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亦舒筆下的喜寶麼?
“我要很多很多的愛,沒有很多很多的愛,就給我很多很多的錢,二者都沒有,有健康也行。”
有人說:生命是一顆欲望的種子,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了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
在我看來,人生主要由快樂、痛苦、無聊三種情緒組成,在這三種情緒之中,快樂是短暫的、稀有的,無聊則是經常的、持久的,而痛苦就介乎兩者之間。
當喜寶擁有奢華的物質生活的時候,空虛便蔓延開來。在蘇格蘭的城堡裏,超級金主勖存姿送給她價值連城的項鏈,她卻隻覺得疲憊而冰冷。
可是最開始的時候,她不過是希望借助勖存姿的力量,能夠讀完大學的學位,然後自力更生。那時候,她得到一枚鑽戒就很開心——雖然她選的款式惡俗如一張碩大的麻將牌。
什麼讓她變了?
大概這就是所謂的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了卻又無聊吧?
簡單地說,快樂就是因為欲望得到滿足。這裏的欲望是一種泛指,既可以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可以是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以及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等等。
痛苦是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古代即有《不足歌》:
終日奔波隻為饑,
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俱足,
又思嬌娥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
又思無田少根基;
門前買下田千頃,
又思出門少馬騎;
廄裏買回千匹馬,
又思無官被人欺;
做個縣官還嫌小,
要到朝中掛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術,
更想登天把鶴騎;
若要世人心裏足,
除非南柯一夢兮!
我們之所以會迷茫、孤獨、孤單、憂傷、無聊、鬱悶、寂寞、空虛、心煩、痛苦,是因為周圍的環境太過壓抑,周圍的事太過繁瑣,所以我們每天隻能不停歇地向前奔跑。而當我們隻身一人抽離的時候,就會感覺到一種無法言說的空虛。
因此,想要過得愉快,每一個懷揣著美好願望的女人,都應該向著“明白”的目標前進。在此之前,就要弄清楚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可能實現的。如果不太清楚自己當前應該做什麼,目標缺失,讓自己的欲望在沒有限製的範圍內膨脹,就會迷失方向。
痛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我們想追求,就是我們的欲望,它又是通過不斷地想象實現以後的快樂而產生的。我們通過不斷的美好的想象加強了這種實現的欲望。從痛苦到快樂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身欲望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付出代價。通常情況下欲望越大,需要付出的代價越高。但是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很多欲望由於時間和精力不允許還實現不了,或者是想追求的實在太超凡脫俗,這時候人就會在思想上陷入一種無奈的等待中。從快樂到痛苦的過程,實際上是產生新的更高層次欲望的過程。當低層次的欲望滿足後,人會得到短暫的快樂,但不久後便會萌生出新的更高層次的欲望,於是又再次陷入了痛苦中。
從快樂到無聊是必然的過程。當人的欲望得到滿足以後,他會享受到成功帶來的歡樂和喜悅,但這種歡樂和喜悅是短暫的。時間長了,也就淡了,他就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就會有新的更高的追求。當這個追求的目標太高太遠,而目前又難以達到,需要時間和積累能量,於是便產生出新的無聊。從無聊到快樂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自我蒙蔽、自我欺騙的過程。這種建立在無聊基礎上的快樂,是一種簡單的、表麵的快樂,並非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快樂。這種快樂更多的是由感官上的刺激所帶來的,比如說無聊的時候看場電影、喝喝酒、蹦蹦迪等。這種短暫的快樂之後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隻能算作一種消遣和娛樂,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
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滋生痛苦,得到滿足後又會滋生無聊。然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人的生命和精力卻是有限的,因此,痛苦和無聊便成了人生的兩種常態。人就像鍾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無聊的時候,想到自己的欲望沒有實現,就會覺得痛苦;痛苦的時候,覺得自己的欲望一時還難以實現,就會覺得無聊。人如果長期處於無聊和痛苦之中,就會變得麻木。麻木的人生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人生,是活著如行屍走肉的人生,我寧願過得痛苦,也不願過得麻木。
天天開開心心,無憂無慮是人生的意義?和我一樣,那就要事事想得開,把挫折樂觀對待,把困難看得簡單,遇風躲起來,遇雨把傘帶,讓自己適應氣候變化,讓心情隨時調整。隻要堅信快樂是我們的,開心就會與我們相伴。雖然人生的路不是這樣簡單,但是我們可以簡單麵對,麵對隻要開心的現在。小的插曲,還要欣賞,聽過品過,就要收起來,回味它的甜。丟掉無奈,人生短暫,萬事俱應想得開,隨時隨地保持心理平衡。守平常心,處變不驚,笑口常開,瀟灑走一回,自會快樂地過一生!學會快樂、懂得快樂、善於快樂,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一種氣魄,相信開心快樂永遠在我們身邊陪伴,願我們永遠笑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