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物(2 / 3)

《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寵統巧授連環計”,寫龐統(字士元)向曹操詐獻“連環計”,幫助周瑜打敗曹操的故事。其簡要情節是:

赤壁之戰時,周瑜、諸葛亮想用火攻的辦法打敗曹操,黃蓋又獻苦肉計,以便詐降時騙取曹操的信任。為了讓火攻的效果更好,周瑜想讓龐統到曹營詐獻連環計。恰逢蔣幹二次來到周瑜軍中,周瑜故意安排他在西山庵中與“隱居”的龐統相見。在二人談心時,龐統表露自己懷才不遇,對周瑜非常不滿。蔣幹勸龐統歸附曹操。曹操得知情況後,歡迎龐統到來。二人見麵後,同談兵機。龐統表示曹操教練水軍之法不全。操再三請問。統曰:“某有一策,使大小水軍,並無疾病,安穩成功。”操大喜,請問妙策。統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風浪不息;北兵不慣乘舟,受此顛簸,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上鋪闊板,休言人可渡,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風浪潮水上下,複何懼哉?”曹操下席而謝曰:“非先生良謀,安能破東吳耶?”統曰:“愚淺之見,丞相自裁之。”操即時傳令,喚軍中鐵匠,連夜打造連環大釘,鎖住船隻。諸軍聞之,俱各喜悅。後人有詩曰:“赤壁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皆同。若非龐統連環計,公瑾安能立大功?”

這一故事,實為虛構。

《三國誌·吳書·周瑜傳》:

(孫)權遂遣(周)瑜及程普等與(劉)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頃之,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

(建安十四年)曹操密遣九江蔣幹(字子翼)往說周瑜。……瑜出迎之,立謂幹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因延幹,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飲宴,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更生,能移其意乎!”幹但笑,終無所言。還白(曹)操,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間也。

根據以上史料,結合其他史實,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周瑜傳》中,明確表明,早在黃蓋詐降以前,曹軍已經將戰船鎖上了,當是由於不習水戰,又發生疾病的緣故。黃蓋正是由於發現了曹軍的這一弱點,才提出了火攻詐降之計。與所謂龐統所獻“連環計”無關。

第二,黃蓋獻火攻詐降之計是史實,但未見其獻“苦肉計”。《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所寫黃蓋受刑,利用蔡中、蔡和兩人(史無其人)向曹操報告,使曹操上當受騙的情節,當是虛構的。

第三,曆史上,蔣幹見周瑜,隻有《資治通鑒》中所寫的這一次。目的是為曹操說降周瑜,被周瑜嚴詞拒絕。而且時間是在赤壁之戰的後一年。所謂蔣幹二次過江,為周瑜所騙,乃無中生有。

第四,像《三國演義》中所說,蔣幹中計,把龐統推薦給曹操,曹操竟毫無警惕地上當,深信龐統,言聽計從,這些情節不僅史無記載,而且如同兒戲,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

總之,我們查不到龐統參加過赤壁之戰的事實,“龐統巧授連環計”,在曆史上是不曾有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與“臥龍”齊名的“鳳雛”,當作很有智謀的人物來塑造的。讓龐統在重大的赤壁之戰中亮個相,以增加其光彩。“

耒陽縣鳳雛理事”的實與虛

《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耒陽縣鳳雛理事”,寫寵統治理耒陽縣的故事。其簡要情節是:

周瑜死後,諸葛亮前往吊喪(史無其事)時,遇到龐統,估計孫權不能重用龐統,建議龐統在不如意時,到荊州共扶“寬仁厚德”的劉備,並留推薦信一封。當魯肅向孫權推薦龐統時,孫權見其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又傲慢無禮,不肯用之。魯肅便寫信將龐統推薦給劉備。龐統見劉備之後,不拿出諸葛亮和魯肅的推薦信,隻說:“聞皇叔招賢納士,特來相投。”劉備見其“貌陋”,心中也不喜悅,安排他去耒陽(屬桂陽郡)做縣官。龐統到耒陽縣後,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一應錢糧詞訟,並不理會。劉備大怒,派張飛前往查究。張飛去後,發現龐統到任百餘日,終日在醉鄉,荒廢政事,責問龐統。龐統隨即喚公吏,將百餘日所積公務,都取來剖斷。他麵對眾官吏及有關人員,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並無分毫差錯。民皆叩首拜服。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盡斷畢了,投筆於地而對張飛曰:“所廢之事何在?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張飛大驚,下席謝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當於兄長處極力舉薦。”龐統才將魯肅薦書拿出。張飛回荊州見劉備,具說龐統之才,諸葛亮也來到,稱龐統“非百裏之才”。劉備即令張飛請龐統來荊州,龐統拿出諸葛亮推薦之書,劉備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讚方略。

