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唐西域記.上》(2)(1 / 3)

卷一(三十四國)

阿耆尼國屈支國

跋祿迦國笯(奴故反)赤建國

赭時國怖(敷發反)捍國

窣(蘇沒反)堵利瑟那國颯秣建國弭秣賀國劫布呾那國

屈霜(去聲)爾伽國喝捍國

捕喝國伐地國

貨利習彌伽國羯霜(去聲)那國

呾蜜國赤鄂衍那國

忽露摩國愉(色俱反)漫國

鞠和衍那國鑊沙國

珂咄羅國拘謎(莫閉反)陀國

縛伽浪國紇露悉泯健國

忽懍國縛喝國

銳秣陀國胡寔健國

呾刺健國揭職國

梵衍那國迦畢試國

曆選皇猷遐觀帝錄。庖犧出震之初。軒轅垂衣之始。所以司牧黎元。所以疆畫分野。暨乎唐堯之受天運。光格四表。虞舜之納地圖。德流九土。自茲已降。空傳書事之冊。

逖聽前修。徒聞記言之史。豈若時逢有道運屬無為者歟。

大唐禦極則天。乘時握紀。一六合而光宅。四三皇而照臨。玄化滂流。祥風遐扇。同乾坤之覆載。齊風雨之鼓潤。

與夫東夷入貢西戎即敘。創業垂統。撥亂反正。固以跨越前王。囊括先代。同文共軌至治神功。非載記無以讚大猷。非昭宣何以光盛業。玄奘輒隨遊至。舉其風土。雖未考方辯俗。信已越五踰三。含生之疇鹹被凱澤。能言之類莫不稱功。越自天府。暨諸天竺。幽荒異俗。絕域殊邦。鹹承正朔俱沾聲教。讚武功之績。諷成口實。美文德之盛。鬱為稱首。詳觀載籍。所未嚐聞。緬惟圖牒。誠無與二。不有所敘何記化洽。今據聞見於是載述。

然則索訶世界(舊曰:裟婆世界。又曰:裟訶世界。皆訛也)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之化攝也。今一日月所照臨。四天下者。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諸佛世尊皆此垂化。現生現滅導聖導凡。蘇迷盧山(唐言妙高山。舊曰:須彌。又曰:須彌婁皆訛略也)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照回。諸天之所遊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山間海水。具八功德。七金山外乃鹹海也。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洲焉。

東毘提訶洲(舊曰:弗婆提。又曰:弗於逮訛也)南贍部洲(舊曰:閻浮提洲。又曰:剡浮洲訛也)西瞿陀尼洲(舊曰:瞿耶尼。

又曰:的伽尼訛也)北拘盧洲(舊曰:鬱單越。又曰:鳩樓。訛也)金輪王乃化被四天下。銀輪王則政隔北拘盧。銅輪王。

除北拘盧及西瞿陀尼。鐵輪王則唯贍部洲。夫輪王者。將即大位。隨福所感。有大輪寶。浮空來應。感有金銀銅鐵之異。境乃四三二一之差。因其先瑞即以為號。則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達池訛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裏矣。金銀琉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八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給贍部洲。是以池東麵銀牛口流出殑(巨勝反)伽河(舊曰:恒河又曰:恒伽訛也)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麵金象口流出信度河(舊曰:辛頭河訛也)繞池一匝。

入西南海。池西麵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舊曰:博叉河訛也)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麵。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舊曰:私陀河訛也)繞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雲。

時無輪王應運。贍部洲地有四主焉。南象主。則暑濕宜象。西寶主。乃臨海盈寶。北馬主。寒勁宜馬。東人主。和暢多人。故象主之國。躁烈篤學特閑異術。服則橫巾右袒。

首則中髻四垂。族類邑居室宇重閣。寶主之鄉。無禮義重財賄。短製左衽斷發長髭。有城郭之居。務殖貨之利。馬主之俗。天資獷暴情忍殺戮。毳帳穹廬鳥居逐牧。人主之地。風俗機惠仁義照明。冠帶右衽車服有序。安土重遷務資有類。

三主之俗東方為上。其居室則東辟其戶。旦日則東向以拜。

人主之地南麵為尊。方俗殊風。斯其大概。至於君臣上下之禮。憲章文軌之儀。人主之地無以加也。清心釋累之訓。出離生死之教。象主之國其理優矣。斯皆著之經誥問諸土俗。

博關今古詳考見聞。然則佛興西方法流東國。通譯音訛方言語謬。音訛則義失。語謬則理乖。故曰:必也正名乎。貴無乖謬矣。夫人有剛柔異性。言音不同。斯則係風土之氣。亦習俗之致也。若其山川物產之異。風俗性類之差。則人主之地。國史詳焉。馬主之俗。寶主之鄉史誥備載。可略言矣。

