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史,大有學問,如果沒有廣博的知識,很難揭開曆史的麵紗;如果沒有豐富的人生體驗,很難體會曆史的百般滋味。

讀史就是與古人交流,站在曆史的角度去體悟他們的是非功過,用現代的觀點來理解他們的悲喜人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讀史的時候,就要把自己置身於宏大的曆史洪流中,跟古人麵對麵地交流,如此,就能深入到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他們心靈的脈動,洞察久遠曆史的塵封畫卷。

曆史猶如滾滾東去的長江之水,洶湧而逝。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曆史是凝固、暫停的現實,在凝固的曆史畫麵上,笑談著有趣的曆史故事,也別有一番樂趣。

既然是讀史,就少不了說說那些皇帝們,這裏要說的不是那些英明君主、也不是昏聵之帝,而是較為特殊的一類帝王———藝術家帝王。這類帝王治國水平一般,搞藝術絕對水平一流。可是,如果用藝術家的水平去做政治家的事,豈能不出亂子?

俗話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說完皇帝,就該說說那些出名的皇後、妃子們,尤其是有幫夫相的後妃們。可以說這類女人是能造化男人的女人!她們有的幫助丈夫打天下,有的幫助丈夫治理天下,是名副其實的賢內助。

當然也有一些女人不甘於隻做配角,她們在某個時期會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角,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時代。要做到這些,垂簾聽政是必須的,當然也有更厲害的人自己直接做女皇。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妃子都對政治感興趣,不過她們無一例外地都會對皇帝的寵愛感興趣,彼此之間爭風吃醋、相互傾軋。為了能夠出人頭地,更是為了自保,這些嬪妃們會使出渾身解數爭取自己在後宮中的地位,並且想盡一切辦法獲得皇帝的好感。如此一來,皇帝的整個後宮倒像一個大舞台,生、旦、淨、末、醜紛紛登場亮相,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得勢的受寵至極,失勢的輕則孤影伴青燈,重則死無葬身之地。所以,皇帝的後宮又像角鬥場,上演著血淋淋的廝殺場麵。

此外,民間也有不少才女,她們雖然沒有對政治產生太大影響,卻因其美色和才氣在曆史上留下自己的蹤跡。

曆史上有清官也有奸臣,二者的結果是清官流芳千古,奸臣遺臭萬年。清官為民請命、舍身護法;奸臣禍國殃民,幹盡壞事。清官雖然隻是為了維護封建帝王的家業,卻也掩飾不住他們的光輝;奸臣就像鑽進大樹根部的蛀蟲,自內而外的腐蝕著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若是不將蛀蟲挖出,總有一天這株大樹會轟然倒塌。

還有一些有爭議的猛人,他們都在以各自卓絕的能力影響著一個時代,不過由於各自的道德問題導致後人對他們的評價很有爭議,到底是重視道德還是重視結果,這恐怕是永遠難以探討清楚的問題。

讀史的樂趣還在於,以特殊的視角挖掘曆史另一層麵的另一類人群:政治棄兒與文化巨人。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它們不僅是文化巨人,又是正直官吏,他們的文化貢獻與人格貢獻相映成輝。但是,他們的文人性格,卻在仕途上處處碰壁,以至於撞得頭破血流,自己還不明就裏。究其原因就是:文人的性格與政治家的性格不能重疊。

還有一些失敗的英雄,他們由於各自的性格缺陷導致在爭奪天下的時候失敗了,雖然他們終究逃不脫成王敗寇的宿命,然而,他們的英雄事跡將永被曆史銘記。

此外,太監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特有群體,他們雖然大部分時間隻是安心做一個奴才,不過時常也會出現若幹“極品”,一時把國家搞得天翻地覆。

雖然曆史是總有許多殘酷的殺戮,不過也有一些能人既擅長謀略也擅長交際,他們在複雜的官場中左右逢源,最終明哲保身,壽終正寢。

除了明君與昏君以外,曆史還會開一下玩笑,出現幾個有特色的皇帝,他們不幹正事,也不幹壞事,傾盡心力幹他們各自的奇怪癖好,讓沉重的曆史多了一層幽默感。

曆史是龐大的、複雜的,讀史容易,讀懂很難,讀出樂趣更難。

曆史,尤其是中國曆史,值得每個中國人細細品味。讀史要用心去體味,用生命去感悟,才能讀出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