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奇才巨匠代代稱頌(3 / 3)

司馬相如在少年時代就非常喜歡讀書練劍,二十多歲的他就被漢景帝看重,做了他的武騎常侍,但是這所有的一切並非是他所喜歡的,因此他常常感慨自己不能遇到知音。漢景帝不喜歡辭賦,直到梁孝王劉武來朝進諫時,司馬相如才遇到了鄒陽、枚乘、莊忌等曆史上有名的辭賦大家並得以和他們結交。後來他因病辭退了自己的官職,前往梁地投奔這些誌趣相投的朋友,希望和他們一起共事,也就是在那時,誕生了曆史上那篇著名的《子虛賦》,那是他臨走前寫給梁王的。

梁王劉武去世以後,司馬相如就辭官回鄉離開了梁地,但是當時他的生活非常清貧。他家鄉的臨邛令王吉與司馬相如關係非常好,經常邀請司馬相如去他那裏做客,於是司馬相如就在臨邛的都亭住了下來,王吉就天天趕來拜訪司馬相如,他常常推托自己有病而不見客,王吉因此對他顯得更加恭敬。

臨邛有一個富人叫卓王孫聽說縣令有一個知識淵博的貴客,於是就擺好酒宴希望能夠結交司馬相如。因為王吉親自去請他,司馬相如不好意思推托,隻好去吃這頓飯。在席間,相如表演了一曲《鳳求凰》為大家喝酒助興,沒想到就是這首曲子打動了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卓文君因為聽到了琴聲就透過門縫想偷偷地看一下彈琴的人,於是她情不自禁地就被司馬相如超凡脫俗的風度和才情所吸引,立即對他產生了敬慕之情。同時司馬相如也無意中看到了這個偷望他的人,並為卓文君的溫婉爾雅的儀態所傾倒,兩個人頓時都產生了愛慕之情。後來司馬相如通過卓文君的丫鬟向她表達了自己的心意,於是卓文君連夜和司馬相如私奔到了成都。但是當時司馬相如一貧如洗,家徒四壁。後來他隻好隨卓文君又回到了臨邛。他們把自己的車馬賣掉得到了一些本錢,於是就在當地開了一家酒店。卓文君掌管賣酒;而司馬相如就整天係著圍裙,在店裏做一些洗滌杯盤瓦器的工作。卓王孫為了女兒的事情非常生氣,覺得沒有臉麵見人。並且在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以後,卓王孫已經放出話來,不會給這個女兒留一分錢。但是看到他們生活如此窮困也為他們心疼,後來經人勸說,他原諒了卓文君,並且給他們送去了好多錢財和侍婢,從此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又回到了成都,過著富裕的生活。

就這樣過了很久,漢景帝去世,劉徹繼位,史稱漢武帝。當漢武帝第一次看到《子虛賦》的時候就覺得非常喜歡,他以為那是古人的一篇作品,一直歎息自己沒有和這篇賦的作者生在同一時期。後來恰巧為漢武帝養狗的一個奴才聽到漢武帝這樣的慨歎,告訴漢武帝這篇賦的作者就是他的同鄉司馬相如。漢武帝立刻召見了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他對漢武帝表示自己還可以做出更好的辭賦。這就是後來產生的那篇《上林賦》。《上林賦》在內容上與《子虛賦》是上下承接的,他們不僅內容互相銜接,而且《上林賦》的文字辭藻也都比《子虛賦》更勝一籌。它假托人物形象,以問答為主要表象方式,放手大膽地鋪寫,以努力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帝王將相的驕奢淫逸為主旨,歌頌了統一帝國無不讚頌的大國聲威,這篇賦不僅對最高統治者提出了自己的諷諫思想,還開創了漢代詩詞的一個新文體,成為大賦興起的一個開端。司馬相如一做出這篇賦,就立即被漢武帝封為了郎官。

建元六年的時候,正好趕上唐蒙接受掠取和開通夜郎以及其他西麵僰中的命令,於是他大肆征發上千名巴、蜀二郡的官吏和士卒,西郡也為他征調了陸路及水上的運輸人員一萬多人。他又利用作戰時候才用到的法規殺了當時的大帥,巴、蜀兩地的百姓對他的做法大為震驚和恐懼。皇上聽說了這樣的情況,就派司馬相如前去責備唐蒙,並且趁機告訴巴、蜀兩地的百姓,唐蒙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奉了皇上的命令。司馬相如在那兒發布了一張《諭巴蜀檄》的公告,同時,采取恩威並施的手段,並且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司馬相如完成了自己的出使使命,回京城向漢武帝彙報了那裏的情況。這時候唐蒙已經掠取並開通了夜郎,而且還要趁機開通西南夷的道路,於是就大量征發了巴、蜀、廣漢的士卒,大概有數萬人參加築路。可是這條路修了兩年多,都沒有成功,征用的士卒也大量死亡,耗費的錢財也多得不計其數。蜀地的民眾當時在朝中為官的人大多也不同意這種做法。

這時候,邛、笮的君長聽說南夷的道路已經開通,可以方便和漢朝互相往來,而且還可以得到很多的賞賜,因此大多數的人都想通過這種方法做漢朝的臣仆,希望能夠得到南夷那樣的待遇,請求漢朝朝廷能夠封他們做官。漢武帝因此事詢問司馬相如的意見,他說:“邛(qióng,瓊)笮(zuó,昨)、冉、牻(máng,忙)斯榆等離蜀地都比較近,開通道路的計劃也比較容易實施。而且早在秦朝的時候在這個地方就已經設立了郡縣,這項製度到漢朝建國時才得以廢除。如今如果能夠真的將道路重新開通,再次設置郡縣來進行管轄的話,那麼他的價值一定會超過南夷。”漢武帝認為司馬相如的分析很對,就任命他以中郎將的身份,持節出使。

於是,司馬相如帶領著副使王然於、壺充國、呂越等幾個人,乘坐由皇帝賞賜的專車前往巴蜀。他希望能夠憑借著巴、蜀的官吏和他們所擁有的財物去籠絡西南夷。等司馬相如到達了蜀郡的時候,蜀郡的太守及其他的下屬官員全部都到郊界上去迎接,就連當時蜀郡的縣令都親自背負著弓箭在前麵開路,這樣的榮耀讓蜀地的人都感動光榮。

於是原來看不起司馬相如的卓王孫與其他臨邛的父老也都憑借著與司馬相如的各種關係來到了他的門下,他們獻上自己帶的牛和酒,圍坐在一起與相如暢敘歡樂之情。這時候的卓王孫也開始感歎並且對司馬相如極盡討好,嫌自己沒能夠早一點把女兒嫁給司馬相如,隨即又把一份豐厚的財物送給了卓文君,使她與卓王孫的兒子所分到的財產均等。