這一故事,有實有虛。

《三國誌·蜀書·龐統傳》:

(龐)統弱冠往見(司馬)徽,……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後(南)郡命為功曹。……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及當西還,並會昌門,陸績、顧劭、全琮皆往。……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試職)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裏才也,使處治中、別駕(州官)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

從這一記載中,我們可以明確:

第一,周瑜領南郡太守時,龐統為其功曹(類似總務長)。周瑜死後,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龐統轉在劉備手下為官。不存在龐統毛遂自薦為官之事。

第二,魯肅寫信向劉備推薦龐統是在劉備免龐統耒陽令之後,而不是在之前。諸葛亮當麵向劉備推薦龐統,也是在其被罷官之後,不存在諸葛亮先寫信推薦之事。

第三,張飛去耒陽查究龐統,龐統理事,“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盡斷畢了”。表現的才智和本領,令張飛歎服,極力向劉備推薦,也史無其事。

《三國演義》的作者虛構這一故事的目的,顯然是為了渲染龐統的才智。遺憾的是龐統英年早逝,享年隻有三十六歲,沒有更多的曆史資料可以利用,為其寫出更多的精彩故事了。

莫須有的張飛“醉酒”失徐州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呂奉先乘夜襲徐郡”,寫張飛“醉酒”失徐州的故事。其基本情節是:

劉備率兵南攻袁術,命張飛留守下邳(徐州治所)。臨行前,劉備勸張飛不要飲酒誤事,張飛答應。劉備走後,一日,張飛設宴,請各官赴席,宣稱隻今日盡此一醉,明日都各戒酒,幫我守城。在把盞勸酒時,曹豹不能飲酒,一再拒絕,張飛酒醉後,發怒曰:“你違我將令,該打一百!”便喝軍士拿下。曹豹無奈,隻得告求曰:“翼德公,看我女婿之麵,且恕我罷。”張飛曰:“你女婿是誰?”曹豹曰:“呂布是也。”張飛大怒曰:“我本不欲打你,你把呂布來唬我,我偏要打你,我打你,便是打呂布!”諸人勸不住。將曹豹鞭至五十,眾人苦苦告饒,方止。曹豹連夜寫信給屯駐小沛的呂布,要他乘機來襲徐州。呂布率騎兵趕到城下,天還沒亮。曹豹令軍士開門。呂布一聲暗號,眾軍齊入。張飛酒猶未醒,不能力戰,隻好在眾將保護下,殺出東門。曹豹率兵追趕,被張飛一槍刺死,張飛投淮南追劉備而去。

這一故事,實在是冤枉了張飛。

《資治通鑒》卷六十二:

(建安元年)袁術攻劉備以爭徐州,備使司馬張飛守下邳,自將拒術於盱眙、淮陰,相持經月,更有勝負。下邳相曹豹,陶謙故將也,與張飛相失,飛殺之,城中乖亂。袁術與呂布書,勸令襲下邳,許助以軍糧。布大喜,引軍水陸東下。備中郎將丹陽許耽開門迎之。張飛敗走,布虜備妻子及將吏家口。備聞之,引還,比至下邳,兵潰。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裴注引《英雄記》:

(劉)備留張飛守下邳,引兵與袁術戰於淮陰石亭,更有勝負。陶謙故將曹豹在下邳,張飛欲殺之。豹眾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布取下邳,張飛敗走。

《三國誌·魏書·呂布傳》裴注引《英雄記》:

(呂)布水陸東下,軍到下邳西四十裏。(劉)備中郎將丹楊許耽夜遣司馬章誑來詣布,言:“張益德與下邳相曹豹共爭,益德殺豹,城中大亂,不相信。丹楊兵有千人屯西白門城內,聞將軍來東,大小踴躍,如複更生。將軍兵向城西門,丹楊軍便開門內將軍矣。”布遂夜進,晨到城下。天明,丹楊兵悉開門內布兵。布於門上坐,步騎放火,大破益德兵,獲備妻子軍資及部曲將吏士家口。

從上引史料中,我們得知:

