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王維的待客之道(1 / 2)

李邕這個人出身在書香門第之家,其父就是官員和文學家,因此可以說他是家學淵源,而且博學多才,年少成名。

被世人稱道的不是李邕的詩,而是他的書法,當時書法以書碑為世人追捧,所謂書碑,就是在碑上以書法刻字,而李邕最擅長的就是行書。

他的行書學的是王右軍(王羲之),得了王右軍行書的精髓之妙,然而又筆力一新,其代表作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

李邕的行書在唐朝堪稱巔峰水準,在此之前,太宗李世民和高中李治都曾經以行書書碑文,李邕還在世時,很多人都拿著金帛找他求一書,收到的錢財以萬貫計。

要說李邕之死,在王興看來,這老頭死得不冤,他有才學不假,但這老頭貪財,而且好幾次挪用公款,他還是陳州刺史時就有一次挪用公款,數目巨大,被人告發。

其實這種事情哪個當官的沒幹過?如果不是得罪人了,誰會去查這種事情?就是因為他寫了幾篇文章很得皇帝的欣賞,他便有些飄飄然,還大言不慚的說以他的才幹應當宰相,這話被當時的宰相張說聽見了,於是李邕挪用公款之事被翻了出來。

後來李邕要被處死了,是一個叫做許璋的人上疏為他求情,這篇奏疏寫的真的好,就連李白看了都隻有一個服字,皇帝被這道奏疏說服了,下旨免了李邕一死。

要不怎麼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呢?李邕沒有吸取教訓率德改行,在當任北海太守期間給人送禮,恰好他送禮的人牽涉“交好東宮、指責皇帝”,於是他被牽連了,就連舉薦他當任北海太守的官員也會到了牽連。

就在王興感慨時,王維命人把王興帶來的露濃笑酒打開,給每人倒上一碗,眾人一起喝完,王維就拿出來一卷絲絹。

他展開絲絹悲痛的說:“聽聞李北海喊冤而死,遠在東魯的李太白也悲痛萬分,賦詩一首托人送來,諸君且聽上一聽!”

他說完便念道:“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字裏行間足見李白悲憤之意!

在場文人士子們,一邊吃酒,一邊抹淚。

接著杜甫也賦詩一首:“憶昔李公存,詞林有根底。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製。風流散金石,追琢山嶽銳。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幹謁走其門,碑版照四裔。名滿深望還,森然起凡例”

在杜甫之後,先是王維這個東道主,然後又是賈至、裴回、儲光羲等一幹文人官員紛紛作詩紀念。

在這中間,竟然還有一個操著很流利的長安話的東瀛人也當場作了一首詩,這讓王興很意外,找旁邊的賈至一問,才知道這人竟然是東瀛留學生晁衡。

這晁衡從開元五年跟隨遣唐使團來到長安,至今已過三十年,當年他來的時候才十九歲,而今已是一個年近五旬的老人,也難怪能說一口流利的長安話。

就在王興盯著晁衡這個東瀛人時,豈知晁衡也注意到了他的目光,向他看過來,笑著說:“諸君都已作詩一首,因為王小郎君才思敏捷,詩風豪邁大氣,不知今日可否作上一首?”

他話音一落,其他幾個大詩人也紛紛附和:“是極是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