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批評有禁忌,要尊重孩子(1)(1 / 3)

1.不要冷冰冰地批評

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一般父母都會嚴厲地批評,生怕孩子不長記性,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在感情上對自己的依賴。有的孩子說:“我的媽媽不愛我,否則,不會因為一件小事對我這麼凶。”冷冰冰的批評對孩子是有一定的震懾力,但是卻會讓孩子從情感上遠離你,從長遠角度講,弊大於利。

所以,即使批評孩子也不要忘了,孩子的年齡還小,所能承受的打擊有限,批評時,也要表達出自己的關愛,在批評後,要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談一談。不要讓孩子感覺父母除了會居高臨下地批評自己以外,根本不顧及自己的感受。

有一家報紙,刊登了一則有趣的漫畫:兒子碰倒了墨水瓶,墨水灑了一地。父親怒氣衝衝,抓住孩子就要打屁股,卻發現兒子的褲子上有一道長長的口子。於是,父親先耐心地為孩子補好褲子,然後再打屁股。

暫且不說打屁股的效果如何,單從先補褲子、再打屁股,先關愛、後批評的做法中,我們懂得了一個教育的道理:批評孩子時,要滲透關愛之情,即使內心怒氣衝天,落到孩子身上也要和風細雨。

時刻牢記批評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懲罰。

有一位老師這一點就做得非常好。一天,這位老師正在上課,一個遲到的孩子滿頭大汗地跑進來,這位老師先是停止了講課,然後掏出手絹給孩子擦擦汗,最後再問孩子,他為什麼遲到。孩子說自己起晚了,老師告訴他今後不要再遲到了,就讓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課了。這個孩子愧疚地坐下來聽課,從此再也沒有遲到過。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改掉壞的毛病,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批評,其實就是一種嚴肅的關愛。讓我們學學漫畫中那位家長和為孩子擦汗的老師,批評孩子之前,先傾注給孩子真誠的關愛,批評就會事半功倍。

其實,天下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隻是有的父母不懂得怎樣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意思、願望,使孩子能夠及時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蘊涵的關愛和善意。

先看一個真實的例子:這一天,女兒在該回家的時候還沒有到家。父母開始是責怪,“這孩子,又貪玩了。”繼而是憤怒,“都什麼時候了,人影子都不見!”“不等她,我們先吃!”這時,父母心想孩子回來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頓不可!

晚飯後七八點,父母越想越焦慮,“這孩子,該不會出什麼事吧?”於是越想越害怕,開始一個一個打電話詢問女兒的同學。正在此時,門響了,母親迫不及待地去開門,劈頭一陣責罵,“你死哪裏去了?害得我們差點兒去報案……”女兒試圖解釋,但母親此時哪裏容得女兒解釋?劈臉就是一個巴掌,打得女兒捂著臉跑進自己的房間去嚶嚶哭泣了。這對父母用“責罵和巴掌”表達了自己對女兒牽腸掛肚的關愛。

這樣的關愛,孩子很難感受到,也很難接受。

有個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沒有想過兒子會這樣看自己,隻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他打兒子、罵兒子都是為了兒子好,而兒子應該能夠理解。最終他想錯了。

試想,上麵那對父母給晚歸的女兒開門後,先問問孩子吃飯沒有?等孩子吃完飯,父母再這樣對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點兒要去派出所報案!”直接把自己心中的擔憂和關愛告訴孩子,然後再批評她“以後不許再這麼晚回家,即使有事,也要先通知家裏”。那麼,孩子一定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批評教育的效果也會相當好。

我們許多做父母的在批評教育孩子時,總是抱著這樣一個觀念: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殊不知,良藥若是苦得讓人難以入口,功效從何而來?忠言若是逆得進不了耳朵,何來作用?所以,我們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樣他們才能從心裏真正接受批評,進而改正不足。

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掌握關愛式批評的藝術呢?

(1)在實施批評過程中,要心平氣和

既然是為了教育好孩子才批評,那麼我們就要放下架子,用和風細雨般的言辭與孩子談心、交心、以心換心。記得有一則伊索寓言:風和太陽比賽,看誰能使披著鬥篷的遊客脫掉鬥篷。冷風拚命地吹,狠勁地刮,遊客反而死死抱著鬥篷不放。而暖洋洋的太陽曬在遊客身上,隻幾分鍾,那位遊客便取掉鬥篷,坐在樹蔭下納涼去了。

這則寓言充分說明了春光融融勝過狂風暴雨,委婉說服勝過粗暴幹涉。

(2)學會表達自己的關愛

中國父母的關愛都落實在了行動上,但是嘴上卻不會有效地表達,尤其是做父親的。我們要學會把自己對孩子的關愛表達出來,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而不是一見他做錯事就眼紅的“暴君”。

(3)批評後要和孩子溝通

批評過後,父母不要一直板著臉不說話或者不理睬孩子,如果本來打算和孩子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錯了事為理由不帶他出去,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應該受到批評,但是父母不會因為做錯了事而不愛他。如午睡時仍舊可以親親他、穿衣服時依舊可以摸摸他的頭、衝他笑一笑、和他說說話。

批評過後,父母不能采取冷戰政策,應該給孩子找個台階下。例如,在批評結束時,對孩子說:“好啦,這件事就過去了,以後一定要注意,去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