第一,張飛同曹豹有矛盾,發生“共爭”,是事實,但不存在張飛不聽劉備勸告,擅自設宴,醉酒誤事,粗暴辱打曹豹,使其怨恨,背叛劉備之事。

第二,呂布襲取徐州是事實。但呂布襲下邳,為其開城門的是劉備屬下中郎將許耽,而不是下邳官員曹豹。

第三,曹豹為張飛所殺是事實,但時間是在城中乖亂,許耽“開門迎之”之前,而不是在呂布進城之後,張飛敗走,曹豹追趕張飛之時。

《三國演義》的作者利用失徐州的史料,對其改編,添油加醋,創作張飛醉酒誤事、喪失徐州的故事,其目的是為了突出張飛魯莽的性格。

曆史上,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常“鞭撾健兒”。張飛對士卒暴而無恩的缺點,成了小說家塑造張飛魯莽形象的素材。前麵講過的張飛怒鞭督郵和這次的張飛怒鞭曹豹,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飛“搶劫”呂布馬匹事非實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寫張飛搶劫呂布馬匹,丟掉小沛的故事。其情節如下:

呂布占據徐州,劉備屯兵小沛,招兵買馬。布將宋憲、魏續向呂布報告曰:“我二人奉明公之命,往山東買馬,買得好馬三百餘匹,回至沛縣界首,被強寇劫去一半。打聽得是劉備之弟張飛,詐裝山賊,搶劫馬匹去了。”呂布聽了大怒,隨即點兵往小沛來鬥張飛。玄德聞知大驚,慌忙領兵出迎。呂布指罵曰:“你何故奪我馬匹?”玄德曰:“備因缺馬,令人四下收買,安敢奪兄馬匹。”布曰:“你便使張飛奪了我好馬一百五十匹,尚自抵賴!”張飛挺槍出馬曰:“是我奪了你好馬!你今待怎麼?”布罵曰:“環眼賊!你累次藐視我!”飛曰:“我奪你馬你便惱,你奪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說了!”布挺戟出馬來戰張飛,飛亦挺槍來迎。兩個酣戰一百餘合,未見勝負。玄德恐有疏失,急鳴金收軍入城。呂布分軍四麵圍定。玄德喚張飛責之曰:“都是你奪他馬匹,惹起事端!”玄德派人至呂布營中,說情願送還馬匹,兩相罷兵,呂布不從所請,攻城愈急。玄德令飛在前,雲長在後,自居於中,保護老小。當夜三更,乘著月明,出北門而走。

這一故事的曆史真實性如何呢?

《資治通鑒》卷六十二:

(建安三年)夏,四月……呂布複與袁術通,遣其中郎將高順及北地太守雁門張遼攻劉備;曹操遣將軍夏侯惇救之,為順等所敗。秋,九月,順等破沛城,虜備妻子,備單身走。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裴注引《英雄記》: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春,(呂)布使人齎(懷著)金欲詣河內買馬,為備兵所鈔。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順、北地太守張遼等攻備。九月,遂破沛城,備單身走,獲其妻息。

《三國演義》的作者創作這一故事,當是根據以上史料寫成的,但做了很大改動。其不實之處是:

第一,呂布被搶的是去河內買馬的金錢,而不是去山東買回的大量馬匹。

第二,搶劫的人是劉備手下之兵,而不是詐作“強寇”“山賊”的張飛。

第三,攻破沛城的是呂布所派部將高順、張遼。張飛並未同呂布交戰。

由此可見,張飛“搶劫”呂布馬匹的故事,是無中生有,純屬曆史虛構。

《三國演義》的作者在這裏是把張飛作為麻煩的製造者來寫的。虛構了張飛不計後果,強搶呂布大量馬匹,招致呂布來攻,使劉備僅有的一塊地盤小沛丟失。劉備說他是“惹起事端”。同時,作者也不忽略描寫張飛的“威猛”,稱他同號稱“萬人難敵”的“飛將”呂布,“酣戰一百餘合,未見勝負”。從而為塑造張飛威猛魯莽而又率直的形象,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張飛“大鬧長阪橋”之真相

《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阪橋”,寫張飛在長阪橋嚇退曹軍的故事。其情節是:

曹操南征荊州,劉備率眾南逃,趙雲救得阿鬥,往長阪橋而走,曹將文聘引軍趕來。趙雲見張飛立馬於橋上,大呼:“援我!”張飛說:“子龍速行,追兵我自擋之。”文聘引軍追趙雲至長阪橋,隻見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頭大起(張飛先以二十騎兵將樹枝拴在馬尾上,往來馳騁所致),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郃、許褚等都至。見飛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又恐是諸葛孔明之計,都不敢近前。……操聞知,急上馬,從陣後來。……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栗(兩腿發抖)。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往西奔走。……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張飛見曹軍一擁而退,……令將橋梁拆斷,然後回馬來見玄德,具言斷橋一事。……玄德曰:“若不斷橋,彼恐有埋伏,不敢進兵,今拆斷了橋,彼料我無軍而怯,必來追趕。”

這一故事的曆史真實性如何呢?

