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追求自由、注重理性的西方近代文化(1)(1 / 3)

近代的西方,不僅完成了工業革命,而且在思想上走出重要的一步。這一時期,西方文化開始了一個新的改革,那就是反對控製,要求自由,注重理性。人們開始把注意力引向社會的本身、人類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化開始變革,如近代西方哲學,重視和渴求知識,不是為了自身,而是為實用,為其實際價值。“知識就是力量。”從英國的培根開始,幾乎一切近代偉大的思想家都對科學研究成果的實際運用有了極大興趣,他們的思考方式開始變更,在解釋社會和探求人的本身的同時,他們開始考慮結合這些新的東西的出現尋找一種新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立的自由的精神。可以說,近代西方哲學主導了文化的整個流向。在這一流向之下,人們思考的方式改變了,追求獨立和自由的行為,讓他們更多地創造出具有理性和感性兩者的作品來。這個時期的所有偉大作品都無不具有這樣的特點。事實告訴我們,在變革的社會中,思想和文化才能前進。

一、爭取民主的西方近代政治

近代的西方國家從封建製度的消亡到資產階級民主製度的建立是有進步意義的,而前進過程中的每一步,社會各進步階層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期間,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先後發生了爭取民主的政治革命。

(一)確立了君主立憲製度的英國革命

17世紀中期,已經變成擁有廣大殖民地的海上強國的英國,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封建經濟基礎已經瓦解,但是保護它的上層建築則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阻礙。於是,英國就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89年國會通過《權利法案》,限製王權,保障資產階級的利益,至此,英國最終確立了君主立憲製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議會成為英國政治的主權機構,議會完全確立了最高立法權的權威地位。英王依靠內閣和樞密院實行統治。18—19世紀,英國政治民主進一步發展完善。形成於18世紀前期的內閣製,使得英國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從18世紀之後,英王不再參加內閣會議,成為“臨朝不臨政”的虛位君主。英國逐漸確立了以議會製為核心的民主製度。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製度,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製製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在這種製度下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實權,體現了曆史發展的趨勢,是人類曆史的一大進步。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製的國家,這一製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不僅對鞏固英國資產階級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製度,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謀求統一與穩定的美國革命

為反對英國殖民者的殘暴和爭取獨立自主的權利,1775年爆發了北美獨立戰爭,經過8年艱苦作戰,美國終於成為獨立國家。獨立後的美國,采用邦聯製。這一製度,使得中央政府的權力有限,聯邦政府在經濟上無權實行統一的關稅政策,使英國的商品得以在美國市場大量傾銷,損害了國內資產階級的利益。同時,政治上也無法實現穩定的統治秩序、保護國家的利益與主權。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資產階級要求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時人民又要求獲得民主的政治權力。於是,實行共和政體成為了資產階級的最大願望。1789年3月4日《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正式生效,新的聯邦政府成立,美國成為統一的聯邦製國家。由此,奠定了美國至今200多年的政治製度的基礎。

獨立後的美國南北發展並不平衡,為了各自不同的經濟利益,雙方矛盾越來越大。到19世紀60年代時,最終雙方爆發了戰爭。林肯提出為“聯邦統一而戰”的口號,最終戰勝南方獲得勝利,聯邦製得以鞏固。美國內戰北方的勝利避免了分裂,鞏固了統一,為了更進一步維護聯邦的地位,美國通過了第十四條憲法修正案,該法案的規定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此後,美國再也沒有出現過嚴重的政治分裂。統一與穩定,成為美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政治前提。

