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賞識不要過分,要有原則(1 / 3)

1.賞識一定要有標準

日本作家穀口雅春說:“要培養好孩子,首先要表揚、肯定孩子的優點。”這話說得很好,但是我們一定要正確地理解這句話,要表揚和肯定的是孩子的優點,不是孩子所有的行為。

如果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可以隨便得到父母的賞識,那麼賞識最後就會失去意義,甚至會帶來副作用。我們賞識的內容一定是孩子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功或者是其他方麵的良好表現。有人說:“賞識,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使用強效藥有一定的標準,需要謹慎小心,否則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

但是,現在的家長把賞識當做了教育的萬能工具,認為不管三七二十一,隻要賞識讚揚就沒有錯。濫用賞識成為賞識教育的一大弊端。

孩子自己吃完了麵前的一碗飯,媽媽喜出望外:“我兒子真棒!”孩子跟著電視說了一句廣告詞,媽媽又說:“我乖乖真聰明!”他摔了一跤,自己爬起來沒哭,媽媽激動得不得了:“太棒了!”

一位經常愛賞識孩子的媽媽看到女兒從幼兒園出來時手裏拿著一個紙飛機,二話沒說,就對女兒表揚了一番,結果女兒卻說:“我就沒有學會折飛機,這是老師幫我折的,你還說我好呢?”

如果孩子做任何事,哪怕是最應該不過的成長,在父母眼裏都是了不起的,都會得到父母不停的誇獎,而且說來說去總是這兩句話:“你真聰明!”“你真棒!”那麼父母的賞識給孩子帶來的就是傷害。

一位教育專家這樣提醒父母:“如果沒有標準,沒有明確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賞識,就會演變為一種‘精神鴉片’,而現實世界是不可能永遠提供給孩子這種鴉片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調查表明,這種無原則的誇讚對孩子的發展百害而無一利,即使一時可能有效,但從長遠看來無異飲鴆止渴,後患無窮。

所以賞識教育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客觀賞識的原則,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該賞識的要賞識,不該賞識的不要勉強。隻有樹立了正確的賞識標準,堅持實事求是的客觀原則,才能賞識得當,才能使被賞識的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從而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1)賞識孩子的優點和閃光點

賞識是孩子生活中的陽光雨露,每天都需要。但是賞識必須就事論事,即針對孩子某些能力的拓展、某一方麵的進步、所取得的成績或堅持不懈的努力予以肯定,並非不分時間、場合、事件,千篇一律地讚美孩子聰明。所以,當孩子學跳繩每天有進步的時候,媽媽與其誇孩子“真聰明”,不如這麼說:“上星期你才能連著跳50多下,現在能連著跳160多下了。每天堅持練果然有效果吧!”讓孩子看到他的付出有了回報,增強內心的目標方向感。

(2)表揚不是多多益善

一些父母認為賞識越多,孩子的進步越快,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有個小女孩今年5歲了,也被誇獎包圍了5年。現在,這個女孩對表揚特別在意,誰要是說一句哪個小朋友真聽話或對人有禮貌一類的話,她就迫不及待地大聲嚷嚷:“我比他好!”如果她做了什麼事,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取得了芝麻大點兒的成績,父母沒有及時表揚,或表揚得不到位,她就非常不高興,情緒一下子從山峰跌落到穀底,以後再做類似的事情絕對提不起精神來。

過多的表揚會造成孩子對表揚的過分依賴,對批評卻格外抵觸的心理。

(3)表揚是為了“不表揚”

別看孩子小,但他們的自尊心比成人的還強。父母對孩子自尊心的持續保護,能催化孩子內在的激勵機製,促使其不依賴於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獲得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學會自我激勵,幫助他在短時間內建立起自信,進而去做更多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說,表揚的目的是為了最終的“不表揚”。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的賞識就找對了方向。

總之,我們的賞識一定要起到三方麵的作用:一要有利於增進孩子自信心;二要不脫離實際;三要給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絕不能無原則、無標準地亂賞識。

