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
約拿是《聖經·舊約》裏的一個虔誠的先知,一直渴望能夠得到神的差遣。一天,神終於給了他一項光榮的任務,讓他去宣布赦免尼尼微城。原本,這是一座即將被罪行毀滅的城市。
出乎意料的是,在理想變成現實時,約拿卻感到一種畏懼,想推掉突然降臨的榮譽。於是,約拿抗拒這個任務並逃跑了,極力躲避著他信仰的神。神運到處尋找他,喚醒他,懲戒他,甚至讓一條大魚吞了他。
最後,他幾經反複和猶疑,終於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獲得赦免。
心理學家將這種在機遇或成功麵前自我逃避、退後畏縮的心理稱為“約拿情結”。
“約拿情結”是一種十分矛盾的心理。人害怕自己不成功,因為人人都不願意正視自己失敗的一麵。但是,居然有人害怕自己會成功,這很難理解。但這的確是事實:人們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尤其害怕爭取成功的路上會遇到的失敗,害怕成功到來的瞬間所帶來的心理衝擊,也害怕成功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壓力……這些都是氣場不足的典型表現。
簡單來說,“約拿情結”就是對成長的恐懼。它來源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反映了一種“對自身偉大之處的恐懼”,這種消極的氣場會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在日常工作中,“約拿情結”可能表現為缺乏上進心。
馬斯洛在給他的研究生上課時,曾向他們提出過如下的問題:“你們班上誰希望寫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誰渴望成為一位聖人?”“誰將成為偉大的領導者?”等。根據馬斯洛的觀察和記錄,他的學生們在這種情況下,通常的反應都是咯咯地笑,紅著臉,顯得不安。馬斯洛又問:“你們正在悄悄計劃寫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嗎?”他們通常也都紅著臉、結結巴巴地搪塞過去。馬斯洛又問:“你們難道不打算成為心理學家嗎?”有人小聲地回答說:“當然想啦。”馬斯洛說:“那麼,你是想成為一位沉默寡言、謹小慎微的心理學家嗎?那有什麼好處?那並不是一條實現自我的理想途徑。”
生活中普遍存在某種“約拿情結”,即不是追求高級需求、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自我實現,而是縱容自己的消極懦弱,逃避高級需求逃避卓越、逃避崇高的道德品行。我們大多數人內心都深藏著“約拿情結”,據心理學家分析,這是因為在我們小時候,由於本身條件的限製和不成熟,心中容易產生“我不行”、“我辦不到”等消極的念頭,如果周圍環境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機會供自己成長,那麼這些念頭就會形成一股消極的氣場,讓我們在成功麵前怯場。
1973年,美國有個叫科萊特的青年考了美國哈佛大學,經常和他坐在一起聽課的是一個十八歲的男孩。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這個男孩建議科萊特和他一起退學,去開發32Bit財務軟件,因為新編教科書中,已解決了進位製路徑轉換的問題。這個建議讓科萊特感到非常驚訝。他認為自己是來這裏求學的,不是來鬧著玩的。更何況連Bit係統默爾斯博士都才教了一點皮毛,要開發32Bit財務軟件,不學完大學的全部課程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委婉地拒絕了那個男孩的邀請。
10年後,科萊特成了哈佛大學計算機係的博士研究生,而那個退學的男孩進入美國《福布斯》雜誌億萬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萊特拿到博士學位,而那個退學男孩成為美國第二富豪。1995年,科萊特認為自己已具備了足夠的學識,可以研究和開發32Bit財務軟件了,而那個男孩已經開發出比Bit快1500倍的Eip財務軟件,並在這一年成為世界首富,他就是比爾·蓋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