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亂過後,滿目蕭然,墨亦不存。
魏博田承嗣,簽治文案如流水。吏人私相謂曰:“世罕有此旋風筆。”(《方鎮編年》)
藩鎮之魁首田承嗣,竟也是一把好手筆。
開成中,物價至微。村落買魚肉者,俗人買以胡絹半尺;士大夫買,以樂天詩一首兼與之。(《豐年編》)
可見白居易在當時的大名。
敲兩耳,服桂心丸,念金輪咒,則所思之人不以存沒,是夜必夢見之。(《事略》)
不管思念的人在不在世間,隻要按這個辦法做,就能夢到對方。
李輔國葬父,碑石用豆屑一千團,磨瑩如紫玉。碑字四麵,鐫葵花三百朵。(《晉公遺語》)
可見輔國當時之權勢。
順宗時,劉禹錫幹預大權,門吏接書尺,日數千。禹錫一一報謝,綠珠盆中,日用麵一鬥為糊,以供緘封。(《宣武盛事》)
永貞革新,劉禹錫掌權之時,也是門庭若市的。
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白少傅詩名動於閭閻,每需冰雪,論筐取之,不複償價,日日如是。(《止戈集》)
白居易之詩名如此!作品即金銀。這是一個人真正成名後的所得。
徐峰善棋,段成式欲盡窮其術。峰曰:“子若以墨狻猊與我,當使子過我十倍。”(《大唐龍髓記》)
名貴朱砂墨,飾狻猊圖,為墨狻猊。
柳宗元得韓愈所寄詩,先以薔薇露盥手,薰玉蕤香,後發讀。曰:“大雅之文,正當如是。”(《好事集》)
側麵反映了熏香在士大夫中間的流行。
徐鳳儀有一杖,直如筆管。其後每年生一節,二十年每年縮一節,三月,則杖之四麵青、赤、白、黑,各開一花。不知何木也。(《陶家瓶餘事》)
不停地生長而又縮掉並且兀自開花的木杖,到底是什麼木材?
宗測春遊山穀,見奇花異草,則係於帶上,歸而圖其形狀,名聚芳圖百花帶。人多效之。(《高士春秋》)
幽穀中的高士,徜徉在花樹中。古人的生活,總是閑暇得令人羨慕。
伍貫卿居沅陵,家有李花一株。月夜,奴婢遙見花作數團,如飛仙狀上天去。花上露水倏然作雨數千點,花則亡矣。(《樞要錄》)
在唐朝的天空中,花如仙,飛升而去。
吐突承璀嗜蛤蜊,炙以鐵絲床,數澆鹿角漿,然後食。(《傳芳略記》)
憲宗時顯赫的吐突宦官,有著奇特的美食愛好。
穆宗以玄綃、白書、素紗、墨書為衣服,賜承幸宮人,皆淫鄙之詞,時號諢衣。至廣明中,猶有存者。(《史諱錄》)
穆宗賜給寵幸過的妃子衣服,上麵寫滿淫語。一個人如果無聊了,會想出更無聊的事,此之謂也。
白氏履道裏宅有池水,可泛舟。樂天每命賓客,繞船以百十油囊,懸酒炙沉水中,隨船而行。一物盡,則左右又進之。藏盤筵於水底也。(《窮幽記》)
這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後的閑暇生活,愜意如此。
霍仙鳴別墅在龍門,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雕鏤木盤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雲林異景誌》)
霍仙鳴,唐德宗時代的神策軍護軍中尉,極受恩寵。
蕭餘上元夜於宣陽裏酒盤下得一物,如人眼睛,其體類美石,光彩射人。餘夜遊市肆,閑置掌中,每行黑暗衢巷,隨身光明,三尺毫末可鑒。後因而飛出。(《影燈記》)
一塊明亮如燈的寶石。
長安孫逢年,日一醉,無虛席。妓妾曳綺羅者,二百餘人。晚年衰憊,齒皆中齲,空虛如樓閣,而舊好不衰。(《長安後記》)
一個好酒又好色的人,真是可以。
胡陽白壇寺,幡刹日中有影,月中無影,不知何故。因號怯夜幡。(《金台記》)
細想之下,有點恐怖。
翰林有龍口渠通內苑。大雨之後,必飄諸花蕊,經由而出,有百種香色,名不可盡,春月尤妙。(《金鑾密記》)
翰林院通著大明宮。雨天後,總有百花之蕊漂出,載著深宮的故事。
元公輔不飲,群僚百種強之,辭以鼻間酒氣己醉。其中一人謂:“可用術治之。”即取針挑元載鼻尖,出一青蟲如小蛇,曰:“此酒魔也。聞酒即畏之,去此何患?”元載是日,己飲一鬥,五日倍是。(《玄山記》)
酒魔,卻怕酒?