司馬相如順便平定了西南夷。並且邛、笮、冉、牻、斯榆等各郡的君長都想成為漢朝臣子而積極上書請求。於是漢朝拆除了原來在這裏設立的關隘,使邊關擴大了許多,西邊一直到達了沫水和若水一帶,南邊也到達了牂(zāng,髒)柯,漢朝以此為邊界,又將靈關道開通了,在孫水上建了橋,使得這條路一直通到了邛、笮。司馬相如回京之後將這些情況報告給皇上,皇上聽了非常高興。於是他又做了一篇以解答問題為內容形式的《難蜀父老》,這讓篇賦在內容上闡明了漢朝和少數民族應該如何相處的道理,它的文風蒼勁優美,內容條理清晰,說理透徹,成功地說服了眾人和漢朝皇帝,使少數民族能夠與漢朝朝廷合作,這為國家開發西南邊疆地區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可惜這件事情之後,沒過多久就有人告發他接受賄賂,於是他被漢武帝罷免了官職,回了家。幾年之後,司馬相如又重新被朝廷啟用,仍讓做郎官。

司馬相如從小就有口吃的毛病,但是他卻善於寫文章。雖然開始他家境困難,但是當他同卓文君結婚後,因為卓王孫的關係,他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在他擔任官職的期間,從不追慕官爵,也不太願意向其他王公大臣一樣聚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他常常戒托自己身患糖尿病,在家賦閑。不過,司馬相如的才華真的可以算是無人可以比擬的。他也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華對皇上的一些做法進行了勸諫。曾經有一次,漢武帝帶著他到長楊宮去打獵。這時候的漢武帝非常喜歡擊殺熊和豬之類的凶猛動物,也喜歡騎著馬追逐林子裏的野獸,司馬相如覺得皇上的這種做法不是很好,於是就上書對他進行勸諫,漢武帝認為他的意見是正確的,就放棄了對這些動物的追殺。不但如此,司馬相如還曾經向漢武帝獻過一篇以反思秦二世行事的過失為主旨的賦,以此來勸誡漢武帝不能實施暴政。

再後來司馬相如被授官做了漢文帝的陵園令。因為漢武帝經常讚美子虛之事,所以司馬相如看出了漢武帝喜愛仙道的心思,於是趁機就告訴漢武帝上林之事根本不是人世間最美好,還有比這更美麗的事情,告訴漢武帝他曾經寫過一篇《大人賦》,還沒有終稿,他請求皇上寫完以後能夠先給皇上,皇上同意了。司馬相如認為傳說中的那些仙人們應該是居住在山林和沼澤之間,他將他們的形體容貌形容得特別清瘦,這才應該是帝王心意當中的仙人,就這樣他的《大人賦》就完成了。

元狩五年的時候,司馬相如因自己身體有病而辭官回家,住在了茂陵。當時的天子派所忠前往茂陵,找到司馬相如,要求他把自己的書全部放在皇宮之中,以免以後散失了。當所忠到達茂陵的時候,司馬相如已經去世了,可是在司馬相如的家裏並沒有發現書。詢問了他的妻子才知道司馬相如很受歡迎,每當他寫完一部作品,立即就會有人來把它取走,所以家中從來留不下書。但是,在司馬相如還沒死的時候,確實寫過一卷書,並且交代妻子如果皇上派人來取書,就把它進獻給皇上。所忠帶著找到的這卷書回京複命。漢武帝看完了這本有關封禪的事的書,感到非常驚異。

司馬相如的一生就這樣過去了,他給世人留下的就是那一部部驚世駭俗的著作和他與卓文君為愛堅持的不朽佳話。

董仲舒獨尊儒術

董仲舒出生於一個地主階級家庭,在他出生後不久,漢王朝就將秦朝頒布的私藏詩書滅門的法令廢除了。一時間,又掀起了埋頭鑽研先秦諸子學說的風尚。董仲舒家有很多藏書,因此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研究儒家學說。他始終保持刻苦、專心學習的精神。當時在他書房外麵有一個雅致的小園子,在那個貪玩的年紀,他竟然三年在屋裏讀書,從沒進過園子,還有對於他自己騎的馬,他也分不出雌雄。他喜歡讀書,尤其是經書,對它的鑽研近乎達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許多經傳著作他都有研究,尤其是《公羊春秋》,在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研究《春秋》的學者。

他對於《春秋》頗有建樹的研究,使其到三十歲時就成了當地有名的學者,但他沒有步入仕途,而是開始教書。在當時人們就已經稱他為“漢代的孔子”。他招收了大批的學生,開始宣揚儒家的經典,傳播他自己的思想,他崇尚學者應該懂得仁義的道理。在他的思想的影響下,很多人都非常信奉儒家思想。由於董仲舒廣泛宣揚他的學說,也使得他的聲譽逐漸擴大,以至讓當時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漢景帝也知道了他的特長。於是,他被封為了博士,這也成為他步入統治階級最頂層的第一步,為他以後宣揚自己的學說並對曆代皇帝產生重大影響打下了基礎。但是,漢景帝在位時社會相對還比較安定,處於休養生息的階段。當時的統治者崇尚“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於他宣傳的“大一統”的思想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因此,他雖然做了博士,但他的儒家學說並沒有引起皇帝的重視,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他都感到無事可做,後來他就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從事研究儒家思想和講學上。

在董仲舒將近四十歲的時候,他的政治地位不僅得到了鞏固,而且也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認為如果能夠使富人顯示出自己的尊貴卻並不顯示出驕奢,窮人不必再為養活自己而擔心,那麼這樣的國家才能成為和諧安定的國家。他還認為,要想實現這一理想,關鍵是將漢王朝的統一局麵進行鞏固。而為實現政治的統一,就必須先在思想上實現統一。這便成為他以後倡導“罷黜百家”的思想的出發點。同時,在他看來,要想實現統一的局麵,就不能舍棄中央集權,因此皇帝就成為了他推崇的中央集權的代表人物,這也成為了他政治主張的中心。

當他的思想日趨成熟的時候,此時的西漢王朝也改變了原來的穩定局麵,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在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平叛了”七國之亂”,然後就開始加強鞏固中央集權。公元前140年,劉徹繼位,成為曆史上有名的漢武帝。這時候的西漢王朝平叛了內部的諸侯藩王的戰亂,對外也開始還擊北方少數民族匈奴的侵擾。封建統治的勢力正處於上升時期,統治者摒棄了原來”無為而治”的思想,取而代之是希望能夠有所建樹的“有為思想”。而影響日益強大的儒家思想則因其一貫主張統一、仁義和五倫等,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當時統治思想的最佳選擇,董仲舒作為“群儒之首”,其政治地位逐步穩固起來,與皇帝接觸的機會也隨之增多,自然能夠影響統治者將國家統一與儒學主張相結合。為了順應曆史的發展要求,董仲舒以及他倡導的儒家思想就被推了出來,使其登上了人生中的頂峰。

