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之民族風情篇(2 / 3)

通過鮮卑的發展源流可見,慕容氏自鮮卑分衍而出,關於名號,一說認為是他們向漢人學習,帶步搖冠,而鮮卑人稱“步搖冠”為“慕容”,正切合漢語“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的說法,故采用“慕容”為名號。另一說認為慕容是鮮卑語“富”的意思。鮮卑聯盟瓦解後,慕容家族自成一部,逐漸興起。十六國時期,其後裔先後建立政權:慕容皝建前燕、慕容垂建後燕、慕容德建南燕、慕容衝建西燕。慕容部不僅建立了四燕國,而且前燕、後燕都曾一度控製關東廣大地區,在“十六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985.女真和金朝

中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公元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公元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遼代又稱“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金朝時重稱“女真”,到公元17世紀初建州女真滿洲部逐漸強大,其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到其子皇太極時期已基本統一女真各部。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農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極頒布諭旨改女真族號為“滿洲”,“女真”一詞就此停止使用,後來滿洲人又融納了蒙古、漢、朝鮮等民族,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滿族。

986.契丹和遼國

契丹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少數民族,契丹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原是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擊敗了剌葛、迭剌等人,於公元916年即皇帝位,成立了契丹國(契丹於公元938年改國號為“遼”,公元983年複稱“契丹”,公元1066年仍改為遼)。從公元926年到947年,遼開始了對中原地區擴張。遼聖宗繼位後,由其母蕭太後攝政,於聖宗統和四年(公元987年)發兵攻宋,大敗宋軍。此後,遼國連年發兵攻宋,至聖宗二十二年,遼國攻至澶州城下,與宋真宗簽訂了“檀淵之盟”,遼、宋兩國從此相對安定下來。公元1101年,遼天祚帝即位,此時隨著女真族的興起,遼國的統治逐漸受到威脅。公元1115年,金兵攻占遼國重鎮黃龍府,隨後又與宋朝訂立“海上之盟”,共同抗金。金兵在幾年的時間裏,占領了包括東京遼陽府在內的大部分遼國土地,公元1125年,金國俘虜了逃亡中的天祚帝,遼國自此滅亡。

987.黨項語言的文字

——西夏文字

西夏文是我國古代西夏黨項羌族使用的一種文字,又稱“蕃文”“蕃字”。公元11世紀西夏主李元昊稱帝,命大臣野利榮仁創製。於公元1036年頒行,在西夏境內與漢文同時流行。公元1227年西夏國滅亡之後,黨項羌人後裔仍有人使用。一直使用流傳了約500多年,此後漸湮沒,成為一種死文字。直到公元1804年清代史地學家張澍回鄉養病,才將其重新發現。

西夏文屬表意文字類型,共有6000多字。因仿漢字而創,故筆畫、結構仿漢字,形體方整,用點、橫、豎、撇、拐、拐鉤等筆畫組字,但筆畫繁複。字體有楷書、行書、篆書、草書四種。至今留存的西夏文文獻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西夏文的創製與使用,對西夏國統治的確立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988.少數民族史詩和口傳文學

就中國文學發展史而言,漢族文學是其主體,但各少數民族文學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各民族的神話、傳說、故事、歌謠、敘事詩、謎語、諺語等作品,構成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寶庫。

中國少數民族神話寶庫極為豐富。學者采集到的有影響的神話作品有彝族的創世長詩《阿細的先基》《查姆》《勒俄特依》、納西族的《創世紀》、白族的《創世紀》、瑤族的《密洛陀》、侗族的《侗族祖先哪裏來》、苗族的《苗族史詩》《苗族古歌》、哈尼族的《奧色蜜色》、佤族的《西岡裏》等。其中大部分神話作品通過豐富奇特的想象,敘述了原始人類對宇宙開辟、人類起源、自然萬物生成、民族起源等的認識和解釋。

英雄敘事詩也是少數民族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稱“英雄史詩”。在這些史詩中,最為人稱道的是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這三部史詩被列入世界著名英雄史詩之林,其中《格薩爾王傳》是世界最長的英雄史詩,約計長達一百多部。

989.少數民族的歌節

我國少數民族節日眾多,其中,很多少數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歌節。歌節以壯族為代表,以苗、侗、京、布依族的此類節日居多。廣西防城縣京族每年農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盛行盛大的“哈節”,又稱“唱哈節”,意為“精神聽歌”,可意譯為“歌節”。其來曆是為紀念一位以歌聲動員群眾反抗封建壓迫的歌仙。廣西壯族的三月三稱為“歌墟節”,其來曆是為紀念歌仙劉三姐,她是對歌活動的創始者和傳播者。歌節的活動中心是各地的歌墟塔棚,對歌的程序是見麵歌、邀請歌、盤問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雲南花街節從農曆三月三始,每隔一日換一個街場,節期三天。參加者一般有五六千人,多時上萬人。雲南石寶山歌會是在農曆七月二十八至八月一日在劍川石寶山舉行,多以對歌為主。

990.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曆經了幾千年的分化與融合,由原來眾多的民族群體逐漸形成了現在的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0%以上。少數民族分布麵積約占全國總麵積的一半以上,少數民族的分布概況大致如下:

東北、內蒙古地區主要有滿、蒙古、朝鮮、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等7個民族,此外還有部分錫伯族、俄羅斯族、柯爾克孜族。

西北地區(指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5省區)主要有回、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茲別克、塔塔爾、俄羅斯、蒙古、藏、滿、達斡爾等18個少數民族。

西南地區(指西藏、雲南、四川和重慶等省、市、自治區)主要有藏、門巴、珞巴、彝、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景頗、布朗、納西、普米、阿昌、德昂、怒、獨龍、基諾、羌、壯、苗、土家、回、蒙古、布依、水、瑤、滿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