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送給家長朋友的88個點醒 2
點醒6:與孩子多溝通
現在社會很開放,但個人的內心卻封閉,所以人們普遍感覺壓抑,焦慮,鬱悶。有研究發現:孩子在12歲以前很願意與父母交流他們的想法,但之後都有明顯地變化,盡管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一如既往,但孩子有問題和想法,首先是與朋友交流,其次是老師,與父母交流的次數和時間越來越少。家長就有孩子“不聽話”的感覺。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大約有20%的人存在異常心理問題,其中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占4%。所以家長應把與孩子積極主動的溝通作為一種習慣,與孩子身邊的朋友,與老師多溝通多交流,以便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和在學校的表現,也使教師了解孩子在家裏的學習生活狀況,做好教育工作。
點醒7:你孝順父母孩子才孝敬你
似乎每一個家長都在抱怨,說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孝敬自己,現在的孩子也是被寵壞了,儼然成了家裏的小皇帝,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也不足為怪。我觀察並走訪了近100個抱怨孩子不懂得孝敬自己的家庭,發現這些家庭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這些做家長的也不懂得孝敬父母,家長是孩子的榜樣,隻有你孝敬父母,孩子才會孝敬你,首先你要做個表率,好好地對待自己的父母,將來你的孩子才會更好地對待你。記住:不為孩子樹立孝順的榜樣,那麼總有一天惡果會降臨到你的頭上。
點醒8: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無妨
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貫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隻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鬆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鬆比賽上經常有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由此可見,父母是否應該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看家長對孩子人生期望值的預期。如果對孩子人生的期望值屬於短跑,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較高,就相當於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鬆長跑競賽,起跑線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馬拉鬆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後誰笑得最好。長跑的要訣是保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曆時,給其灌輸與孩子的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孩子沒有生活經驗,對知識的感悟不會深刻,不但沒有共鳴感,甚至會厭惡。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相反。受教育者對於所學知識感興趣的程度,除了老師的教授方法,還取決於孩子對知識的感悟程度。舉個例子,一個5歲的孩子對於《靜夜思》隻是機械背誦,而一位遠離家鄉的20歲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靜夜思》,可能淚如泉湧,百感交集。
20多年前,某大學的少年班家喻戶曉。如今,這些昔日的神童幾乎全軍覆沒,沒有一個成為棟梁之才。這些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他們或父母將人生的馬拉鬆賽跑誤判為短跑,拚盡全力贏在起跑線上後,後勁不足,最終敗北,遺憾終生。買過新汽車的人都知道,新車有磨合期。在新車的磨合期,車速不能太快。隻有這樣,這輛汽車未來才能風馳電掣。如果在新車的磨合期高速行駛,汽車就會早衰,該急速行進時,就會力不從心。假設將人比喻成汽車,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滿負荷運轉,要適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馬加鞭,後勁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