漢武帝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具有有作為皇帝應該具備的雄才大略,又有接受別人意見的胸襟。當匈奴頻繁騷擾西漢邊境的時候,漢武帝不想再像原來一樣退讓,因為此時的西漢王朝已經有了抵禦匈奴的實力。當他把內憂外患都平叛以後,就想進一步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所以此時的西漢統治就迫切需要一個符合統治階級意願的理論和思想基礎。於是,在他剛剛繼位,就下令推選“賢良有才幹的飽學之士”,然後把這些人全部召集起來,由他親自出題考試,選拔人才。這次考試考的都是具有綱領性的問題。除此之外,漢武帝還提出了三個小問題,為的是要找到加強皇權統治的理論根據。皇帝問的這些問題恰好早已都被董仲舒深入研究過,所以他在回答時更是把自然的發展變化和當時的時事融合在一起,把皇權的統治和天的意誌相結合,把統治者的一切意誌都說成是理所當然。

隨後他還將自己的一係列治國主張提了出來。他的這番話對漢武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來,他還建議漢武帝用儒家思想來統治國家,廣設學堂,教化萬民,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這樣才能避免犯上作亂的現象。

漢武帝聽完董仲舒的回答,異常高興,他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統治的思想基礎,因此立即對他委以重任。四十多歲的董仲舒終於當上了江都王劉易的國相,離開了自己當了好幾年的“博士”之位。董仲舒當上丞相後,十餘年間很有成績,潛心研究為官治國之道,但後來他在思想和學說方麵並沒有太多新的建樹。劉易是漢武帝的兄長,他一貫爭勇好勝,野心很大。他很欣賞董仲舒的才能,並且也稱讚其就像春秋時的管仲,對輔佐王霸很有幫助。言下之意就是希望董仲能夠幫助自己成就霸業。但是一介鴻儒的董仲舒在政治上沒有野心,一直用仁義禮教來扶持劉易治國。最終使得劉易放棄了對他的希望,而且對他更加敬重。

盡管董仲舒很有自己的思想,但他在政治上並沒有很大的成就。他在江都當了九年丞相,沒有太多出色的措施。但是,他卻提出了著名的“人副天數”。董仲舒認為,天有“十端”,而“天道之大者在陰陽”。天地正是通過陰陽四時的運行,化生、養成了萬物和人類,且“事功無已,終而複始。”

正是據此,董仲舒列舉了許多人參天地的現象:人身之首頒而呈圓形,像天之容貌;人身之頭發,如天上散布之星辰;人之耳目“戾戾”靈光,有似日月輝明;鼻口吸呼,賽似風氣出入孔竅之流蕩;人心胸通達之知,像天之神明普察;人的腹、胞實虛錯代,亦如百物之生生流變;足平布而方者,像地之形。人身以腰為帶,分而為上下;腰以上者,乃“精神尊嚴”之所在,類天之情狀;腰以下者,為“豐厚卑辱”之位,即壤土之喻;故帶以上者盡為陽,帶以下者盡為陰,陽陰各有其分,不得變動;否則,使陽陰錯位,人足病而喉痹起,其壽命則危矣,這就如同地氣上升,則必有雲雨之象應之。

董仲舒的《人副天數》所采用的,可以說是一種“以類合”、“以數偶”但是“無類類比”的方法,牽強附會地將人與天予以比附,從而把本來是與天非同類的人,歸結為與天同類者,山此得山了人與天相副和天人合一思想,這樣便為他以“同類相動”為理論依據,進而論述其著名的“天人感應”論,作了理論上的準備。

他還以《春秋》為依據,大力推崇陰陽之道,經常搞一些祈雨求神的事,也沒有任何成效。不久,他推崇的這套神學為他招致了殺身之禍。最後雖沒有被殺,卻丟掉了丞相一職,被貶為中大夫。

公元前135年,西漢王朝的王陵先後發生了大火災。董仲舒將此事說成是上天發怒了,譴責告誡人間”殺骨肉大臣”,為此在家中起草了一封奏章。還沒來得及呈奏給皇帝,中大夫主父偃去拜見董仲舒時,偷偷看到了董仲舒的這篇奏章。因主父偃對董仲舒的才幹一向妒忌,於是就偷走了這篇奏章,並將其呈獻給了漢武帝。漢武帝看完後便立即下旨將董仲舒問罪,甚至還要把他處死。

幸虧董仲舒因自己的才華享有盛譽,再加上朝中大臣極力為他求情。等漢武帝怒氣消了以後,也覺得不能殺掉這個“群儒之首”,於是便下詔赦免了他的死罪。這次禍事之後,董仲舒又開始了十年的教書生涯。十年後,由於公孫弘的推薦,他再一次走上了仕途,當上了膠西王劉瑞的國相。事實上,公孫弘並不是想真心幫助董仲舒,他隻是嫉妒董仲舒的才華,而且在為官上,董仲舒一直看不起他,所以公孫弘想借膠西王之手為自己除掉董仲舒。

在膠西任職的幾年裏,董仲舒凡事都能以身作則,清正廉潔,體恤下屬,推行教化,使當地百姓安居樂業,所以在膠西的幾年他還是頗有政績的。公元前121年,58歲的他稱病辭官,結束了仕途生涯。

董仲舒辭官回鄉之後潛心著書立說,不問家居雜事,六十多歲的他還是那樣勤奮刻苦,終於寫成了十七卷八十二篇《春秋繁露》。公元前104年,在他寫完《春秋繁露》最後一章後,便因病離開了人世,享年75歲,被葬於長安的西郊。

司馬遷與“史家絕唱”《史記》

約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含著金湯匙出生了,他的家庭世代為官。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任武帝的史官。在司馬遷出生的時候,父親司馬談還沒有做官,一直在龍門附近的一個農村裏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

司馬談對兒子司馬遷抱有很大的期望,在司馬遷小時候,他的課程一直是由父親教授的。幼年的司馬遷乖巧懂事,聰明伶俐,而且每一次放牛的時候,父親都要他帶著一冊竹簡在身邊,也總會囑咐他:“不要太貪玩,昨天晚上教你寫的字,一定要記牢!”這時候,司馬遷總是會一手握著牛繩,然後把竹簡往牛背上一放,然後朝父親笑一笑。