2.賞識的內容要具體

裴裴在3歲時,被媽媽送進了國畫培訓班。一般來說,孩子對於畫畫都是感興趣的,裴裴也一樣,看到一張白紙在自己的手裏變成各種顏色、各種形狀、各種動物,裴裴高興極了。但是興奮勁兒並不持久,沒過幾天,裴裴就不願意去了,原因是自己沒有別的小朋友畫得好。

為了鼓勵孩子,媽媽決定多表揚孩子,可是媽媽對畫畫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每當看到孩子畫好的畫,媽媽隻會說:“真漂亮,我家裴裴棒極了。”一開始裴裴還能接受,後來就會說:“您不要說了,老師說,我畫得不準確。”

後來,媽媽和老師商量,偷偷進入輔導班內聽課,學習了一些繪畫知識。慢慢地,媽媽在評價裴裴的時候,也說得很“專業”了,什麼比例、構圖、色彩的搭配等,表揚孩子也有門有道的,孩子在高興的同時,也接受了媽媽的建議,母女兩人就像繪畫班的同學似的。

此後,裴裴在畫畫方麵有了很大進步,興趣也越來越濃了。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鼓勵,但現實生活中,父母在鼓勵孩子時,往往隻是說:“加油啊!”“你真棒!”之類的話,沒有明確地指向事物,沒有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些方麵好,這些隻是父母賞識意識下出現的“規範”話語。

讚美是為了增強孩子的行為,所以父母必須特別強調那些使自己滿意的具體行為,父母的讚美越具體,孩子對哪些是好的行為就越清楚,遵守這些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位哲人說過:“隻有真實的讚美才能最打動人的心靈。”父母如果對孩子說:“你畫的樹葉的顏色真漂亮,我很喜歡!”“你很大方,把糖果分給小朋友們吃。”“不用媽媽講,你就把積木都收起來了,這很好!”這些話,一定會比籠統地對孩子說“你真行”“真厲害”“太棒了”效果好得多,因為內容不具體的讚揚聽起來缺乏真誠。

長期泛泛的表揚還容易養成孩子驕傲的習慣,聽不得半點批評。

有一位父親,經常輔導孩子學習。一天晚上,孩子把父親出的幾道數學題都做對了,爸爸高興地說:“你太棒了,夠得上一個數學家了。”誇獎之後,父親又出了幾道數學題,滿以為他會更努力地去做,不料他隻看了兩眼就喊道:“我做不了。”孩子的這種態度實在令父親吃驚。按理講,孩子受到誇獎之後,會激勵他更有信心去學習,然而事實上卻是孩子不再想做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問題就出在父親的誇獎上。父親用數學家的稱號來稱讚孩子,使孩子有些忘乎所以,以為自己確實很了不起。正當他滿心高興的時候,他看到父親又留下的作業題頗有難度,自己恐怕做不了,而做不了自己還算什麼數學家呢?父親這種言過其實的誇獎使孩子望而卻步了,他不敢再做下去。

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誇獎具體真實,對孩子有激勵的作用呢?

(1)不要抽象地誇獎孩子

父母責備孩子的時候,話語的指向都很明確,批評的內容都很具體,但是表揚孩子的時候往往很抽象,抽象地對孩子進行誇獎,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賴感。例如,你對孩子畫的畫說:“像畢加索的作品一樣,參加比賽也能獲獎。”這種誇獎的方法會令孩子掃興。即使不是父母,不論是誰講這樣的誇獎的話,都如同露骨的吹捧一樣,潛在的意思卻是“你的畫就那麼回事”,讓孩子無法接受。正確的方式是指出這幅畫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比如講“這個天空的顏色畫得很好”,或者“這個臉畫得很像爸爸”,誠懇、具體的評價很重要。同時,還要指出孩子的畫與以前的相比有什麼樣的進步,以及孩子如何努力等方麵,促使孩子產生進一步努力的積極性,這可以說是高明的誇獎方法。如誇獎說“你比以前畫得更好了”或者“這樹的葉子畫得很細致、很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