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變記》reference_book_ids\":[717201360378292122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58,\"start_container_index\":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52},\"quote_content\":\"《趙氏孤兒》reference_book_ids\":[723478353761691551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孤孽苦: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譚繼洵素寵妾,嗣同以嫡出,因不得父歡。”[2]“操心危”三句:見《孟子盡心》:“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3]弱冠:男子二十歲。劉錦棠:晚清有名將領。[4]巡撫君:尊稱譚嗣同的父親。[5]甲午戰事:1894年(清光緒二十一年)發生的中日戰爭。[6]南海先生:康有為。[7]記纂之役:編輯工作。[8]私淑弟子:指未能直接受教,因仰慕其人而尊奉其為師的學生。[9]和議初定:指1895年清廷派李鴻章到日本馬關議和,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長約》。[10]需次:按先後班次等待替補。[11]丁酉:指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12]桑梓:家鄉的代稱。語見《詩經小雅》。[13]擘(bó)畫:籌劃、安排。[14]國是:即國事。定國是之詔:即決定國家大計的詔書。指1898年6月11日(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頒發明定國是上諭,表示變法決心。[5]覲:見皇帝。奏對稱旨:奏章、答話合乎皇帝的心願。[16]超擢:超級提拔。軍機:軍機處,清代總管軍政大事的最高官署。章京:清代軍職多稱章京,是滿語的譯音。[17]西後:慈禧太後(1835—1908)。[18]懋(mào)勤殿:清代皇帝讀書的地方。內侍:太監。曆朝聖訓:以往幾代皇帝的遺訓。[19]衣帶詔:密詔。[20]天津閱兵之陰謀:慈禧和她的親信。直隸總督榮祿密謀,定於十月底(農曆九月初),在她與光緒帝同往天津閱兵時,乘機以武力脅迫光緒退位。[21]首仆:告發我。[22]董、聶:董福祥與聶士成的軍隊。[23]清君側:肅清君主身邊的壞人。[24]尉帥:袁世凱,字尉亭,又統帥軍隊,故稱。[25]“胡景桂”句:光緒二十二年(1896)禦使胡景桂上奏章彈劾袁世凱克扣軍餉。[26]操、莽:曹操、王莽。不易易:不容易。[27]漏三下:打三更。[28]垂簾之諭:慈禧太後宣布重新執政的旨諭。[29]伊藤氏: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30]程嬰、杵臼:春秋時晉國大夫趙朔的門客。事見元雜劇《趙氏孤兒》。月照: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的一個和尚,與西鄉隆盛是好友。他們為推翻幕府,到處宣傳,後被迫自殺。西鄉遇救,終於實現了誌願。[31]張儉:東漢張儉因彈劾權貴侯覽,被侯下令追捕。張儉在逃亡途中望門投宿,為人們所國情接納。這裏以比康有為等出亡的人。[32]杜根:東漢杜根曾上書鄧太後,要求將政權交給已經長大的皇帝。鄧太後令人逮捕、處死他。他詐死三日,逃入山中,鄧太後被誅後才回到家鄉。[33]兩昆侖:指康有為和俠客王五。比喻兩人形象高大如昆侖山。一說指康有為和譚嗣同。去者指康有為,留者指譚嗣同自己。

本文選自《戊戌政變記》,是作者為戊戌六君子所寫的《殉難六烈士傳》之一,作於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即戊戌政變發生的當年。

這篇傳記詳細記敘了譚嗣同的生平事跡,特別是他提倡新學。參預變法以至戊戌政變後以身殉誌、從容就義的經過,歌頌了譚嗣同一心變法救國、不惜流血犧牲的精神。全文選材略得當,描寫人物語言生動傳神,恰能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寫譚嗣同與袁世凱對話的場麵,形象地表現了譚嗣同的直率坦誠和袁世凱的奸詐狡猾;寫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甘願為變法流血的豪言壯語,落地的聲,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