每當司馬遷一個人時,他就一邊看著牛吃草,一邊拿著樹枝在地上反複練習父親教給他的字。有時候也碰到有小夥伴兒湊在一塊,他就和小朋友們一起鬧著玩。小夥伴們不管比他大還是小,都跟司馬遷玩得很愉快,從來都不覺得這個在牛背上掛著竹簡的同伴,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倒是很佩服他能夠認得也會寫好多好看而有趣的字出來。司馬遷看著被穩穩地放在牛背上的竹簡,這些竹簡在陽光照射之下,閃著金光,他不禁想起父親在農耕之餘,還要日夜教自己讀書寫字,夜以繼日雕刻這些竹簡,想到這些,司馬遷甚是傷心,他知道父親為了自己付出太多了。為了不負父親的期望,他一定要更加努力才行。於是,在玩的時候,他就和小朋友盡情地玩;當練字的時候,他便靜下心來,認真、專心致誌地練,一遍又一遍,直到把字深深地記在腦子裏。

約公元前135年,司馬遷跟隨父親司馬談來到長安做“太史令”。司馬談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員,雖然僅僅是一個史官,但他對自己的官職抱有崇高的理想和期望,對曆史論著也懷抱著宏偉的願望,並希望他唯一的兒子司馬遷可以成為他的接班人,繼承並將祖業發揚光大。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寫詩頌詞,而且司馬談對兒子的期望遠遠不止這些,他還求得當時全國最有名望的儒學大師孔安國與董仲舒來為兒子上課。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年紀輕輕的司馬遷就已經是儀表堂堂,文學味十足,他深厚的文學底蘊就連老師都自歎不如。

在司馬遷20歲的時候,朝廷發生了一件大事: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而且成功地返回了,促進了大漢和西域兩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司馬遷和父親司馬談都感覺到,博望侯的回國將可能改變中國人一直以來唯我獨尊的封建觀念,知道天下並不是隻有大漢朝,同時還有那麼多國家圍繞在大漢的邊境,他們也是有文明、有文化的國度,不全是大漢人口裏的蠻夷野人!司馬談覺得兒子已經成年,正是需要磨煉的時候,他深思熟慮了一番之後,決定派兒子出去周遊各地,增長自身的學識和閱曆。恰巧這時候司馬遷也同樣是滿懷理想,正打算到各地去走走,對各地的曆史遺跡進行考察和審核。經過幾年的時間,司馬遷遊曆了祖國的許多地方,觀看並記載了各個地方不同的風俗,也考察了不少勝景遺跡,了解了許多曆史名人的故事。這些經曆不僅使他開闊了自己的眼界,拓展了胸襟,而且培養了他的愛國之情。

大約在公元前122年到公元前116年期間,司馬遷回到長安,考上郎官,從此就一直伴在皇帝身邊。在這段時間,他親眼目睹了官僚之間的鉤心鬥角,昏庸無度以及封建統治殘暴的真相。

公元前110年,司馬談逝世,臨死之前語重心長對兒子說:“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繼承我的衣缽,完成我的意願,接著做‘太史令’,國家越來越富強,有很多史料需要一一記載,而我已經不能夠完成修改和訂正史書的願望了,接下來就看你了。”司馬遷失聲痛哭,急忙點頭答應並堅定地說:“我雖然沒什麼才能,但是我一定會不辜負您的囑托,一定完成您的遺願。”聽到兒子這樣說,老人家這才安心閉上了眼睛。

公元前108年的時候,司馬遷遵從父願,做了“太史令”。作了太史令的司馬遷,夜以繼日地投身於工作中,整理並審讀漢宮中收藏的一些寶貴書籍及資料。但是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因為所有的書籍都雜亂地堆放在一起,有些根本就沒有目錄,司馬遷的工作量就變得更大了,他必須耐心通讀它們,然後一點點地尋找線索再進行考證。司馬遷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每天一睜開眼就開始整理、考證史料。這份工作幾乎把他的全部心血都耗盡了。一直到公元前104年的時候,那時他已經41歲,《史記》也是在這一年才開始寫的,一寫就是五年。

公元前99年的“李陵事件”徹徹底底地改變了司馬遷原本的生活。故事是這樣的:李陵將軍,十大將軍李廣的孫子,他奉旨進攻匈奴,因為敵眾我寡,力量懸殊,又因為李廣利將軍貪生怕死,延誤了支援的時間,後來箭盡糧絕不幸被俘。雖然司馬遷平日和李陵將軍並無深交,但是他仗義執言,忠言逆耳,冒險覲見漢武帝,說李陵兵敗被俘,但是他用5000人的兵力殺死敵軍2萬多人按道理來說是有功的,李陵可以說是雖敗猶勝;相反,李廣利將軍雖然擁有30萬人的兵力,卻隻殺敵1萬多人,這樣還不夠,他甚至使18萬多名將士喪失了性命,實際上是雖勝猶敗,按理說李廣利將軍應該為輕敵不盡責受到應有的懲罰。因為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大舅哥,所以漢武帝有意偏袒,假公濟私,以觸犯龍顏這“莫須有”的罪名,無故降罪於司馬遷。因為司馬遷的坦然覲見,直言不諱,被關進了監獄,受盡了折磨,刑部以誣蔑皇帝的罪名將司馬遷判處死刑。

定罪之後,司馬遷自知難逃一死,就更加夜以繼日地在監牢裏撰寫《史記》。他為了不負父親的重望,直到晚上也還是不休息,沒命地揮著刻刀在竹簡上拚命地刻著,怕對不起自己的父親,怕對不起英雄豪傑,怕他死後再也沒有人會把他們的事跡記錄下來流傳後世!司馬遷為了盡快寫完《史記》,他的手結了繭,繭磨破了,鮮紅的血液流出來,然後再結繭,再破,也不知道這樣破了多少次,就連那簡冊上也染得血跡斑斑。司馬遷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當他正在為沒辦法完成父親的願望而傷心欲絕的時候,漢武帝下詔,頒布了一條赦免令:判了死刑還想要活命的人,可以拿50萬錢贖身,或者是接受”腐刑”之苦。司馬遷沒錢為自己贖身,但是受“腐刑”之辱,還不如死了來得幹淨!到底是死還是接受“腐刑”?司馬遷內心做著激烈的抗爭。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他決定活下來,不管怎樣都要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一定要把《史記》寫完。他在心裏狠狠地念道:“我司馬遷一定要讓所有人都知道,雖然我在身體上可以承受汙辱,但我的靈魂絕不可以受辱,我要活著用《史記》來證明,我的意誌可以抗拒所有的侮辱。”司馬遷接受“腐刑”後,漢武帝任命他為中書令,替皇帝管理官員的文書。這樣一來,更便利了他對皇宮進行觀察,這使他可以在《史記》裏尖銳而且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統治者殘忍的一麵,揭示封建統治的黑暗和醜惡。他不管是嚴冬還是酷暑,終日沉溺在閱讀和史料的整理中,細心地鑽研每個曆史事件和細節,每一個地點、年代都要認真考察,從不敢有一點馬虎,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要精心選擇,再三考慮,反複推敲,試了又試,這樣來來回回不知道多少次。

