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晚報30年
1981年,我還在慶陽寧縣湘樂中學讀高中,那時候家裏能讓你讀到高中,就隻有一個目標——考大學。寧縣的冬天朔風凜冽、滴水成冰,而1981年的冬天似乎更加寒冷。那個年代,學生集體宿舍的條件可想而知——大通鋪,麥草上鋪著褥子,一個破爛的薄被子,沒有任何取暖措施,室內室外幾乎沒有溫差,宿舍裏照樣也是滴水成冰。我們隻好三兩個同學把被子摞在一起,然後擠進一個被窩相互取暖。
我所就讀的這所中學有位管後勤的老師,叫蔡文英,他和我的父母私交不錯。這年冬天他剛好要去外地學習一段時間,於是把宿舍的鑰匙交給了我,讓我住到他的個人宿舍。這對我這個貧寒的學生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喜訊。因為老師的宿舍裏有火爐子和熱炕,還有辦公桌和台燈,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這期間我結識了相伴我30年的《西安晚報》。當時蔡老師訂閱了一份《甘肅日報》,一份《西安晚報》。由於交通不發達的緣故,一般都看不到當天的報紙,要滯後幾天。可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西安晚報》反而比《甘肅日報》到得早兩三天。尤其是《西安晚報》的內容還比較豐富,可讀性也強,文史方麵的內容也多,既能了解西安的社會經濟狀況,又能積累文史知識。所以,每天能看上《西安晚報》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養成了讀《西安晚報》的習慣,晚報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那時《西安晚報》是小版麵,四開的,當時月訂閱價隻有5毛錢,可是對我們這些貧寒的中學生來說,根本就訂不起,所以我隻能在蔡老師那裏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西安晚報》對我考上大學走出農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後來我在蘭州上大學期間,在學校圖書館的閱覽室就能很方便地看到《西安晚報》,這讓我感到十分欣慰。其間我通過晚報了解到西安市鐵市長張鐵民同誌的事跡,也知道了西安進行了明城牆的修繕改造工程,了解了西安碑林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大雁塔、小雁塔、法門寺,等等許多文物古跡的保護和開發情況,也了解了關中的風土人情和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通過晚報讓我對古都西安充滿了欽佩之情和向往之意。
1987年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國家醫藥管理總局。後來麵對國家醫藥管理總局“七五”期間四大技改項目,又要進行二次分配,項目所在地分別在上海、重慶、成都和西安,而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安。這不僅僅因為西安離我老家慶陽近,更重要的是西安博大厚重的曆史文化和不可複製的皇家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我。另外還有一點,來西安讀晚報就更方便了。從此以後,閱讀《西安晚報》幾乎就像吃飯穿衣睡覺那樣成了我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隨著時間的推移晚報的變化也很大,而其思想性、權威性、指導性日益突顯,且更加突出了貼近時代、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特點,她以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內容以及高雅的文化品位贏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且其讀者的文化修養、個人素質都是比較高端的。
《西安晚報》中的許多欄目在文學界、藝術界都有相當的權威性和知名度,通過這些欄目我認識了許多著名的作家和書法家。尤其是“鍾樓下”及“秦鏡”欄目,幾乎是我反複閱讀的欄目。我讀了“秦鏡”的許多精彩雜文,像楊乾坤先生的《杜甫的悲哀與榮幸》,趙發元先生的《文壇讓人荒誕了一回》,吳克敬先生的《喜兒的困惑》等名篇,這些文章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思索和回味,我幾乎到了爛熟於心的程度,獲益匪淺。特別是近年來晚報文化類欄目如“文化縱橫”版、“曲江連載”版,這些版麵選登的文章都是非常有深度和思想性的,也特別精美,通過閱讀這些文章使我學到了很多文史方麵的知識,領略了三秦大地的風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明白了隻有在這樣厚重的人文之都才能孕育出這麼多著名的作家、藝術家、書法家、畫家……喬梨先生的《從長安畫派的產生看“黃土畫派”》一文,對中國著名畫家劉文西先生自立的“黃土畫派”提出異議並從傳統的長安畫派進行論述,這也體現了《西安晚報》海納百川的媒體精神;李驪明先生的《堅定不移地培育西安文化核心競爭力》一文,將西安的文化產業競爭優勢分為六大文章:一是大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的文章;二是文化旅遊的文章;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文章;四是文藝、影視、新聞出版等現代文化業態的文章;五是文化服務軟件外包的文章;六是專題博物館的文章。我認為這算是對西安文化產業發展重點、優勢分析和指導的一篇提綱挈領性質的文章,如果從這六個方麵層層推進,西安的文化核心競爭力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升,也一定會在全國名列前茅;王保國先生的《秦軍與鍋盔》一文,讓人明白原來一塊鍋盔裏的文化都是如此深厚。當時秦軍行軍時給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士兵把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用麻繩係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墩餅竟成了單兵護具,更難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又可用來殺敵。而後士兵們把墩餅喚作“鍋盔”,即用鐵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從此名聲大噪。先人們留下的東西,源遠流長;還有楊樂生的《文化發燒幾時休》、王亞田的《孔子之熱與韓非之冷》、煒評的《國學的界定與當代價值評估》,等等,這些優質的稿件都能帶給人以思考和感悟,帶給人以這個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蘊和曆史厚重感,以至於如果能在晚報“文化縱橫”版發表一篇文章幾乎成了作家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