至於象主之國。前古未詳。或書地多暑濕。或載俗好仁慈。

頗存方誌莫能詳舉。豈道有行藏之致。固世有推移之運矣。

是知候律以歸化。飲澤而來賓。越重險而款玉門。貢方奇而拜絳闕者。蓋難得而言焉。由是之故訪道遠遊。請益之隙存記風土。黑嶺已來莫非胡俗。雖戎人同貫。而族類群分。畫界封疆。大率土著。建城廓務殖田畜。性重財賄。俗輕仁義。嫁娶無禮尊卑無次。婦言是用男位居下。死則焚骸喪期無數。厘麵截耳斷發裂裳。屠殺群畜祀祭幽魂。吉乃素服凶則皂衣。同風類俗略舉條貫。異政殊製隨地別敘。印度風俗語在後記。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國(舊曰:烏耆)。

阿耆尼國

東西六百餘裏。南北四百餘裏。國大都城周六七裏。四麵據山道險易守。泉流交帶引水為田。土宜穈黍宿麥香棗蒲萄梨柰諸果。氣序和暢風俗質直。文字取則印度。微有繒絹服飾氈褐。斷發無巾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王其國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稱伐。國無綱紀法不整肅。伽藍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既遵印度。諸習學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儀潔清勤勵。然食雜三淨。滯於漸教矣。從此西南行二百餘裏。踰一小山越二大河。西行平川。行七百餘裏至屈(居勿反)支國(舊曰:龜茲)。

屈支國

東西千餘裏。南北六百餘裏。國大都城周十七八裏。宜穈麥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產黃金銅鐵鉛錫。

氣序和風俗質。文字取則印度。粗有改變。管弦伎樂特善諸國。服飾錦褐斷發巾帽。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王屈支種也。智謀寡昧迫於強臣。其俗生子以木押頭。欲其遍遞也。

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取則印度。其習讀者。即本文矣。尚拘漸教食雜三淨。潔清耽翫人以功競。國東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龍池。諸龍易形交合牝馬。遂生龍駒□戾難馭。龍駒之子方乃馴駕。所以此國多出善馬。聞諸先誌曰:近代有王。號曰:金花。政教明察感龍馭乘。王欲終沒鞭觸其耳。因即潛隱以至於今。城中無井取彼池水。龍變為人與諸婦會。生子驍勇走及奔馬。如是漸染人皆龍種。恃力作威不恭王命。王乃引構突厥殺此城人。

少長俱戮略無□類。城今荒蕪人煙斷絕。

荒城北四十餘裏。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藍。同名照怙厘。而東西隨稱。佛像莊飾殆越人工。僧徒清齋誠為勤勵東。照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麵廣二尺餘。色帶黃白狀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跡。長尺有八寸。廣餘六寸矣。或有齋日照燭光明。大城西門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餘尺。

於此像前建五年一大會處。每歲秋分數十日間。舉國僧徒皆來會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廢俗務奉持齋戒。受經聽法渴日忘疲。諸僧伽藍莊嚴佛像。瑩以珍寶飾之錦綺。載諸讚輿謂之行像。動以千數雲集會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國王大臣謀議國事。訪及高僧然後宣布。

會場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貳伽藍(唐言奇特)庭宇顯敝佛像工飾。僧徒肅穆精勤匪怠。並是耆艾宿德碩學高才。遠方俊彥慕義至止。國王大臣士庶豪右。四事供養久而彌敬。聞諸先誌曰:昔此國先王崇敬三寶。將欲遊方觀禮聖跡。乃命母弟攝知留事。其弟受命。竊自割勢防未萌也。封之金函持以上王。王曰:斯何謂也。對曰:回駕之日乃可開發。即付執事隨軍掌護。王之還也果有構禍者曰:王令監國淫亂中宮。王聞震怒欲置嚴刑。弟曰:不敢逃責願開金函。王遂發而視之。

乃斷勢也。曰:斯何異物欲何發明。對曰:王昔遊方命知留事。懼有讒禍割勢自明。今果有征願垂照覽。王深驚異情愛彌隆。出入後庭無所禁礙。王弟於後行遇一夫擁五百牛欲事形腐。見而惟念。引類增懷。我今形虧豈非宿業。即以財寶贖此群牛。以慈善力男形漸具。以形具故遂不入宮。王怪而問之。乃陳其始末。王以為奇特也。遂建伽藍。式旌美跡傳芳後葉。從此西行六百餘裏。經小沙磧至跋祿迦國(舊謂姑黑又曰:亟黑)。

跋祿迦國

東西六百餘裏。南北三百餘裏。國大都城周五六裏。土宜氣序人性風俗。文字法則同屈支國。語言少異。細氈細褐鄰國所重。伽藍數十所。僧徒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

國 西北行三百餘裏度石磧至淩山。此則蔥嶺北原。水多東流矣。山穀積雪春夏合凍。雖時消泮尋複結冰。經途險阻寒風慘烈。多暴龍難淩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聲叫喚。微有違犯災禍目睹。暴風奮發飛沙雨石。遇者喪沒難以全生。山行四百餘裏至大清池(或名熱海又謂鹹海)周千餘裏。東西長南北狹。四麵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鹹苦。洪濤浩汗驚波汨淴。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清池西北行五百餘裏至素葉水城。城周六七裏。諸國商胡雜居也。土宜糜麥蒲萄。林樹稀疏。氣序風寒人衣氈褐。素葉已西數十孤城。城皆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