皇天不負苦心人,公元前193年,司馬遷完成了《史記》。司馬遷為《史記》耗費了十六年的心血,這本書充滿了他的血和淚,可以說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司馬遷擁有滿身的才情與抱負,少年時候的司馬遷,曾經把長安城當成自己的龍門,青、壯年的他,把宮廷當成自己的龍門,他也一直都在努力,在嚐試躍上龍門的那一刻,直到他父親死去的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識到:其實《史記》才是他真正的龍門!在他付出慘痛代價,接受“腐刑”的時候,著完《史記》這部巨著是他的龍門。他終於登上了龍門。

在司馬遷59歲那一年,他悄悄地離開了家,從此沒了音訊。他的下落也成了曆史上的一個謎,然而司馬遷的事跡和這本巨著《史記》廣為流傳,千古傳頌。

中國第一位女曆史學家班昭

班昭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家學淵源,尤其擅長文采。她的父親班彪就是當時有名的史學家,班昭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很早就熟讀詩書,她常常被召入皇宮,作為皇宮中後妃們的老師而教授她們誦讀經史。清代女作家趙傅稱讚她為“東觀續史,賦頌並嫻”。在班昭十四歲的時候就嫁給了同郡的曹世叔作妻子,所以後來人們又稱她為“曹大家”。早年的班昭生活幸福美滿,曹世叔性格活潑外向,而班昭則溫柔細膩,他們兩個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頗能相互遷就,因此兩人一直都相敬如賓,生活甜蜜。但是好景不長,班昭的丈夫因故去世了,所以班昭也曾經一度抑鬱。

班昭是一個文采非凡的女性,她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能夠在她哥哥死後最終將《漢書》完成,這部書的完成,為中國古代的曆史文化又增添了輝煌的一筆。這部史書開創了中國紀傳體斷代史的先河,是中國曆史的正史寫得比較好的一部,它被人們稱讚為言賅事備,將它列為與《史記》齊名,這部著作共分紀、傳、表、誌四大類。這部書的創作在班彪在世的時候就開始了,後來她的父親死後,哥哥班固就繼承父親的遺誌繼續開展這一工作。班固也是一個文學大家,字孟堅,據說他九歲時就能夠寫作文章,等他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就已經博覽群書,對於那些書中的精華他已經熟記於心。但是就在《漢書》快要被班固完成時,他卻因為竇憲一案受到了牽連,被抓進獄中,最後死在了裏麵。班昭從悲傷中走了出來,她痛定思痛,毅然接過了父兄未完成的工作。

幸好班昭曾經跟隨哥哥參與了對這部著作的纂寫工作,後來她又得到了漢和帝的恩準,能夠有機會到東觀的藏書閣中去翻閱參考典籍,所以這份工作做起來也比較得心應手。在班昭已經四十歲的時候,這部中國曆史中的巨著終於完成了。

班昭在世的時候,主要是漢和帝在位,漢和帝死後,小皇帝繼位,鄧太後就以女主的身份開始執政,這時候鄧太後對班昭非常賞識,尊稱她為師傅,並且她也得此機會參與國家的機要政事,她對此也竭盡心智地為國效忠。鄧太後對她也非常器重,遇到事情常常征求她的意見。鄧騭是鄧太後的兄長,以大將軍的身份輔理軍國,朝廷對他非常倚重,後來鄧騭的母親過世,他向朝廷上書請求辭官回鄉為母親守孝,太後對這件事一直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最後她向班昭請教該怎麼決斷,班昭告訴太後,鄧騭大將軍為東漢立下了大功,如果此時辭官,可謂是功成身退;如果繼續留在朝中的話,萬一有一天邊境又有禍患,這時候他作為大漢朝的將軍不得不帶兵出征,一旦稍有差池,那麼他辛苦立下的功勞和一世的英名,就全部付諸東流了。鄧太後認為也是她說得很對,於是批準了鄧騭的請求。

班昭活到七十多歲,在她死的時候,連皇太後都為她素服表示哀悼。班昭是中國古代一位博學多才,品德兼優的女性,在那個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裏,她的才華是非常難能可貴,她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一位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為造詣極深的大家,同時也是一位受到當時統治者敬仰的政治家。她的丈夫雖然早逝,但是她在曹家有一個兒子,幾個女兒,她唯一的兒子叫曹成,字子穀。在漢和帝去世後,鄧太後臨朝聽政,因為班昭在朝中幫太後處理了不少政事,所以她的兒子曹成後來被封為了關內侯,官職等級與當時朝中的相國同等。後來班昭逝世以後,皇太後派使者為她監護喪事,並且親自為這個受人敬仰的老師穿素服表示哀悼,並且死後也為她加封了極高的榮譽。

後來《漢書》出版以後,得到了世人極高的評價,好多學者都爭相傳誦。《漢書》中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和第六誌《天文誌》是班昭在她哥哥死後獨立完成的,而這兩部分也恰好是《漢書》中最為棘手的部分。可是這兩部分的寫作,也成為了全書的精華,由此可以看出班昭在文學和曆史方麵的造詣,讓世人不得不佩服這位中國古代曆史中的奇女子。但是班昭在完成這部巨著時,每次都會謙遜地冠上班固的名字。在當時班昭的學問精深是大家所共知的,相傳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曾經跪在東觀藏書閣外,洗耳聆聽班昭對於書籍的講解!班昭的一生有很多著作,除著一部《漢書》之外,還有賦,頌,銘,誄,哀辭,書,論等作品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但是大多都失傳了。僅存的有《東征賦》一篇,被當時的昭明太子蕭統編入了《文選》一書,才得以保存了下來。還有一篇是《幽通賦》,這是一篇班昭為班固的著作做的注,被收錄在《文選》李善注中。

