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曆史小說,是演義,不是曆史著作,必須虛構一些情節,使其塑造的曆史人物形象更加典型鮮明,使其描繪的曆史事件更加豐富多彩。在這方麵此書取得了很大成功。
由於《三國演義》是“據正史,采小說”,在主要曆史人物和重大曆史事件方麵尊重了曆史的基本輪廓,因此給讀者以真實之感,從而信虛為實,把其中的內容都當成了曆史真實;有些讀者雖然明白演義中有不少內容是虛構的,但不清楚這些虛構的內容在哪裏,說不出子醜寅卯。因此,有必要就這一問題有重點地向讀者進行介紹和說明。
《三國演義》中曆史虛構的情況,一般認為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但有的章回虛構的則偏多,如赤壁之戰前後的八回中,虛構的內容就更多,應倒過來說是“三實七虛”。
就塑造人物藝術形象方麵來說,《三國演義》塑造的典型人物,主要有四。一是諸葛亮,被塑造成為才能智慧的化身,他是作者第一著力渲染的傳奇式人物;二是關羽,被塑造成為忠義武勇的楷模;三是曹操,被塑造成為狡詐殘忍的奸雄;四是劉備,被塑造成為寬厚仁義的英主。像諸葛亮的火燒新野、舌戰群儒、氣死周瑜、智取漢中、設“空城計”、行“反間計”,關羽的溫酒斬華雄、延津殺文醜、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放曹,曹操的獻刀刺董卓、劍砍呂伯奢、詐死取勝、割須棄袍,劉備的三讓徐州、躍馬過檀溪、伐樹望元直等,都是虛構的,不是曆史真實。
本書就是以《三國演義》塑造的這四個典型人物為中心,兼及其他一些人物,根據可靠史書的記載,經過分析判斷,對《三國演義》中的曆史虛構之處進行梳理,期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在塑造典型人物的藝術形象時,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如移花接木、張冠李戴、捕風捉影等,很靈活,很巧妙,很有成效。
揭示《三國演義》塑造典型人物中的曆史虛構,非但不是貶低此書的文學藝術價值,反而使讀者更能切實了解和感受到作者創作曆史小說的藝術匠心和《三國演義》的文學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