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四章 關於文學翻譯的批評(1 / 2)

正如1988年全國文學翻譯研討會上大家所公認的,目前我國文學翻譯的現狀用兩句最概括的話來說是:高水平代表質量,低水平代表發展。這說明文學翻譯事業在提高,在發展,還將迎來更大的提高和更大的發展。

273.文學翻譯批評工作的現狀如何?

關於文學翻譯的批評也正在形成一支力量。不斷有好的翻譯作品出版,也不斷有好的書評發表。多少年來翻譯作品隻作為出版的書刊的一個品種參與一般圖書評獎的現象也開始進入翻譯作品單獨評獎的新的階段。各級翻譯家協會都成立了或正在成立專門的外國文學翻譯工作委員會。翻譯文學作品的質量、選題、出版情況,已引起更多的讀者、譯者關心。

但是,正如1988年會議上一位副教授發言所說:我們的評論似乎無形中有一種傾向,比較局限於語際轉換的技巧問題,往往隻限於拿譯文與原文對照,找出一些岔子,在岔子的多少上分出強弱、優劣,使文學翻譯的批評轉化成了單純的語言批評,或者單純的技巧批評,而缺乏從整體效果來衡量我們的文學翻譯工作。對這一活動的組織工作評論得太少,對文學翻譯的選題也關心得不多,對於這支隊伍的情況更是鮮有人議論。應當說,這又是我們在前進中忽略了的幾個方麵。

從某些翻譯批評的共體作法上,還不免帶上某些被文革濁流汙染而不自覺其存在的弊端,批評——批判——批倒的公式還有某些餘波,商榷不足,武斷有餘,這也是美中不足的。如有些批評傾向於挑字眼,過多地注重一字一詞之訛錯,而較少地從譯作的整體來評價。批評一旦陷於屑小,譯者便惶惶不可終日。1988年會議上有一個與會代表反映了一個真實故事:某知名的教授發表了譯作,有人看出其中冇誤譯的地方,給教授寫信指出,教授十分感謝這位指出錯誤的人,同時誠惶誠恐地向他提出要求千萬不要在報上公開發表批評文章。為什麼呢?因為他一直對文化大革命的那種大批判心有餘悸,怕報上一批評,他就一切都完了。

這種餘悸是教授的不正常心態嗎?也不盡然。我們整個的民主空氣、學術自由的空氣還不夠濃厚,什麼事一上報,意味著什麼,許多人心裏都視如大禍臨頭的這種心態,不隻是這位教授的過敏或一孔之見哩!職稱的提升可以因而受阻擱淺;在學生中的威信也可能因而江河日下;留下一個話柄,連日後為人都有幾分為難了。這是不正常的。

274.批評與披批評的關係怎樣才是正常的呢?

本來在翻譯一部文學作品時,什麼差錯都不出的事是少有的,或者是沒有的。評論一部譯作時提到這些訛錯自然是可以的。能與人為善,用商榷的語氣提出,不會使人緊張到惶惶不安的程度的。善意的批評逐漸成為風氣,批評就更受到歡迎也更起到促進作用了。英國的語言學泰鬥撒繆爾?約翰遜說:

“一部繁複巨著有幾處荒唐的錯誤和可笑的謬論,在所難免。這些錯誤和謬論也許哲時會給愚人提供談笑的資料,並叫無知之徒大肆輕蔑。”約翰遜指出“任何一部著作都不是無懈可擊的”,“有些批評者原本是惡意的批評者”。

有些批評本身是對的,但別的一些人對待這種批評的態度卻不一定對,總是抓住這種譯者非接受不可的白紙黑字的批評來評論這位譯者的整個學識、功力,攻其一點,不計其餘,使得某些權威刊物也不敢輕易發表批評文章了。批評不得,便出現另一傾向,妄加好評,一頓恭維吹捧,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事。這也是不對的。

當然,某些譯者根底較淺,又不願辛苦勞動以彌補自己之不足,從事翻譯有些輕率,譯作的差錯太多,質量上不去,出版部門又沒把好關,不夠出版水平的書稿也出籠了,受到讀者嚴厲批評則是正常的。沒有這一社會監督,豈不是中國一句俗話:會駕船的不會駕船的都會拿起竹篙來了。那又該是哪一類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