班昭這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她繼承了父親班彪和兄長班固在世時沒有完成的事業,整理並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的一部鴻篇巨著《漢書》。《漢書》是對《史記》一書的接續,主要記載中國東漢時期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傳記,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全書一共100篇,120卷。司馬遷編纂的《史記》,全書記事終止於西漢武帝大初年間,後來雖然曾經有人對其進行補寫,但是班彪認為大多都隻是記錄了一些鄙俗的事情,文風也大多和《史記》不能相匹配,於是班彪就開始收集史料,希望補齊《史記》沒有涉及的部分。他開始撰寫《後傳》60餘篇,但是沒有等到他完成就因病辭世了。班固為了幫父親完成遺願,開始整理他父親的遺稿,但是在整理中發現,書中所敘述的好多前麵的曆史都不是很詳細,於是開始著手編寫一部從漢高祖創下基業開始的直到王莽覆亡的一段曆史,其中包括了西漢全部的曆史,取名為《漢書》。但是就在這部書即將完成的時候,班固卻被捕入獄,最後死在了獄中,而這部史書也就變得無人編纂了。幸好漢和帝知道班昭雖然是女流之輩,但卻是一位博古通今、學識過人的巾幗奇才,於是立即下詔讓她和馬續到皇宮的東觀藏書閣繼續編著這部史書。班昭為了幫父兄完成生前的遺願,欣然奉召前往皇宮。她在藏書閣內經年累月孜孜不倦地查閱大量史籍,並對那些散亂的手稿進行整理、核實,並且在原稿的基礎上她又補寫了八表,分別為《諸侯王表》《異姓諸侯王表》《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外戚恩澤侯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古今人表》《百官公卿表》和《天文誌》。最終這部曆經40年編撰的史書終於被完成了。雖然先後曾經有四個人對它著手編纂,但是由於每個人在開始工作之前都是先精研前人的文風和寫作方法,然後才開始撰寫,這使得這部書讀起來還是能給人一種文辭優美,連貫,前後一致的感覺。班昭除了在整理、續寫《漢書》所作的貢獻外,她對於傳播和普及《漢書》也頗有建樹。《漢書》完成以後,好多讀者都不能讀懂它其中的道理,於是她就開始教授當時的大儒馬融等人誦讀《漢書》,最終使得它能廣泛流傳下去。

班昭是中國曆史上的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在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製度中,班昭能夠衝破束縛,成為一個文學和史學才能兼備的大家,盡顯了巾幗風範。她能夠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毅然承擔起編纂《漢書》的工作,顯現的是她堅強的毅力和戰鬥力。

班昭,這位中國曆史上的奇女子,因其不朽的貢獻而名垂青史。

蔡倫與驚動世人的造紙術

提起蔡倫的出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跟那些曆代帝王將相出生時的異象沾不上一點兒邊。如果非得與他們拉上點關係的話,恐怕隻有家境貧寒這麼一點兒,但是,這又是當時平民百姓的共同點。所以說,蔡倫的的確確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由於出身貧苦,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在永平末年入宮做了太監。是呀,如果還有一點兒辦法的話,誰也不會願意進宮當太監的。剛進宮的時候,蔡倫隻是一個小黃門,職位相當低。但是,由於他頭腦靈活,機敏多才,做事又特別謹慎,在公元89年漢和帝即位之後,便提升他做了中常侍,掌管文書,傳達詔令,並且,還能夠時常參與到國家的機密大事中來。後來,蔡倫又被提升為尚方令,負責皇室器皿的製造。尚方,說白了就是一個專門為朝廷生產禦用品的機構。由於這個機構,資金雄厚,技術完備,為蔡倫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據相關史書記載,蔡倫監製的刀劍器械,那可是“莫不精工堅密”,引得世人爭相效仿。

其實,蔡倫在少年時代就非常喜歡研究造紙。雖然他曾經做過很多次的實驗,都沒有成功地製造出紙張來,但是,他卻對造紙所需原料與基本的工藝流程有了很深刻的了解。進宮之後,他見皇帝隻能使用竹簡、木牘或者縑帛批閱奏章,而這些東西不是太笨重,就是成本太高,很難在民間普及,這更堅定了他造紙的決心。於是,他利用自己擔任尚方令的有利條件,繼續認真總結過去失敗的經驗,積極探索這一工藝的奧秘。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的反複試驗,蔡倫終於利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作為造紙的原材料,造出了成本低廉、輕便易於攜帶的紙張。

他到底是怎麼做呢?首先,他將這些原材料切斷或者搗碎,然後將其放入水中長時間浸泡,最後再將這些東西搗成糊狀。根據一些史料記載,蔡倫當時還增加一道工序,那就是用石灰進行堿液蒸煮。這樣一來,植物纖維便會加快分解並且分布得更加均勻,煮完之後,將這些糊狀物平鋪在細密的席子上,待風幹之後就製出紙張來了。現在看起來,這個方法似乎並不太難,而且好像還很簡陋,但是,在當時卻是一項革命性的進步啊!

東漢元興元年,蔡倫將他製造出來的優質紙張進獻給了漢和帝,漢和帝一用,覺得很不錯,既輕薄又不透漏,對蔡倫大加讚揚,並且下令將其推行全國。漢安帝元初元年,蔡倫因為造紙有功,而被封為龍亭侯。百姓們便把他發明的這種紙叫做“蔡侯紙”。經過他的改良,紙張的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本也降低了很多,所以,這種紙張很快就在全國流傳開來了。

按常理來說,蔡倫為社會做出這樣大的貢獻,即使不榮華富貴一生,怎麼著也應該平安一生吧。然而,不幸的是,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最後卻成為了封建宮廷鬥爭的犧牲品。蔡倫進宮初期,跟隨著漢章帝。當時,竇皇後膝下沒有皇子,而宋貴人卻生下了皇子劉慶,並被立為太子。出於女人的嫉妒,竇皇後便開始想方設法陷害宋貴人,讓皇帝廢了劉慶這個太子。即使這樣,竇皇後仍然不罷休,她想要置宋貴人於死地,徹底消滅她的心頭大患。於是,她便命令蔡倫無中生有誣陷宋貴人。蔡倫官職低微,不敢不違抗,隻得照做,逼得宋貴人自殺而死。但是,不巧的是,在後來的宮廷紛亂中,劉慶之子勝出,做了皇帝。漢安帝下令追查他祖母的死因,要將曾經陷害祖母的人全部法辦。已經在皇宮中打滾多年的蔡倫,深知這次自己可能在劫難逃,於是,他於公元121年沐浴更衣之後,鎮靜地服毒自盡了。

