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
張良,字子房,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張良的祖父,名字叫做張開地,韓昭侯(公元前362—前332年)、韓宣惠王(公元前333—前312年)、韓襄哀王(公元前311—前296年)時期,張開地擔任韓國宰相。張良的父親,名字叫做張平,韓釐王(公元前295—前273年)、韓悼惠王(公元前272—前239年)時期,張平擔任韓國宰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張良的父親去世。死後第二十年,秦國滅亡韓國(公元前230年)。在當時,張良還年輕,沒有來得及步入仕途。韓國遭滅國後,張良家中僮仆仍有三百人,張良的弟弟去世,張良沒有時間為弟弟下葬,卻將全部家產用來訪求刺客,刺殺秦王嬴政,為韓國複仇,就因為張氏在韓國,曾經是五代韓王的國相。
張良在淮陽郡學禮,在淮陽郡東邊,張良尋訪到一位叫做倉海君的隱士,從隱士那裏,張良得到一位力士,這位力士可以舞動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椎。秦始皇東出函穀關,巡幸天下,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東南),遭到張良與刺客的狙擊(公元前218年),鐵椎誤擊中副車。始皇帝勃然大怒,在全國搜捕刺客,追捕的很緊急。張良隻好改名換姓,躲藏在下邳縣(今江蘇省徐州市邳州)。
在下邳縣,張良曾經在一座橋上信步閑遊,遇見一位老人,穿著褐色衣服,老人走到張良站著的地方,將腳上穿的鞋子丟到橋下,回過頭來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撿上來!”見此情景,張良一時間不知所措,很想揍這位無禮的老人。看到老人年齡確實很老,忍住心中的憤怒走到橋下,撿起鞋子,又回到橋上,跪在地上,為老人穿上,老人欣然地看著張良穿上鞋子,笑著離開了。張良對剛才發生的一切,仍然在驚愕中,老人走了一裏多又返回,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日之後,在黎明時分,到這裏來與我相會。”張良更加奇怪了,跪下來答應:“一定照辦。”五日後的黎明,張良來到橋邊,老人已經在那裏等候,看到張良就發脾氣,說:“與老人約好的時間,為何要遲到?回去吧,五日後,仍然是老時間,還在這裏相會。”又過了五日,雞一報時。張良就去了,看到老人又在那裏,對著張良再次發脾氣,說:“又遲到了,怎麼搞的?回去,再過五日,早一點來。”又過了五日,張良這一次半夜裏就動身。剛到一會兒,老人就到了,高興地說:“這就對了。”拿出一冊書,對張良說:“把這本書讀完記住,你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再過十年,即可以用上。十三年後,你要想見我,濟北郡穀城山下有一塊黃石,那就是我。”隨即離去,不知所終。天亮以後,張良再看這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對此次遭遇很重視,常常誦讀這本奇書(注:按照曆史紀年推算,張良此時接近四十歲)。
張良住在下邳縣,為人任俠仗義。項伯曾經殺了人,張良將項伯藏匿起來。