(三)確立了議會製共和體製的法國革命

17世紀法國的封建專製主義製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法國巴黎的起義者攻克巴士底獄,震撼了整個世界。它推翻了法國的君主專製政權,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792年,國民公會宣布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廢除了君主立憲政體。1793年,雅各賓派政府頒布新憲法,規定法國為實行三權分立製度的議會製共和國,最高權力機關為選舉產生的執行會議,公民享有較廣泛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等,法國的資產階級民主製度初步建立起來。1794年,法國的“熱月政變”,確立了兩院製,最高行政權由5人督政府掌握。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開始了軍事獨裁統治,此時的共和國已經名存實亡。1814年,波旁王朝複辟,實行一種隱蔽的責任內閣製。1870年第三共和國成立,通過的《第三共和國憲法》,正式從法律上確立了法國議會製共和國的政體。第三共和國實行普選製。1884年的一項憲法修正案規定共和政體不能成為修憲內容。這樣法國的資產階級的議會製共和體製終於確立了下來。

二、取得巨大成就的西方近代科技

近代的自然科學是在和教會的不斷鬥爭中發展的。雖然中世紀科學被披上神學的外衣,進步的科學家受到殘害,但科學的思想始終沒有被扼殺,隨著天文學、經典力學、血液循環理論的發現,自然科學也徹底地擺脫了宗教的束縛,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出現了科學史上第一次科學革命。

(一)為近代天文學奠定基礎的“日心說”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1516—1525年完成了《天體運行論》,他認為:“地球不是一個靜止不動的天體,它不在宇宙的中心位置上,太陽才處於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繞太陽旋轉,同時地球和其他行星還繞自己的軸自轉。所以人們會看見東升西落的現象。”哥白尼的“日心說”為近代天文學奠定了基礎,給上帝創世的宗教神學的教義致命的打擊。哥白尼學說的傳播引起了教會的恐慌,1592年布魯諾被宗教裁判所逮捕,1600年,布魯諾被活活燒死在羅馬廣場上,為真理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二)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的伽利略

伽利略首先研究了自由落體運動,通過實驗他推翻了當時流行的亞裏士多德的理論。亞裏士多德認為:外力是產生速度的原因,外力作用越大,速度越快;下落物體的速度同該物體的重量成正比。伽利略用實驗證明:在真空中一切物體均以同一速度自由下落。據說他曾在比薩斜塔上把兩個輕重相差較大的球體同時拋下,結果兩球同時落地。伽利略還設計了斜麵實驗。經過實驗,伽利略總結出了自由落體定律:物體下落的速度與時間成正比,它下落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在自由落體定律的基礎上,伽利略進一步分析和研究了鍾擺的運動,他指出,從同一高度沿不同的弧線擺動的擺錘在到達最低點時獲得的速度是相同的。由此得出了慣性定律。他認為物體不僅有保持其靜止狀態不變的特性,而且還有保持其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當物體維持其原有運動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時,並不需要施加外力作用,外力隻是改變其原有運動狀態的原因。這些推論實際上已包含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的基本內容。

伽利略還研究了拋物體的運動規律,他采用力的合成的方法分析拋物體的運動軌跡,發現拋物體運動是由兩種運動合成的:一種是垂直向下的自由落體運動;另一種是沿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這兩種運動同時存在於一個物體上,使物體沿一拋物線軌跡前進,最後落在地上。

伽利略在力學方麵的成就,都反映在他晚年寫成的《關於力學和位置運動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與數學證明》一書中。這本書的出版標誌著經典力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誕生了。

繼伽利略之後,意大利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衰落,科技中心也由意大利轉向了資本主義經濟興起之時的英國,英國繼意大利之後獲得迅速發展,成為近代科學發展的中心,並且出現了牛頓這位偉大的力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和光學家。牛頓是經典力學的集大成者。在牛頓之前的多位科學家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力學概念和力學定律,但都較分散和孤立。牛頓將前人的成果加以創造性地綜合和發展,為經典力學規定了一套基本概念,發現了物體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從而使經典力學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

1609年,伽利略根據光的折射原理設計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他通過觀察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性。因此引來教會的強烈不滿,1633年被判終身監禁,1642年在囚禁中病死。

(三)發現行星運動三定律的開普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