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普通內科(五)(1 / 3)

療法及療效的分析

17例的治療方法,分為三組:第一組為單獨X線

第一組單獨取射治療者計8例,各接受了1——2個療程,抬療前先在透視下定位,前後共.兩個放射野.治療條件:電壓為200千伏特,電流為15安培,皮膚焦點距離為50厘米,每日治療一次。在阻塞症狀嚴重的患者,開始時僅治療空氣量。待症狀好轉則逐漸增加到200。兩例因為不能平臥而取半坐位,每例接受放射總量約為3000(組織量),治療期間患者僅有輕度惡心,食欲不振等沒有更產重的反應,放射野部的皮亦無反應。5例獲得優良的效果,於開始治療後8—10天內症狀迅速消失,治療後X線複查,發現腫塊陰影清失。3例替在放射後重複測定靜脈壓均有降低。2例生存一年以上,另有一例患者自覺症狀好轉,但X線檢查顯示進步根少餘兩例因有廣泛性胸水,治療無效,以下為單獨使用放射治療獲得優良效果的1例。

第二組單獨使用氯芥治療者僅1例(例9)患者,共接受了兩個療程,氣芥注射總量為28毫克,每隔日靜脈內注射4毫克(按體重每千克0.1毫克計算)。治療後症狀消失,肺內腫塊陰影消失,肺不張恢複迄今2年病人仍健在,治療期間反應較小,隻有輕度惡心,食欲不振,白血球數降低。以下為其簡4病曆。

住除號41530,女性,家庭婦女。1954年7月24日因咳嗽3月,頭頸及上胸發脹,聲音嘶啞2月,痰中帶血半月而入院患者於3月前開始發熱、出汗、咳嗽、吐痰,曾在他院診為肺結核,並行鏈黴素及異煙肼治療無效2月前患者自覺頭、頸、上胸及手臂有輕度發脹,聲音逐漸變啞,最近半月來症狀加劇,不能平臥,氣短。

體檢神誌清楚,發育正常,營養較差。端坐不能平臥。皮膚色深。麵部浮腫,頸、上胸及二臂靜脈怒張。胸廓對稱。心不大、律整,肺呼吸音右前下及肺底較左側低,無羅音。腹部柔軟。下肢無浮腫。

X線照片示右肺門腫塊,右下肺不張及縱隔陰影增寬,所見符合肺癌。

入院後於7月28日開始行氮芥注射治療,到16毫克停止麵部浮腫及上臂靜脈怒張均顯著減輕,聲啞亦有進步,睜脈壓複查,右側11厘米、左側8厘米。X線照片示肺門陰影顯著縮小,右下肺不張部分恢複。病人出院休養,情況一直良好。直到1955年4月16日患者因自覺臉部伴腫及陣發性氣喘而再次入院。。此時體檢無異常可見。頭及上胸部均未見浮腫或靜脈曲張。血液像正常。靜脈壓左側8厘米,右側6厘米。X線照片亦未見腫瘤複發。雖然檢查陰性,因患者自覺有症狀,故再行氮芥治療,注射12毫克後,患者痛苦消失,乃回家休養,繼續在門診追隨檢查。直到現在患者一般情況良好,從未見症狀複發,X線照片上除兩肺下方有肋膜肥厚及粘連外,已無異常所見,肺不張亦已恢複,

第三組,X線放射及化學治療合並治療組共有患者8例。治療方法先行氮芥靜脈注射治療,而後輔以放射治療.其中一例接受了2個療程(例1)(包括X線治療及化學治療),一例接受了3個療程(例3)。8例患者中除2例因係廣泛的惡性淋巴瘤療效不滿意外,其餘6例肺癌患者均在氮芥治療後,症狀即有進步,4例合並胸水者,胸水亦減少,再經X線治療後症狀完全消失,胸水亦消失。X線照片顯示肺內腫塊陰影減少或消失.靜脈壓均恢複到正常範圍之內。上述的療效持續時間為2—7月不等。

以下為一具有胸水及廣泛轉移的肺癌患者,經放射及化學綜合治療後,收到顯著療效的簡單病曆。

住院號41573,女性,54歲,家庭婦女,1954年7月29日自某醫院轉來住院。患者來院時已奄奄一息。據其子麵稱,患者3個月以來有陣發性咳嗽,吐血痰,並伴有右側胸疼,一個半月來有時呼吸困難和麵部浮腫,3周來有低熱,曾在某醫院住院,胸部X線檢查發現右肺有癌瘤,因情危篤,該院無法治療,乃轉我院。

屍體解剖證明為右肺上葉原發性支氣管癌不分化型)伴有局部粘膜破潰及腫瘤團塊突出於支氣管腔內,形成局部管腔狹窄癌組織直接侵犯右肺上葉形戚

栗子大的團塊,肺門部、氣管周圍及主動脈周圍淋巴結轉移,局部形成約手拳大的痛團塊外,心包體壁層及髒器層的痛性浸潤,淋巴管及血管內的腫瘤栓子形成,兩側腎上臃質、右側卵巢、肝髒及胸骨的痛瘤轉移。

討論

上腔靜脈阻塞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疾病1757年首先發現,他所報告的第1個患者是在1752年由於主動脈瘤壓迫上腔靜脈引起阻塞症狀而死。1949年曾作了一個詳細的統計,到1946年文獻中有關這種病例的記載共有524例。此後文獻中關於這種病的討論仍然日漸增加,本文報告的17個病例是在1950—1955年底曾行放射治療及氮芥治療的病人,並未將北京人民運院全部具有上腔靜脈阻塞的病例加以統計。

生理解剖:上縱痛的空隙雖小,但其中都包含著許多重要的器官:食管、氣管、胸導管、主動脈及上腔靜等。前為胸骨,後為脊柱,乃胸壁最堅固的部分。兩旁則為富於彈性的肺,僅以很柔軟的胸膜分隔。因此上縱隔的腫瘤皆向兩側蔓延。

氣管為軟骨環所保護,雖有時可以移位,然受外力壓迫以致塌陷而引起阻塞症狀的情形尚厲罕見。食管為肌肉所構成,既有彈性,又有獨立的移動性,並因前有氣管,後有脊柱的保護,也不易因外界的壓迫而發生阻塞。至於大動脈,管壁堅韌,富於撣性,並且管內血壓高,能夠抵抗外來的壓力。隻有上腔靜脈由於其解剖位置及生理的構造,是最易受壓迫而引起阻塞症狀的組織。因此上縱隔的原發性或轉移性癌變,或是炎性的病變,都可引起完全或不完全的上腔靜脈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