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招標和投標都隻不過是走一個形式,這樣做也就是為了應付政府相關部門的檢查而已。其實招標前就已經決定采用了哪家公司的產品了。
院長也知道醫療設備存在的利潤空間,他當然是不會白白讓供應商獨吞掉這塊肥肉了。
做醫療器械兩極分化是非常嚴重,人脈一定要廣,還有客戶資源一定要豐富,深諳醫療器械運作之道的業務員財源滾滾,一個月輕輕鬆鬆就能掙到一兩萬、兩三萬;而剛入行的,沒有客戶資源,不熟悉操作流程,又沒有資金投入,是很難打開銷售局麵。
每月也就隻能拿點底薪,勉強的維持生存,有的甚至連個人溫飽都解決不了。做銷售也就是這樣了,最自由,最輕鬆,收入最高自然也就是銷售人員,但是最苦最累最窮的也是銷售人員。
林碩貞早先也是醫療器械的一名推銷員,他在之前也是幫別人打工,她憑借自己超強的公關能力和業務水平,很快的就在這個行業裏邊站穩了腳跟。同多個醫院領導和科室主任建立了一個良好關係,積累了人脈和經驗的同時,也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5年後,她在她的丈夫(前夫)支持幫助下,注冊了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從此自立門戶。公司成立後,有客戶資源又熟練掌握運作之道,業務開展得非常的順利。剛開始是自己單幹,後來感覺自己有些忙不過來,在遇到合適的業務員就招了進來。
現在的銷售部經理張毅林就是林碩貞招的第一個招進來的業務員。業務要做大,形成品牌和競爭力,靠一個人單幹那是肯定不行的,你必須要組建一個團隊,眾人劃槳一起開大船。醫療設備做進醫院後,並不等於就是萬事大吉了,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經常也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小故障什麼的,叫廠家的人過來維修要支付昂貴的維修費。
為了節約費用,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醫院,林碩貞高薪聘請了幾名工程師,專門成立了一個維修部。不過隻收零配件的成本費。這更好地維護了客情關係,中平市有五六家醫院同碩貞公司合作的非常好,醫院采購任何儀器設備,都會優先考慮碩貞公司。
碩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是一家剛起步的公司,還沒能拿到那些大品牌的代理權,隻能是代理一些二線三線的品種,隨著政府對醫院醫療設備采購管理力度的加大,碩貞公司沒有品牌和價格的優勢,正規的政府幹預的公開招標項目一個都拿不下。
我在進公司時,公司已經出現疲軟的狀態之中了,許多醫院對碩貞公司的產品根本就是不屑一顧,公司出大單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了。隻有像前幾天一樣,院內招標,通過暗箱操作,偶而能做進一兩台大型設備。勉強維持公司生存。醫用耗材、醫用配件的生意倒是非常好,不過那點利潤用來補貼業務員和技術員的交通費遠遠不夠。
公司的現狀也就大概如此了,曾經有過輝煌,現在受政府幹涉和市場競爭的一個衝擊,已呈現出走下坡路的一個態勢。
我進公司,試用期底薪是900,交通費實報實銷,夥食費和住宿費水電費從工資裏麵扣。據老業務員講,剛近來前幾個月根本是拿不到任何提成的,也就是說,我在這幾個月之內要省吃儉用,不抽煙,不喝酒,不吃零食,不招待朋友,每天在外麵吃最便宜的快餐,一個月才能勉強維持開支。換做是以前,我肯定會滿腹牢騷,或直接拍拍屁股走人。
現在心態完全變了,在沒有為公司帶來效益的時候,我不會計較我能拿到多少錢。原來我眼裏隻盯著自己的眼前利益,現在更多的是從公司的整體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既來之,則安之。我相信那句話,好工作是幹出來的而不是找出來的。
我這次是鐵了心要在一家公司裏邊混了,在一個行業裏邊堅持下,不會因任何的原因輕易提出辭職走人,別人能堅持下來的為什麼我就不能堅持下來呢,除非這家公司宣告倒閉。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對於做業務這一行來說,挪來挪,隻會兩敗具傷,一無所獲。
銷售是一個低門非常低的檻進,高門檻出的行業,是一個充滿誘惑力和挑戰性的行業。對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非常熱衷於投入銷售這個行業當中,因為從事銷售最容易達到所謂的個人創業,隻要有三到五年的工作經驗,在熟悉了業務操作的流程之後,積累了一定的客戶資源,手上有個十萬八萬,就可以自己注冊一家公司,自立門戶,招兵買馬了。
相比之下,要創辦一家工廠,難度肯定要大些。林碩貞就是創業成功的一個例子。她在之前也是幫別人打工和自己當老板完全是兩碼事。不管公司是大是小,總之自己是個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