但在人民軍隊創建之初,有誰能想到這樣一支用小米加步槍武裝起來的隊伍,能夠打敗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軍隊,又有誰能想到這支在崇山峻嶺、江河草地中艱難跋涉而疲弱不堪的隊伍,正背負著這個世界上最大國家和民族複興的全部希望。將帥們的大智大勇,鑄造了人民軍隊剛強的靈魂,磨礪了披荊斬棘的利劍,曆經艱苦卓絕的鬥爭,贏得一係列驚天動地的勝利,使中華民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曆史高度和時代寬度,培養出一大批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的血性軍人。將帥們胸前的軍功章,寫滿了中國曆史的滄桑與凝重。曆史無法投機,沒有運氣可講,隻有經曆過曆史車輪反複研磨的金剛石,最終才能發出璀璨的光芒,開國將帥這個優秀團隊無疑是其中最閃亮的一顆,因為他們在磨難中成長,他們的崇高追求與堅韌執著,鑄造了人民軍隊的輝煌。
回顧曆史,展望未來。作為年輕一代的革命繼承者,新一代的革命軍人,除了仰望將帥們創造的曆史高峰,更應傳承和弘揚這種無堅不摧的豪邁氣概和革命精神,把革命先輩開創的事業走得更遠、更堅實。
宋國濤
2011年5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