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械篇(1 / 3)

自古亂世多英豪,而在那些鐵與血譜寫的慷慨詩篇之中,少不了一件件吹毛斷礪的神兵利器。

光明界,從幾千年前至今,紛爭不斷,戰亂不休,自然造就了無數為後人頌揚或是唾罵的“英雄”。英雄一世,最求後史留名,戰爭也就必然的成為了他們的最佳機會。戰,當然少不了致人死地的武器。

戰爭,多的是橫掃千軍、攻城奪寨的宏大戰鬥,在這種千軍萬馬的衝突中,最有利的自然是長槍大戟。人族的軍隊中僅僅是長槍就有七種之多。

輕槍:木製槍杆長約二米,前端加以二十公分長的鐵製槍頭。做工粗糙但卻簡單,多為各省的臨時兵使用。

投槍:木杆長約半米,槍尖為四棱錐狀。非搏擊用武器,為投擲類近程武器。

刺槍:瑪卡洛公國正規軍使用的標準型步兵武器,木製槍杆中夾有鐵製細芯,加強了格擋的能力。一米半長的槍身配以圓錐形的槍頭更適於在搏鬥中將插入敵人身體的刺槍拔出。

刃槍:聖光聯邦的標準武器,槍頭成月牙狀,月刃朝前,中心有一前突的尖刺。槍身不足二米。相比其他槍類,刃槍更強調揮砍和衝擊的力度。

旋槍:光明帝國首席武器製作大師雷剛的成名之創,槍身長近二米,槍杆分二部分,外層為鐵製,前端中空,裏端有一腔室,將加以純鋼槍頭的輕質合金杆卡住。槍尖成圓錐,上有三道螺旋血槽。使用時,四十公分的槍尖接觸目標時將快速地如鑽頭般刺入,又可快速地將槍頭拔出,三道血槽更能最大程度地加快對人體的放血速度。

騎槍:天元時代裏,隨著畜牧業的發展,騎兵以極高的機動性和強大的衝擊能力漸漸成為地麵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騎兵所使用的武器在它登上戰爭舞台後的近二千年中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發展改革。現今的騎兵有著細致而精確的分工,其中輕騎兵以來去如風的速度優勢、良好的攻擊能力把持著各國騎兵數量比例的第一位,他們的武器便是輕騎槍。騎槍槍杆以硬木為外層、精鐵為內芯,既保證了其強度又能盡量降低負重以減少對馬匹的影響,長度一般在二米半到二米半。槍尖長在半米左右,三棱錐型的精鋼槍頭一側加以十公分寬的薄刃,適合於在跑動中對掠過的目標造成劃傷。

陣槍:由於騎兵的興起,各國的軍事將領對其既加以發展、改善,又注重對其克製戰術的研究。陣槍最先由聖光聯邦的一名低級將領提出。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看到一名重騎兵由於坐馬受驚後在狂奔中被一棵大樹的斜枝將騎手打落並當場死亡,而提出“步兵分數排,組成密集‘陣’,執以粗而長的銳利長槍,槍尾支地。”開始時,這一建議並未引起上層的注意,但在不到一年後,聖光和光明帝國的一次戰役中,這名低級將領用三百人組成的“槍陣”以不足百人的代價一舉消滅了近二百名光明帝國的突擊騎兵。戰後,“槍陣”的表現引起了軍隊上層的注意,其所用的陣槍也正式步入步兵主要武器的行列。如今的陣槍,長達五米,僅精鐵的扁體槍尖就有一米之長。

在一場陷入混戰的戰鬥中,更多的是士兵的貼身較量。此時,相對使用動作較大的長槍便顯現除了它的弱勢,而輕便的肉搏格鬥武器便順理成章地換下了它們曾經所懼怕的同類。長刀、利斧等揮砍類的武器,即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投入戰鬥,又能利用武器的銳利和揮砍的速度來保證在一個很短的範圍內對敵人造成致命的傷害。

而兩軍的對決中,第一要考驗的,並不是麵對麵搏殺的騎步兵們,而是雙方的遠程打擊部隊。相比搏殺的刀槍,這永居陣後的打擊更加強調對武器性能的要求。

弓,作為最先出現的遠程打擊武器,比其他武器有著更長的發展時間。無論是光明帝國軍中的製式步用陣弓、騎用角質曲弓,聖光聯邦的拋射長弓,還是赤焰帝國的柔藤軟弓,無一不是令對手頭疼的利器。

在一代魔導技術大師——亞嶽族巨匠——海德蒙·卡桑發現了以晶石為載體的“靈存儲技術”之後,以其為基礎的魔技銃出現,由於它巨大的威力和超乎弓箭想象的射程,在很長時間裏成為各國軍部的新寵。最終,因為它對晶石種類和純度的要求過高,導致其造價過於昂貴,並沒有奪去弓箭在陸軍戰爭中的主力地位,而是無奈地飛上藍天,成為“飛天行舟”間近戰的輔助用武器。但在民間,一些威力較小、射程較近但製造工藝簡單的輕型魔技銃開始流行於貴族、富商、咒法師和傭兵、冒險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