《三國誌·蜀書·張飛傳》:

(劉)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張)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即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從這一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

第一,張飛將二十騎拒後,是真。但不存在把樹枝拴在馬尾上往來馳騁,揚起塵土,迷惑敵軍之事。

第二,張飛“斷橋”,是真,但這是在曹軍到來之前,而不是在曹軍退去之後。曹兵見河上無橋,張飛毫不畏懼,才“無敢近者”。

第三,曹軍將領追趕是真,但史書沒有寫明追趕的將領是誰。《三國演義》中寫的不僅有文聘,還有曹仁等八大將,甚至曹操也亮了相。他們幾乎都成為先頭部隊,到達橋頭,這是不現實的。

第四,張飛“大喝”是真。但隻是大喝一聲,而不是三聲。隻是使曹軍一時不敢向前,而沒有將曹軍嚇退。更無“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等景象。

第五,被張飛嚇得“肝膽碎裂”的夏侯傑,曆史上當時根本沒有這個人,當是虛構出來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根據史實進行加工,虛構一些情節,使這一故事生動精彩。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渲染張飛威猛的形象,讓張飛臨危不懼、氣吞山河的威武氣概更加深入人心。

張飛“智取瓦口隘”之虛實

《三國演義》第七十回“猛張飛智取瓦口隘”,寫張飛大敗張郃,智取瓦口隘的故事。簡要情節如下:

曹軍大將張郃領兵攻打占據巴西的張飛。張飛與部將雷銅商議,用伏兵襲擊。雙方在離閬中三十裏的地方相遇。張郃與張飛戰到二十餘回合,忽然後軍發現山背後有蜀軍旗幡,引起騷亂。張郃撥馬回走,雷銅引兵殺出。兩下夾攻,張郃大敗,退守宕渠山。張飛一直追襲,到離宕渠十裏的地方下寨。張飛多次搦戰,張郃就是不出戰,相持了五十多天。於是,張飛就在山前紮住大寨,每天飲酒,飲至大醉,坐於山前辱罵。劉備得知情況後,很是擔心。諸葛亮說這是張飛的計謀,令魏延押著五十甕的酒車送到軍前。張飛命令軍士大開旗鼓而飲,令二小卒於麵前相撲(摔跤)為戲。張郃見狀,非常生氣,當夜乘著月色微明,前來劫寨。張郃殺入中軍後,將端坐不動的張飛一槍刺倒,原來是一個草人。張郃發現中計,急勒馬回奔,張飛挺矛躍馬,直取張郃,二人戰到三五十合,張郃不見救兵來到,便逃奔瓦口關去了。在瓦口關,張郃用埋伏計,殺了雷銅。第二天,張飛將計就計,引兵同張郃交鋒,戰鬥十個回合,張郃詐敗,張飛追過山穀口,張郃想讓伏兵圍困張飛,不料伏兵已被魏延軍圍困於穀內。張飛引軍衝殺,張郃大敗,死命殺開一條路,走上瓦口關,堅守不出。張飛和魏延連日攻打關隘不下,忽見小路上有幾個背小包的百姓,張飛要他們指引帶路,出其不意地由小路繞道瓦口關後,張郃大驚,忙領兵來迎,被張飛打敗。張郃尋徑而逃,僅帶著十餘人,回到南鄭(漢中治所)。

這一故事寫張飛一再用計,張郃一再中計,迭宕起伏,生動精彩,其不實之處也是明顯的。

《三國誌·蜀書·張飛傳》:

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守漢川。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蒙頭、蕩石,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三國誌·魏書·張郃傳》:

(張)魯降、太祖(曹操)還,留(張)郃與夏侯淵等守漢中,拒劉備。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為備將張飛所拒,引還南鄭。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瓦口,破郃等,(郃)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

從上列史料,我們可以明確:

第一,張飛與張郃大戰於宕渠、瓦口關,張飛取得勝利,這是曆史事實,但許多細節,特別是在張飛借“醉酒”辱罵張郃,誘使張郃出戰劫寨的內容,則是小說作者設計安排的。

第二,張郃進攻巴西郡,在閬中附近被張飛用伏兵打敗,逃到瓦口關之事,不見於史書,當是虛構。

第三,魏延並沒有參加張飛同張郃的戰鬥,他運酒至軍前,在瓦口關幫助張飛用埋伏之計,打敗張郃之事,也屬於子虛烏有。

第四,雷銅史有其人,是在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進兵漢中,派其入武都時,為“曹公軍所沒”。他並沒有在閬中附近幫張飛打敗張郃,更沒有在建安二十年瓦口之戰時被張郃擊殺,因為此後他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