十年以後(公元前209年),陳涉率領義軍舉事造反,張良也聚集了數百個年輕人,起兵相應。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紮在留縣。張良想去與景駒會合,率領義軍走到中途,遇上沛公劉邦。劉邦率領數千人攻取下邳縣,張良率領義軍歸附劉邦,沛公任命張良為廄將。張良試著按照《太公兵法》,為劉邦提出建議,劉邦很高興,也多次采用張良提出的建議。張良為別人提出建議,卻很少能被人采用。張良說:“沛公是天授奇才。”因此決心追隨劉邦。
沛公來到薛縣,與項梁的義軍會合,共同擁立熊心為楚懷王。張良勸說項梁:“君已經立了楚國的國君後裔,韓國王室橫陽君韓成也是一位賢者,可以立為王,與他結成聯盟。”項梁讓張良找到韓成,立為韓王。張良被任命為韓國司徒,與韓王成率領一千餘人向西占領原韓國領地,攻取幾座城邑,又被秦軍奪了回去,義軍隻好在穎川郡往來遊擊秦軍。
沛公率領義軍從洛陽向南翻越轘轅山,張良率領義軍,追隨沛公,攻取韓國十餘座城池,而後進攻楊熊率領的秦軍。沛公命令韓王成留守在陽翟縣,然後與張良一起率軍向南,攻下宛縣,向西攻入武關。在秦的嶢關下,沛公劉邦妄圖用二萬義軍進攻秦軍,張良說:“秦軍仍然強大,不可輕敵。臣聽說秦軍守將是一位屠夫的兒子,商人惟利是圖。沛公可以在此地先安下營寨,派出小股部隊出發,準備五萬人的灶具,在周圍的山頭上插上義軍旗幟,作為疑兵,而後派酈食其帶著金銀財寶,前去勸降秦將。”守關的秦將果然願意與義軍聯合,一起向西攻打鹹陽,沛公劉邦很高興,認為此舉已大功告成。張良說:“這還隻是秦軍將領願意投降,秦軍的下層將士未必肯服從,如果他們此後造反,就危險了,不如趁著秦軍此時懈怠,對他們發起突然襲擊,”劉邦遂率領義軍向秦軍發起進攻,大敗駐守在嶢關的秦軍。乘勝追擊,抵達藍田縣,繼而再戰,徹底打垮秦軍。而後劉邦率領義軍攻入鹹陽,秦王子嬰投降沛公。
沛公劉邦進入關中,在秦朝國都鹹陽的宮室中,看到有著許多帷帳、美女、狗馬、金銀財寶,不計其數,就想留住在秦宮中享受一下。樊噲勸諫沛公,沛公不聽。張良說:“秦廷無道,沛公才能夠打敗秦軍來到此地。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為天下人清除殘賊,應該以儉樸為務。剛剛進入秦地,沛公即想安逸享樂,這是在‘助桀為虐’。人們常說‘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沛公能夠聽進樊噲的忠言。”劉邦於是帶著義軍返回霸上駐紮。
項羽率領義軍抵達鴻門,要攻打沛公,項伯半夜裏騎著快馬,飛馳進沛公的軍營,私下裏找到張良,勸說張良趕快離開。張良說:“臣為韓王送沛公,今天事情緊急,這樣悄悄離開不義。”於是將要發生的事情告訴劉邦。劉邦一聽,大驚失色,問:“這該怎麼辦?”張良問:“沛公真地要與項王決裂嗎?”劉邦說:“有一個渾蛋小子勸說我,封鎖函穀關,阻擋諸侯大軍進來,說這樣做,我即可以在秦地稱王,悔不該當初聽了他的話。”張良再問:“沛公與項王相比,認為有取勝的把握嗎?”劉邦沉思良久,問:“現在該怎麼辦?”張良於是把項伯引見給劉邦。劉邦與項伯先喝酒,講了些客氣話,又與項伯約為兒女親家,然後請求項伯向項羽解釋,沛公不敢背叛項王,所以關閉函穀關,是為了防備盜賊。項羽後來解開了心中的結(詳情記載在《項羽傳》中)。
漢紀元元年(公元前205年),項王封沛公劉邦為漢王,漢國領地在巴郡、蜀郡,劉邦賜予張良黃金百鎰,寶珠二鬥,張良將這些財寶全部轉送給項伯。漢王通過張良,又送給項伯很厚重的禮物,請求把漢中也封給漢王。項王也答應了。漢王率領軍隊前往封國,張良送到褒中,劉邦讓張良先回到韓國去。張良臨別前勸說漢王將棧道燒毀,向天下宣示沒有離開漢中的想法,以此來打消項王的猜忌。然後張良按著原路返回。一路走,一路焚燒沿途的棧道。
