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伊朗八大詩人》是俞灝東教授和楊秀琴教授多年從事外國文學教學和研究的心血結晶。本書的出版似乎是已經有些冷落的波斯文學的一個福音。它全麵而深刻地論述了伊朗聞名世界的八大詩人的生平創作,向中國讀者介紹了波斯文學高度發展時期的光輝成就,介紹了聞名世界的波斯詩人,無疑對促進中伊這兩大東方文明古國的文化交流有著積極作用。
伊朗(波斯)是東方大國。伊朗的薩珊王朝在7世紀上半葉被阿拉伯人推翻,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旗幟下統治伊朗數百年之久。這次征伐和統治給伊朗社會帶來全麵深刻的變化。其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語言的改變。伊朗中世紀的通用語巴列維語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種地方語言,即達裏波斯語。從10世紀到15世紀,輝煌時期的波斯文學作品就是用達裏波斯語寫成的。
本書所論及的八大詩人就是這500年波斯文學輝煌時期的傑出代表。
過去論及波斯文學時有七大詩人之說,即波斯有七大詩人具有世界性聲譽和影響。據說提出這一說法的是美國作家愛默生(Ralph Wardo Emerson)。他在1858年發表於《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這一看法。他提出的七大詩人依次是菲爾多西、安瓦裏、內紮米、哲拉爾丁(莫拉維)、薩迪、哈菲茲和賈米。把七大詩人說和俞灝東教授及楊秀琴教授提出的八大詩人說相比較,可以看到兩種說法中有六位詩人是相同的,即菲爾多西、內紮米、莫拉維、薩迪、哈菲茲和賈米。除這六人外,愛默生還提出安瓦裏。安瓦裏歿於1189年或1191年,是伊朗塞爾柱王朝(1037~1194)的宮廷詩人。他在宮廷詩和抒情詩方麵有一定的成就。但比起其他幾位詩人似乎略遜一籌。不論是愛默生提出七大詩人說的19世紀中葉,還是現代,他的名聲都沒有越出伊朗國境以外。換句話說,提到著名的伊朗詩人時,一般是不會提到安瓦裏的名字的。
在俞灝東教授和楊秀琴教授提出的八大詩人中,有兩位愛默生沒有提到,這就是魯達基(850~941)和海亞姆(1048~1122)。魯達基被譽為波斯詩歌之父。也就是說,從8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達裏波斯語詩歌到魯達基時已經初具規模。各種詩歌形式,如四行詩、頌體詩、抒情詩和敘事詩等等已經開始走向成熟。魯達基及其同時代的詩人們的詩作為後來的詩人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愛默生所沒有提到的另一位詩人是歐瑪爾·海亞姆。海亞姆是在1859年英國詩人菲茨傑拉德翻譯了他的魯拜之後,走向世界的。愛默生的文章發表於1858年,他自然不大可能了解海亞姆其人和他的魯拜。但在那之後的150年中,海亞姆的名聲可謂與日俱增,傳遍世界。現在如果問文學愛好者,最著名的波斯詩人是哪一位,答案肯定是海亞姆。他的魯拜已經被譯為世界各民族文字。有一種說法,除基督教《聖經》以外,他的魯拜可能是被翻譯得最多的書。1924年,郭沫若翻譯出版他的詩《魯拜集》後,漢譯本至今已有20餘種出版。俞灝東教授和楊秀琴教授也在20世紀80年代翻譯了他的魯拜數十首,發表於北京大學《國外文學》上。
把八大詩人說與七大詩人說相比較,顯然八大詩人說更符合中世紀波斯語文學發展的實際,也就是說,更加完善和具有科學性。
寧夏是我國穆斯林聚居之地,自古與伊朗和其他中東各國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聯係。近年來,寧夏又廣泛開展與這一地區的文化經濟旅遊等方麵的交流。本書的出版肯定會引起寧夏人民的興趣和關注。正如作者所說,本書是送給伊朗和我國穆斯林兄弟的禮物。
張鴻年,北京大學,中關園,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