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的層次來看,女性大概更傾向於生活類、時尚類的書看得多一些,而財經類書籍往往是男士選擇得多一些。但是,這不意味著女人就可以真的和經濟絕緣。在現實生活中,女性更須懂得一些經濟上的技巧,無論是關於事業上的投資,還是生活中的理財。
也許有的人會感慨,自己又不是金融專業出身,怎麼知道金融方麵的投資方式和技巧?但是,高超的金融投資技巧在理財中並非占絕對位置,而正確的理財觀念才是投資者理財關鍵,作為一個知性的智慧女人,有一定的理財觀念是十分重要的。
大的方麵,會影響到我們的收入,小的方麵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最基本的理財觀念:區分“投資”與“消費”
一般人在消費前,可能都沒有這種概念,但是如果你學過經濟學,你在每一筆花銷之前都會考慮:這個消費是屬於“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先請看一個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大學本科的同學,在社會上打拚了幾年之後,都恰巧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5年前,他們一起花掉了這30萬元。
甲去購買了一套房。
乙去買了一輛“奧迪”。
5年後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
乙的二手車,市值隻有5萬元。
很顯然他們目前的財產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但他們當初花費的都一樣,而且學曆相同、社會經驗也可以說是大同小異,為何5年後兩人的財富就不一樣?
很簡單,A花錢買房就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隻是把它們轉移到了房屋裏,無論多久以後都還是歸自己。
而B花錢買車則是一種“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汽車用過幾年後,幾乎一分不值。但是房子跟車子不一樣,房子10年後,說不定已翻了好幾番。
再看第二個例子:
有一天,一位朋友向我提出一個問題,說她覺得自己的某個客戶有一點兒奇怪。她說:她向客戶甲推銷一張演唱會的票,300元他嫌貴,猶豫再三,最後還是沒有接受,而客戶甲事實上並不缺錢。有一次,有一個著名企業總裁出版了一套“教導管理”光盤,6張光盤賣到天價一千多元,但是那個客戶甲卻毫不猶豫將它買下來。朋友不懂的就是,為何300元的演唱會門票客戶甲嫌貴,卻又可以去買一千多元的幾張光盤呢?
其實原因就是,客戶甲是將經濟學中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裏來。他每花費一筆錢的時候,會先想這花錢是“投資”行為還是“消費”行為?買光盤,這一千多元雖然不便宜,但它是“投資”行為,它其實沒有花出去,而是增長了自己的知識,讓自己更有智慧,在未來的日子,他可以用新學的知識,會賺回一千元的好幾倍,錢始終還在自己的口袋。但購買演唱會的票,則一種典型的“消費”行為,給了別人,再也拿不回來了。
在生活中,還有更多的日常例子:
有人會花3萬元人民幣去買一幅油畫,但不會花3萬元去買二手車。
也有人會花1萬元去買人壽保險,但不會花1萬元去歐洲度假。
還有人會很舍得花錢買書,但不舍得花錢去看電影。
生活中哪些是“投資”行為,哪些是“消費”行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下麵是更多的例子,如果屬於“投資”行為,那麼,多貴都不必討價還價,因為錢最終還是歸自己。
富有的人理財是“小錢糊塗,大錢聰明”,有些人收入高,但財富少,原因是他花費在“消費”行為上,這也就是一般人的理財:“小錢精明,大錢糊塗。”
“哈佛”教條
每個女人都會將工資一部分儲蓄起來,但是大部分人是一個月後,把沒有花出去的錢儲蓄起來,這樣其實每個月儲蓄多少基本沒譜。而有一些人,則會固定地先將一部分工資存起來,有些人儲蓄10%的工資,有些人20%,有些人30%。這就是一種比較可靠的理財觀。在著名的美國第一學府哈佛大學,第一堂的經濟學課,就教給大家一個理財方式: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來的才進行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