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霍桑效應:及時發泄負麵氣場能量(1 / 3)

給員工釋放負麵氣場的機會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這個工廠建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製度和養老金製度等,但員工們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各方麵專家參與的研究小組,在該工廠開展了一係列實驗研究。

這一係列實驗研究的中心課題是生產效率與工作物質條件之間的關係。這一係列試驗研究中有一個“談話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並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並做詳細記錄,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

這一“談話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這是因為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製度和方法有諸多不滿,卻無處發泄,“談話實驗”使他們將這些不滿都發泄了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幹勁倍增。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

霍桑實驗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但是,通過實驗,人們發現,影響生產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因,而是內因,即工人自身淤積了大量得不到釋放的消極氣場能量。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內心就會非常壓抑。這種壓抑表麵上看起來也許是風平浪靜的,但實際上它所蘊涵的氣場能量猶如休眠的火山,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曾經有一家生產膨化食品的企業:在2007年一年有50名員工因違紀而遭解雇,被解雇員工人數占到總人數的20%。解雇事件時常發生,在企業內造成的直接影響是,消極的氣場能量四處蔓延。盡管企業管理者三令五申地重申製度,提出書麵警告,采取無薪停職等措施,但員工的違規行徑仍毫無收斂。這家企業的老板在管理員工方麵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懲罰措施,員工對這些懲罰措施深感氣憤和憎惡,並隨時尋機報複,普通員工和企業管理者的敵對態勢十分明顯。

這一天,一個叫張立的工人因為上班期間多去了幾趟廁所而受到領導的訓斥,他對此很不滿,一心想著找個機會報複。第二天,他帶了支粗頭筆來上班,偷偷地將生產的食品從生產和包裝區運轉的傳送帶上拿下,在食品盒子上寫下極具侮辱的話,然後再神不知鬼不覺地放回到傳送帶上。這些食品被銷售到顧客手中,顧客看到這些髒話後,紛紛投訴這家企業。

這種“獨特的、很具有想象力的”報複手段很快被其他員工學會,他們紛紛效仿。企業管理者向他們發泄情緒,他們就向食品發泄情緒;管理者懲罰他們,他們就懲罰食品。顧客投訴增多,紛紛表達不滿。然而,企業領導者對這種事情卻毫無辦法。最終,消費者不堪食品盒子上的辱罵,再也不買這家企業生產的產品。這家企業在2008年3月宣布倒閉。

管理是一門科學,絕不是單靠一個“罰”字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管理應該是嚴格的,但嚴格的管理並不等同於嚴厲的處罰。如果不給員工一個正常合理的傾訴渠道,不去疏導員工的消極情緒和氣場能量,就很容易導致全麵崩潰的情況。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企業要在激發員工積極性上下工夫,要讓員工把心中的不滿一吐為快,將堵塞在心中的壓抑的氣場能量釋放出來。比如有些管理者在深切地領悟了“霍桑效應”的妙處之後,立即不失時機地應用到自己的管理中,設立“牢騷室”,讓員工們可以盡情宣泄抱怨和意見,使員工們在宣泄之後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近年來,法國出現了一個新興行業——運動消氣中心,僅巴黎就有上百個。出此創意的人大都是學運動心理專業的,他們認為運動可以解決人們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心情積鬱等諸多問題。每個運動中心都聘請專業人士做教練,指導人們如何通過喊叫、扭毛巾、打枕頭、捶沙發等行為發泄自己的負麵氣場能量。也有的通過心理治療,先找出“氣源”,再用語言開導,並讓“受訓者”做大運動量的“消氣操”,這種“消氣操”是專門為這項運動設計的。

無獨有偶,近幾年來在美國也誕生了各種專供人在受委屈後發泄的“泄氣中心”。在這裏,有的醫生采用發泄療法對病人施治,具體形式為:召集病人圍坐在一起,讓大家毫無顧忌地發怨氣、“倒苦水”。

不僅在管理領域,在教育領域霍桑效應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學校教育中,當不良的氣場在學生中蔓延的時候,教師如果能耐心地引導學生盡情地宣泄不良情緒,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老師、對同學或者對班級工作、學校管理的不滿,然後再以熱情、誠懇、民主的態度和學生共同探討改進的辦法,真正做到師生心靈溝通,就會使學生的心理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形成對學習有益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