謝靈運美須,臨刑施南海祗洹寺,為維摩詰須,寺中寶惜。中宗時,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遣人取之,仍剪棄其餘。(《國史纂異》)
南北朝詩人謝靈運的胡須很好看,死後被人剪下,用在了維摩詰佛像上。到唐朝,安樂公主與人“鬥草”,竟將之剪了下來。
貞觀中,太宗詔用麻紙寫敕詔。高宗以白紙多蟲蛀,尚書省頒下州縣,並用黃紙。(《史補》)
關於唐代朝廷詔書用紙的掌故。
龜茲國進一枕,色如瑪瑙。枕之,則十洲、三島、四海、五湖,盡入夢中。帝名為遊仙枕。(《開元天寶遺事》)
確實是個不錯的枕頭。
貴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熟。淩晨傍花枝,口吸花露潤肺。(《開元天寶遺事》)
貴妃比較胖。
貴妃素有肉體,苦熱肺渴。每日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開元天寶遺事》)
貴妃確實比較胖。
李輔國大畏薯藥,或人因以示之,必眼中火出,毛發皆瀝血,因致大病。(《叩頭錄》)
通天權宦李輔國,皇帝都不怕,卻怕薯藥。薯藥,即山藥。
開元中,張說為宰相,有人惠說一珠,紺色有光,名曰記事珠,或有闕忘之事,則以手持弄此珠,便覺心神開悟,事無巨細,渙然明曉,一無所忘。(《開元天寶遺事》)
這寶珠,適合健忘的人帶著。
楊恂遇花時,就花下取蕊,粘綴於婦人衣上,微用蜜蠟兼挼花浸酒,以快一時之意。(《三堂往事》)
其情如此。
午橋莊小兒坡,茂草盈裏,晉公每使數群羊散於坡上,曰:“芳草多情,賴此裝點也。”(《記事珠》)
宰相裴度的優雅情趣。
剡人賈傅於鏡湖泊舟,夜月,縱步於清水芳荷中,見二叟立語,一呼碧繼翁,一呼篁棲叟,相與吟詩。賈叱之,化為白鶴飛去。(《樹萱錄》)
世界盡頭的清幽仙境。
韋善俊者,京兆杜陵人也,或靜棲林野,或醉臥道途,常攜一犬,號之曰“烏龍”,所至之處,必分己食以飼之。犬複病疥,毛盡禿落,無不嫌惡之。一日牽犬而去,犬已長六七尺,化為龍,長數十丈,善俊乘龍升天,拏其殿角,縱跡猶在。(《仙傳拾遺》)
那隻掉毛的老狗,真的就變成蒼龍了。
夏侯隱者,不知何許人也。大中末,遊茅山天台間,常攜布囊竹杖而已。飲食同常人,而獨居一室,不雜於眾。或露宿壇中,草間樹下,人窺覘之,但見雲氣蓊欝,不見其身。每遊三十五十裏,登山渡水,而閉目善睡,同行者聞其鼻鼾之聲,而步不差跌,足無蹶礙,至所止即覺,時號作睡仙。後不知所終。(《仙傳拾遺》)
一個連走路都在睡覺的唐朝睡神。
段仙姑,江州人,居廬山修煉,虎豹隨身。仙姑喜雨,有大雨,必登廬山之巔,兩虎為伴,裸身受雨,山民謂之雨仙。(《墉城集仙錄》)
奇美之景,自可想象。
許宣平,睿宗景雲中,隱於城陽山,三十餘年,訪之不見,但覽庵壁題詩雲:“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樵人歌壟上,穀鳥戲岩前。”後百餘載,至鹹通十二年,其後人許明恕家婢,於南山中見宣平食桃,自稱許家祖上,遺桃於婢。歸家言之,明恕嗔婢將上祖之名牽呼,取杖打之。婢隨杖身起,不知所之。後有人入山內,逢見婢,身衣樹皮,行疾如風,遂入升林木而去。(《續仙傳》)
一個婢女意外成仙的故事。
前涇陽令伊璠,為戎所得,屢脫命於刀下,其後血屬相失,村服暗行,及籃關,為猛獸搏而食之。(《闕史》)
黃巢亂起,長安附近的涇陽縣令,孤身逃跑。看上去命還不錯,屢次從兵鋒中逃脫。終於到了籃關,他覺得能喘口氣了,沒想到旁邊跳出一頭餓了多天的老虎——這就是殘唐時代一個官員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