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失敗英雄的尷尬命運(1 / 3)

常言道,亂世出英雄,亂世出的英雄往往不隻一個,然而最終君臨天下的卻隻能有一個,那些失敗的英雄雖然逃不脫成王敗寇的宿命,不過他們的英雄氣概同樣長存在人們心中。

1.項羽:自刎的霸王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很有見地,但說得太絕對了,因為性格隻是決定命運的內因;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那麼決定性格的外因是什麼呢,答案是——遭遇。

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起伏無不是這兩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一個人能否平穩而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取決於他能否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從而在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下做出正確地抉擇。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以人生的第一要務是客觀地認識自己,正確把握自己性格中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做自己擅長的事,並且隻做自己擅長的事,不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不要貪戀不屬於自己的權勢和名位。可惜大多數人隻是一心想要出人頭地,偏偏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於是,一幕幕人生悲劇便上演了。

項羽的悲劇是一個很鮮活的例子。項羽無疑是一個時代的佼佼者,他出身好(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天賦高(力拔山兮氣蓋世),抱負大(彼可取而代也),可惜最後懷著對江東子弟的愧疚自刎烏江。但這並不是他最可悲之處,更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死;“時不利兮騅不逝”,這是他四麵楚歌時的自我安慰。後人杜牧對他的自刎烏江頗不以為然,為了顯示自己的書生主見,寫詩雲“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其實,項羽要是不自刎就不是項羽了。任何人在不同境遇下所做的不同抉擇都是本性使然,與劉邦逃命時踹自己兒子下車相比,項羽之所以在最後有機會跑卻沒有渡江偷生是因為他和劉邦根本不是一路人。項羽愛麵子,重感情,輕生死;劉邦臉皮厚,重結果,心狠毒。這本來是兩種不同的性格,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性格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人的一生隨著閱曆的增長知識會增加,能力會增強,思想也會改變,但人的性格基本不會變,譬如一個原本內向的人迫於社交壓力照樣可以練就好口才,但他內心深處還是喜歡安靜的。而項羽無論怎麼變也不會變為劉邦,所以他最終自刎了。他極重感情,所以他始終認為“縱江東子弟憐而王我,藉獨不愧於心乎”,而以他那麼高傲的性格,是絕對不會投降的,所以他逃不脫自刎的宿命。而劉邦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隻是說明在他做抉擇時,利益始終是第一位的,他為會利益放棄情感。而這種性格恰恰是成為一名優秀統帥所必需的基本品質。項羽顯然不具備這種品質,他是一個將才,不是帥才。那麼何謂將才,何謂帥才?在我看來,將才是在某一個領域有突出才能的人,這種人當然也具備一定的領導才能,但他們領導的隻能是他們專業的人,跨行業是不行的;而帥才是將不同類型人才團結在自己周圍,協調他們之間的關係,並給他們一個平台讓他們施展個人才華的人,並能最大限度讓他們發揮各自的專長,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誠如韓信對劉邦所言,“臣善將兵,陛下善將將。”這樣看來,項羽無疑是一個將才,對於軍事而言,他是天才,對於統帥而言,他卻不行。而他的悲劇就在於,明明是一個將軍,卻偏偏當了統帥,做了自己不擅長的事,而在這個行當裏,劉邦顯然更有天賦。劉邦是聰明的,他一生隻做自己擅長的事。項羽一直沒正確認識自己,他隻適合打仗,其實每次當範曾老師對形勢的深刻而精準的分析與判斷在他耳邊響起的時候,他內心深處未嚐不知道自己的決斷是何等膚淺,但他已經習慣了眾人的崇拜,他認為如果聽取別人意見他將失去所有的榮譽和眾人的崇拜,所以他選擇剛愎自用,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無與倫比,才能向那些對他頂禮膜拜人證明,他做一個好老大就像舉起一個鼎一樣容易。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絕接受範曾老師的良言,最終他失敗了,並不是因為他不夠強大,恰恰相反,是因為他那種天生的過於強大和優越感使他盲目自信,這種盲目自信使他最終沒能認清自己。

2.李自成:命喪九宮山的闖王

在中華數千年的曆史上,發生了多次農民起義。不過,大多數的命運就如同今天的諸多明星一樣,紅了一把,很快又去做平頭百姓了。當然也不乏有人打響了自己的招牌,一直紅了幾百年,比如漢朝的劉邦和明朝的朱元璋。而李自成剛取代了上代明星崇禎,卻隻演了一回男主角,就又被多爾袞和吳三桂搶戲,擠下了曆史的大銀幕。

李自成,人稱闖王。聽起來有點狂了,不過以李早年的表現來看,他是無愧於這個稱號的。這位仁兄打仗功底十分深厚,最生動的例子就是在對明朝進行了一陣瘋狂的蹂躪後,直搗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自行了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