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怎麼吃肉最滋補?(2 / 3)

每天75克肉,一副牌大小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於康和北京朝陽醫院營養科副主任宋新均表示,肉中的蛋白質我們還可以用牛奶、豆類來替代獲得,但是B族維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鋅、鐵等礦物質,是無法用蔬菜水果來替代的。“因此,我們不是不需要肉,而是不需要過多的肉。”於康說。

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翟鳳英表示,“膳食平衡寶塔”中明確指出,一個人每天攝入瘦肉75克,即一副撲克牌大小的一塊。而蔬菜,每天最好攝入500克左右。“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將這兩樣吃反了。”

楊力表示,肉類有紅肉、白肉之分。紅肉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岀紅色的肉,豬肉、牛肉、羊肉、兔肉等所有哺乳動物的肉都屬於此類。白肉則是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肉類,包括鳥類(雞、鴨、鵝、火雞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蟹等)或雙殼類動物(牡蠣、蛤蜊等)。

體力勞動者適合吃紅肉,腦力勞動者則多吃些白肉;男性對紅肉需求大,女性對紅肉需求小,可多吃些白肉;老人身體機能退化,多吃紅肉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癡呆,還是吃白肉的好;小孩子為了滿足身體發育的需要,兩種肉都要吃。於康提醒,如果患有肥胖、心髒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最好少吃肉,多吃豆類食品,比如豆漿、豆腐等,若特別想吃一定要隻吃瘦肉,以保證營養供給,還不會加重慢性病。肉類的烹調方法,應該統一遵循“低脂”的原則,涮肉、蒸肉、烤肉(溫度不過高)三種吃法,不會增加額外的脂肪,還能去除部分肉類中本身含有的脂肪,最為健康。

保護環境,每周一天吃素

少吃肉不光為了自身健康,如今,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吃肉過多就是不環保的表現。

大量研究告訴我們這樣“殘酷”的事實:生產一公斤牛肉,相當於一輛汽車行駛250公裏的碳排量;每吃掉一個漢堡,也就等於吃掉了一個廚房大小的熱帶雨林;全球74%的大豆和33%穀物,用來喂養動物而不是給人吃,目前全球還有10億人處在饑餓之中,拿喂養牲畜的糧食,可以喂飽20億人;一個開吉普的素食者,比一個騎自行車的肉食者更加環保。

世界觀察研究所曾指出,牲畜及其副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至少占全球總排放的51%。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主演的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中曾披露,如果所有的美國人每周有1天不吃肉,相當於每年省9000萬張紐約到洛杉磯的飛機票。今年年初,網絡上曾有一個名為《周一請吃素》的視頻迅速流傳,得到許多網友的支持。短片中,林誌炫、高圓圓、鄭鈞等演藝明星,以及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主席帕喬裏呼籲大家,每周吃素食一天。

肉類不能吃的八個部位

肉類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而動物身上大部分的部位都能夠用於食用,不過有些部位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吃的,否則容易生出健康問題。

1、魚“黑衣”不能吃

魚體腹腔兩側有一層黑色膜衣,是最腥臭、泥土味最濃的部位,含有大量的類脂質、溶菌酶等物質。

2、禽“尖翅”不能吃

雞、鴨、鵝等禽類屁股上端長尾羽的部位,學名“腔上囊”,是淋巴腺體集中的地方,因淋巴腺中的巨噬細胞可吞食病菌和病毒,即使是致癌物質也能吞食,但不能分解,故禽“尖翅”是個藏汙納垢的“倉庫”。

3、豬脖子的肉疙瘩不能吃

食用時應易除豬脖子等處灰色、黃色或暗紅色的肉疙瘩,即稱為肉棗的東西,因為這些地方含有很多病菌和病毒,若食用則易感染疾病。

4、雞頭不能吃

我國有句民諺:十年雞頭勝砒霜。為何雞越老,雞頭毒性就越大呢?醫學專家分析,其原因是雞在啄食中會吃進有害的重金屬物。

5、雞脖不能吃

雞脖鴨脖不要吃皮,也不要吃到氣管。這裏麵都含有大量的高膽固醇,所以最好不要吃這些部位。

6、畜“三腺”不能吃

豬、牛、羊等動物體上的甲狀腺、腎上腺、病變淋巴腺是三種“生理性有害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