雖然蔡倫的結局有點“慘”,但是,這並不能影響他知名度。隨著造紙術的推廣,蔡倫這個名字傳遍了全國乃至全世界。晉代時期,蔡倫的造紙術已經傳到了朝鮮和越南;隋煬帝大業六年,朝鮮的一位和尚--尚曇,又將這一工藝傳到了日本。之後,唐玄宗天寶十年,唐朝軍隊與阿拉伯大食國交戰,唐朝戰敗,被俘虜的士兵又將其傳到阿拉伯。再後來,造紙術又先後傳到了歐洲、美洲以及澳洲。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與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而這位奇才巨匠也世世代代受到後人的稱頌。

張衡發明地動儀

張衡,出生於名門望族,他的祖父是當時的蜀郡太守張堪。小時候的張衡就善於做文章,精通五經,通曉六藝。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不驕不躁,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過人的才藝。相對於功名利祿,爭權奪利,他更喜歡過平靜、恬淡的生活。雖然有過多次做官發財的機會,都被張衡婉言謝絕了。

張衡最喜歡機械製作,尤其善於鑽研天文知識、陰陽之學和曆算。平時喜歡沉溺在揚雄的《太玄經》中。漢安帝向來聽說張衡對天文和陰陽很有研究,便由公車官署征召,並授予張衡郎中官職,後來又晉升為太史令,專門研究日月星辰和天體運轉的規律。他在天文這方麵頗有造詣,以此來平定四時,研發創製了用來觀測和計算天體位置的渾天儀,並撰寫了天文學巨著《靈憲》和網羅天地計算的《算罔論》。

漢順帝初年,張衡專心於自己的科研工作,不貪戀權貴,對於官僚之間的鉤心鬥角,爾虞我詐更是嗤之以鼻。他曾撰寫《應間》一文表明自己無心朝廷之事,以及不攀權貴的誌向,請求辭去官職,一心搞科研,卻遭到順帝拒絕。

漢順帝陽嘉元年,張衡經過苦心鑽研,發明了測定風向和地震方位的侯風地動儀。這種儀器采用純銅鑄造而成,圓徑約一米,上麵有隆起的圓蓋,看上去就像一個酒壇子,地動儀的外麵刻著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等圖形,儀體裏麵立著一根很粗的銅擺柱,連結著朝向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的八根橫杆,附有機關樞紐,外部鑄著八條龍,分別朝著八個方向,每個龍頭都朝下,每條龍的嘴裏都銜著一個銅球,對應著每個龍頭下方鑄了八個蟾蜍,它們各自張著嘴做出準備承接銅球的樣子。地動儀內部的每一個構件都非常巧妙地相互牽製著,起到了靈活傳動的作用,地動儀就好像一個酒壇子,這裏的每一個構件安裝得都十分隱蔽,蓋上外蓋以後,周圍緊密無縫。在地震發生時,地動儀內的銅擺柱會受到感應不斷地振動,觸擊任何一個方向的橫杆引動其他的構件的連鎖反應,觸動龍頭張開大嘴巴吐出銜著的銅球,落在下麵蟾蜍的嘴裏,兩者相撞會發出巨響,聽到響聲,人們自然就知道發生地震了。某個方位發生地震的話,會使指著相應方向的那一條龍的機械發動,但是其他七條龍都不動,從嘴裏吐出銅球的那一個龍頭所指示的方向,就可測知到底是哪一個方向發生地震了。

事實也充分證明,實際地震的情況與地動儀上測得的地震情況幾乎沒有差距。當時國家政事日益敗壞,統治大權落在了外戚和宦官的手中。張衡向皇帝上奏,說成就大事之前必定會經曆一些磨難,皇上勤政愛民,受人敬仰。今朝廷發生叛亂,天下人事對立的格局未得解決,再加上災禍不斷,神靈雖遙遠,但是暗地相合的警戒就在眼前。施仁政方可賜福,造淫亂也可降禍,以德治天下,就會結出美好的果,堅持過錯便會帶來禍患。通往天堂的道路雖遙不可及,但吉祥和凶惡是可以看見的。上天用災異來警示人們,先前已經發生數次了,但朝廷一直都沒做出什麼改變,所以災禍才反複出現。自然界不存在聖人,犯錯也是在所難免的。希望陛下可以再三考慮,不要給神靈留下把柄,禍及百姓。皇上的恩澤可以感動天地,如果事事都能依據禮製實行,禮節製度完善了,那奢侈越軌的事情就不會再發生了,事情做到合理相宜就不會再有什麼凶患過失了。然後神靈也會因為皇上對於天下的治理恰當,而災禍就不會再有了。”皇上欣然接受了張衡的建議,實行仁政,遵從勤政愛民的思想,果不其然,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就連戰禍也少了許多。

陽嘉元年,張衡任公車司馬令侍中,皇帝希望他可以到宮內任職,常伴自己左右,張衡接受了。由於張衡與世無爭,對於政事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他主張的是以仁治天下,經常用含蓄的語言討論政事,同時給予暗示及勸告。皇帝曾經問過張衡對天下萬物有沒有什麼特別憎恨的事情,張衡淡淡一笑,跪安退下了。那些暗藏歹心的宦官們,整天擔心張衡會在皇上麵前說自己的壞話,索性一個個都在皇上麵前說他的壞話。張衡身處皇宮這個是非之地,自身安全不能保證,雖然認為吉和凶具有依賴轉換的關係,但是結果卻是難以預測。為了寄托自己的感情和誌向,他撰寫了《思玄賦》。

漢順帝劉保永和初年,張衡被調到諸侯國河間作相。任職三年期間,百姓生活安逸,對政事處理得也很到位,雖然多次上書請求退休,皇上都未曾允準,被征召回宮授以尚書之職,協助皇上管理文書。東漢永和四年張衡病逝,終年62歲。

張衡一生撰寫巨著數十本,比如《周官訓詁》等,研究、解釋《周易》時作過《彖》、《象》,但遺憾的是最終未能將其完成。他還著有《靈憲》、《應間》、《七辯》、《巡誥》、《懸圖》等詩、賦、銘、七言共三十二篇。這些巨著都保存了下來,可供後人學習。張衡,一代名家,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值得後人敬仰和愛戴。

