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生代的隱形殺手 第一節 瘋狂的網遊
隨著電腦和寬帶的普及,有關部門預計,到2013年,中國網絡遊戲用戶數將達到9453萬。在這上千萬計的玩家中,絕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因而不可避免產生了青少年網癮的問題。青少年網癮,更確切地說應該是青少年網遊癮,多數青少年癡迷網絡遊戲,我曾經暗訪過30多家網吧,讓我震驚的是,網吧裏的常客80%以上都是青少年,他們大多數都在玩著網絡遊戲,極少數是在網上聊天、看電影。幾乎沒有在網上看新聞的。
在娛樂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我們的青少年為什麼偏偏鍾情於網絡遊戲?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成人要先問一下自己,是不是癡迷或者曾經癡迷於網絡遊戲?答案無非有兩種,一種是你根本就沒接觸過網絡遊戲或者根本就不會上網,那生活在網絡時代的你不僅是一個文盲,而且是最危險的!因為,如果你的孩子網癮成性,那你就隻能徒歎奈何。就像一個醫生麵對從未見過的病例,感覺無從下手一樣!另一種是你也曾經癡迷於網遊。那就不要自欺欺人吧,作為成人都難抵網遊的誘惑,何況意誌力薄弱、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青少年呢?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指責有網癮的孩子,再不能非打即罵,我們要從理論上深層次剖析網遊癮形成的原因,用正確的行動對網癮少年進行正麵引導。
那麼,孩子們為什麼要選擇網絡遊戲又網癮成性呢?我覺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分析:首先,是因為網絡遊戲本身具有娛樂性和遊戲性,符合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但最關鍵的是,在網遊中還具有虛幻性和交互性——這也是網絡遊戲區別於其他娛樂方式的關鍵所在。
網遊是虛幻的,玩家可以把自己置身於某角色扮演中,建構合乎自己理想的世界,既可以在遊戲中隨心所欲自由地成長,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漁夫、商人、醫生、法師或者除妖斬魔救國救民的大俠;可以通過組隊戰鬥打怪而獲得來自網絡另一端玩家朋友們的用血與火締結的真誠友誼;還可以在公平的規則下,通過自己努力增加經驗值獲取高等級和高級裝備,從而獲得其他玩家們的羨慕和尊重。而在現實中,這些體驗是不易獲得的。因為,受多方因素的製約,有人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人沒有什麼知心朋友,有人無論怎麼嚐試都難以得到他人的肯定……網絡遊戲則不同,雖然虛幻,但隻要通過努力,就可以體會到個人成就感、獲得友誼、獲得尊重和讚許。所以網遊能比其他娛樂方式更易吸引青少年。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高壓力,使城市中亞健康人群日益擴大。人們在表麵上是健康的,但在心理上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煩躁、孤獨、壓抑等負麵問題。在我們現行的教育體製和社會價值觀下,太多的功課和太多的期待讓青少年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可以說他們也都是亞健康的群體。青少年們正處在精力旺盛、充滿叛逆好奇、個性張揚的年齡,特別需要情緒發泄;而具有娛樂性、虛幻性、互動性的網絡遊戲,恰是能輕易地滿足其內心多層次需求的娛樂工具。所以網遊的出現,正好切合了成長階段青少年們的內心需求,讓他們從中找到一個發泄壓力的渠道,也找到了獲得尊重和成功感的平台。正因如此,一些在現實中缺乏認同感又自製力不足的孩子們很容易沉迷其中。但如果沒有網絡遊戲,他們也終將會找到其他釋放壓力的方式,比如用早戀來贏得認同,用打架來獲取成功感……
雖然家長和老師一再提醒孩子這僅是遊戲,是虛幻的。但孩子們又何嚐不清楚電源一關便是黃粱夢醒呢?為什麼明知是虛幻的,卻依然沉浸在其中?這就是需要家長們反思的問題:我們的青少年如果能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足夠的關心、尊重、友情和溝通,又何必在虛擬的網絡中尋找?
關於“網癮誰之錯”的問題,我們不必要探究那麼多,這也不是通過哪個人的力量就能改變的。讓孩子不喜歡網遊就好像讓你不喜歡人民幣一樣,那怎麼可能?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改變它!
帶著這個問題,我暫離教育界,來到了政府文化部門,負責文化宣傳和管理工作。到了新單位我利用職責之便先對市區網吧進行了清查。在清查的過程中,我真是感慨萬千,所到之處我都會大吃一驚:多半數網吧都是無照經營,表麵看來手續齊全,場麵壯觀,其實就是掛著羊頭賣狗肉。表麵上在門口赫然寫著“禁止未成年人進入”,可走進網吧大廳,展現在我眼前的幾乎全是青少年,最小的才9歲……
我心情複雜地看看這幫“小兔崽子”,看著他們中的90%在玩網絡遊戲。血腥的、刺激的、不堪入目的,比比皆是。難怪很多家長痛心疾首,麵對網吧恨之入骨!他們實在管不了孩子,就把希望寄托於學校和國家有關部門!可學校哪裏管得了學生的校外活動?
我國法律明文規定未成年人禁止進入網吧,可是網吧老板從沒有嚴格執行,法律在這裏形同虛設。網吧老板為了賺錢,想盡一切辦法、不間斷地給網絡遊戲升級、在網站上注入色情、賭博之類的電子毒品,給青少年建立會員卡、積分卡等形式誘惑青少年,讓他們上癮,搜刮他們身上的錢,恨不得把孩子們的血吸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