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常,人生短暫,人生能安於世,就在於萬事隨緣,這樣,你就不糾結。因為隨緣,我們可以處變不驚;因為隨緣,我們可以淡泊名利;因為隨緣,我們可以心胸坦蕩;因為隨緣,我們的生活在平淡中光彩奪目。
有一個僧侶聽說舍婆提國的百姓多數都奉養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於修道。所以,僧侶十分向往,很想到舍婆提國觀光並學修佛法。
經過幾個月的奔波勞累,僧侶終於來到了舍婆提國。在城外他看見田中有一老一少正在耕種。突然,一條毒蛇咬了少年一口,少年受傷倒地,死了。父親正準備給少年清理傷口,發現少年已死,就不再管他了,繼續幹活,甚至連頭都不抬一下。
僧侶覺得很奇怪,便上前問道:“你不認識這個孩子嗎?”父親說:“他是我的兒子。”僧侶更加納悶了,說:“你的兒子都死了,你難道不難過嗎?怎麼還有心情幹活呢?”
父親回答說:“人已經死了,我傷心難過有用嗎?生、老、病、死是萬物生存的法則,皆為自然規律。如果因兒子的死而傷心難過,什麼都不幹,那我跟死人又有什麼區別呢?對了,你是進城去吧?”沒等僧侶回答,父親接著說:“請幫個忙,你路過我家時,告訴我的妻子,兒子已經死了,可以少準備一個人的飯菜。”
僧侶很憤怒:“這個父親真是太沒人性了,兒子都死了,竟然還想著節省一個人的飯菜,真是不像話。”
僧侶進入城中,來到農夫的家,見到農夫的妻子,說道:“你的兒子已經死了,你的丈夫讓我捎句話給你,可以少準備一個人的飯菜了。”
農夫的妻子聽後,說:“生是赤條條來,死亦赤條條去,是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的自然規律,我的兒子也一樣。人生就是這樣緣聚緣散,我們與兒子的緣分到此為止了。”
僧侶聽後非常生氣,對農夫的妻子說道:“你的兒子死了,難道你一點兒也不難過、不痛心嗎?”
農夫的妻子默然不答。
僧侶懷疑自己來錯了地方,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於是就去請教偉大的佛祖。
佛祖說道:“這些信男信女是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啊!他們知道世事無常,悲痛難過也是無濟於事,因為他們能正視生老病死,能夠把世間所有的變故皆視為自然規律,也就無有憂愁!凡塵中人因不明白生死無常的道理,貪戀七情六欲,當不幸來臨或情欲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懊惱、痛苦,甚至痛不欲生,無以自製。這些人就如同病人,愚鈍、癡狂、胡言亂語,如果經過良醫診治下藥後,病愈了,一切煩惱也會除去。”
僧侶聽完佛祖的話,即自責道:“我真是愚鈍、癡狂之人啊!不明佛法大義,現在我聽完佛祖的話,便如同剛剛走出黑暗見到了光明,真是豁然開朗!”
當然,塵世間的人不可能都成為得道高僧,但是我們可以從佛祖講的話中悟出幸福的道理來。人生在世,就是因為貪戀七情六欲,不明無常,才會落入苦海;敢於正視現實的誘惑與苦難,不回避生老病死、世事無常的自然規律,你才會明白幸福無處不在。
當你為錯誤付出代價,請學會原諒自己。人們常說,寬容別人是人生中的大智慧,是用一種博大的胸懷善待他人,這樣做會得到快樂。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寬容自己也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它能讓自己擁有一顆釋然的心,輕裝前行,這樣做更會得到快樂。
寬容自己,就是不要對往事耿耿於懷。有些人之所以難以忘記自己的錯誤,是因為付出了很多。可是付出的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既然事情已經發生,就要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一直生活在過去。這個時候我們能做的就隻有寬容自己。原諒自己犯下的錯誤,將自己從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
瑩瑩進入公司剛一年,因為表現優秀,很受領導器重。她也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出成績來。
一次,上級領導要她負責一個企劃案,為一個重要的會議做準備,還透露說如果這次企劃案能贏得客戶的認可,她將有可能被調到總公司擔任更重要的職務。對瑩瑩來說,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她非常賣力,每天都熬夜準備這份企劃案。
可是,到了會議那天,瑩瑩由於過度緊張,身體出現了不適,腦子一片混亂,甚至沒有帶全準備好的資料,發言的時候詞不達意,幾次中斷,會議的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