妙手回春的神醫華佗

華佗從小就同其他的小朋友不一樣,不管是從才智還是為人方麵都比別人略勝一籌。華佗七歲的時候拜一個姓蔡的醫生做他的老師,因為蔡醫生的醫術高明,想要拜他為師的人不計其數。但是蔡醫生隻想收一個智力超強、極具慧根的孩子為徒,於是他就對那些前來學醫的孩子進行了一場小測驗,見到華佗的時候,他讓華佗采下桑樹最高枝條上的葉子,前提是既能不用梯子作為工具,也不能夠爬上去。這該怎麼辦呢?正當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小華佗靈機一動,找來了一根繩子,然後在繩子上綁上一塊小石頭,使勁拋向最高的枝條,綁著石頭的繩子緊緊地套在了那個枝條上,他用勁一拽繩子,那根樹枝被壓下來了,一伸小手就把桑葉采了下來。碰巧院子裏有兩隻山羊正在打架,不管人們怎麼拉扯就是分不來,蔡醫生便讓華佗前去勸架,華佗順手從地上撿起了一撮綠油油的嫩草,扔給兩隻正在打架的山羊,這時候的山羊已經筋疲力盡,又餓又渴,完全顧不得打架,匆匆地跑去吃草了。見狀,蔡醫生笑了,他見小華佗聰明伶俐,甚是喜歡,就收他做了徒弟。此後,華佗一邊跟著師傅做臨床實踐工作,吸收了許多經驗,一邊認真研究《神農本草經》、《難經》等醫學方麵的巨著,鑽研醫理,最後,終於成為了一位“神醫”。

華佗堪稱我國醫學史上的外科“鼻祖”。對於外科技術、人體解剖知識等都了如指掌,不僅如此,他還熟諳人體的骨骼、血脈、內髒器官的大小、位置、容量及其生理功能等。這些成果與他多年來的努力以及先天的慧根是分不開的。毫無疑問,華佗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專家。

華佗在給病人進行外科手術的實踐過程中,親眼目睹病人在接受治療時所承受的巨大痛苦。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他苦心鑽研,希望可以解決手術過程中的麻醉問題,他開始認真總結和探究古人的經驗。《神農本草經》中有記載說:“莨蒼子……多食可以使人神誌不清,甚至發狂。”華佗反複研究相關的醫書,慢慢地發現原來中藥也可以起到麻醉的作用。經過反複的臨床實踐,華佗發明了一種麻醉劑,這種麻醉劑主要以曼陀羅為原料,叫“麻沸散”。

後來,華佗仔細觀察了人在喝醉酒以後慢慢進入沉睡時的狀態,逐漸了解到酒具有活血舒筋的療效,所以采用了用酒泡“麻沸散”的服藥法,從而達到使全身麻醉的目的。華佗運用全身麻醉法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方法,不僅是中國醫學史上的首創,而且在世界的外科手術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華佗提倡“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他反對單純的醫藥治療,而是提倡多鍛煉,強身健體,增加免疫力,以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華佗總結“熊經”、“鳥伸”等具體的操練姿態,精心研究前人的體育保健療法,並創造了“五禽戲”體操。

“五禽戲”主要以肢體各關節的運動,再結合呼吸運動和推拿的健身法,這是一種將運動與醫學療法相結合的保健運動。

經過六年的堅持和精心研究,華佗已將“五禽戲”療法的精髓吸收,自己受益匪淺。醫者自醫的道理大家都懂,華佗雖然年過半百卻依舊容光紅潤,步伐矯健,精力充沛,體質優良。

華佗的弟子們也遵從他的囑咐,學習“五禽戲”,且堅持每天做練習,個個身體強壯。

不僅如此,華佗還對發疳、虛脫、呼吸困難、神誌不清等病症,曾有過記述。這些重要記述作為診病預防的重要依據,直到今天,它的價值仍非常重要。

此外,華佗還開創了望、聞、問、切的確診方法,這種療法它要求對症下藥,因病而異,療效顯著。直至今日,望、聞、問、切的療法依然被人們所推崇。

華佗治病手段千奇百怪,他最擅長的是用湯藥、針灸、水療、放血、刮痧等方法,這些技術也被世人繼承下來。華佗的針法高明,技藝也相當純熟,而且善於創新,經過反複臨床實踐,反複斟酌挑選最有效的穴位針刺,最後將其用到病患的身上,雖然紮針不多,卻可以讓病人收到良好的效果。

華佗除了經常拜師學醫外,為了掌握藥的性能和藥力,還經常獨自一人上山采藥,冒險試藥。然後確定方劑、定藥量。經過長時間的醫療實踐,華佗細心觀察和搜集在民間流傳的許多寶貴的醫學方麵的經驗和方劑,他的許多妙方良藥都是從民間獲取的。比如說華佗在治療寄生蟲病時所用的蒜汁調醋療法,就來自於民間。長期和藥材打交道,華佗的抓藥技巧也堪稱一絕,可以做到“心識分銖,不假稱量”。

華佗一生行醫問藥,愛惜百姓,關心百姓疾苦,出診前從來都不講條件,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不論是酷暑還是嚴寒,從來都是隨請隨到。一生中曾經有很多發大財的機會,都被他拒絕了。在他看來,解救百姓才是他最大的樂趣,他不貪求榮華富貴,也不圖功名利祿,寧願一輩子清苦平淡。公元196年,曹操統一了中國北部,勢力越來越強大,成為北方的最高統治者。就是這樣一方霸主,長時間的操勞,再加上沒有時間調理,患上了頭風,每次發作的時候都會頭昏眼花,痛苦難耐,多年尋醫問藥,都不見療效。曹操聽聞華佗的醫術很高,就派人不遠千裏來請華佗為他看病,令曹操驚訝的是,這頑疾竟然被華佗幾根針就輕鬆搞定了,曹操很是高興。心想:“如果再發作,我該怎麼辦?不如把他留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萬事大吉了。”於是他自私地將華佗留在了身邊,隻為他一個人看病。華佗長期在民間行醫問藥,突然隻為一個人看病,還被困在這深牆大院中,華佗心中苦悶極了。於是華佗打著“求藥取方”的幌子,請求曹操可以讓他回一次家,曹操答應了。

回到家中,華佗百感交集,他再也不想回到那個牢籠了。一個月很快就過去了,華佗便假借妻子患病,寫了一封信請求曹操可以準予續假。此後他又寫了好多次請求續假的信,曹操見事情不妙,命令他立刻回許城,並威脅華佗如果再不回來,就會下令將他入獄。

華佗生性剛烈,稟性倔強,不向權勢低頭,不為威武所屈。遇到曹操這樣蠻橫自私的人,更是不聽從曹操的勸告,不遵從曹操的意願。這一點讓曹操大怒,想要殺死華佗,雖有人極力勸諫,但曹操根本就不聽別人的一再勸諫,在公元208年,下令處死了華佗,一代名醫就此隕落了。華佗沒有留下任何巨著,他的許多偉大的發現也從此失傳,這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大損失。

華佗作為一代名醫,人們在心裏懷念和稱頌他。現今的安徽亳縣也就是華佗生前住的地方修建了華莊和華祖廟,在江蘇省徐州市建有華祖廟和華佗墓,還有墓碑,石供桌和石獸等,直到現在華佗墓和華祖廟等建築都完好無損,足見華佗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