張良回到韓國,聽說項羽因為張良追隨劉邦,扣押了韓王成,不讓韓成返回韓國,帶著韓成向東抵達楚國,在國都彭城,又把韓成殺了。這期間,漢王已經率軍打回關中,平定三秦,張良於是給項羽寫信,張良說:“漢王沒有得到他應得的封國,漢王希望得到關中,按照原來的約定辦理,得到了關中,漢王即會停止用兵,不會再向東打出函穀關。”又把齊國反叛項羽的檄書派人送交項羽,張良說:“齊國與趙國聯合起來,正想要滅掉楚國。”項羽於是率領楚軍向北進攻齊國。
張良沿著小路返回漢軍大營。漢王封張良為成信侯,此後張良跟隨著漢王,向東進攻楚國,漢軍一路攻進彭城。接下來,漢王被項羽率領的楚軍打敗,漢軍又退了回來。在下邑縣,漢王從馬上下來,坐在馬鞍上問張良:“我想把函穀關以東的土地,拿出來分封給諸侯,子房看誰能幫助我打敗楚國?”張良說:“九江王英布,是楚軍中的梟將,英布與項王有矛盾,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造反,英布和彭越可以利用。漢王軍隊中可以委以重任的將軍隻有韓信,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擋一麵。陛下如果想要把函穀關以東的土地,拿出來分封給諸侯,就分封給這三人,他們能幫助漢王打敗楚軍。”劉邦於是派出隨何去說服九江王英布,又派人聯絡彭越。此時西魏王魏豹叛漢降楚,劉邦派出韓信率領漢軍向北渡過黃河,平息魏豹叛亂,接下來,韓信占領代國、趙國、燕國、齊國。最後幫助劉邦打敗楚軍,平定天下的,也正是這三人的功勞。
張良體弱多病,沒有親自率領軍隊打過仗,但常常為漢王出謀劃策,漢王對張良也是言聽計從。
漢紀元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在滎陽圍困漢王,情況非常緊急,漢王當時很恐慌,與酈食其商量如何削弱楚軍的力量。酈食其獻上一計,說:“在上古時,商湯討伐夏桀,把夏王的後裔封在杞地;武王討誅商紂,把商王的後裔封在宋地。而今秦廷無道,滅亡六國,使得六國後裔無立錐之地。陛下如果能夠誠懇地找回六國後裔,封他們為諸侯王,他們對陛下一定會感恩戴德,願意做陛下的侍臣。德義產生了作用,陛下即可以南麵稱霸,到那時,楚國也就會乖乖地來朝見陛下。”劉邦聽了這番鼓吹,說:“好。趕快刻製好六國印信,先生帶著印信給六國的後裔送去。”
酈食其還沒有走,張良從外麵進來謁見漢王劉邦。劉邦正在吃飯,告訴張良說:“有客人為我設計了削弱楚軍的計劃。”然後將酈食其講的一番話原原本本地告訴張良,劉邦問:“子房你看這個計劃怎麼樣?”張良說:“誰為陛下設計的這個計劃?陛下的大事就要毀在這個計劃中。”劉邦一聽大驚,問:“為什麼?”張良說:“臣請借陛下麵前的筷子作為籌算,為陛下一一分析。在古時,商湯、周武討伐夏桀、商紂,然後為他們的後裔分封國土,是因為他們能夠致夏桀、商紂於死命,現在陛下能夠致項籍於死命嗎?這是一不可。武王率軍進入殷商,在商容居住的閭裏旁邊樹立功德表,以表彰商容的德行,在箕子的門前敬禮,將比幹的墳墓封土,這些表麵文章,陛下今天能仿效嗎?這是二不可。武王討伐商紂成功後,把巨橋糧倉的粟米分發給百姓,把紂王鹿台上的財寶賞賜給臣下,這些陛下能做到嗎?這是三不可。殷朝滅亡之後,武王可以改戰車為乘用車,收起兵器,表示戰爭停止,這些陛下能做到嗎?這是四不可。武王把戰馬釋放到華山南麵,向天下宣示戰爭已經結束,現在陛下能做到這些嗎?這是五不可。武王把轉輸軍糧的犍牛放歸桃林,向天下宣示不再需要轉輸軍糧,這些陛下能做到嗎?這是六不可。現在天下的英雄豪傑,舌辯遊士,離開自己的親人,拋棄祖宗的墳墓,遠離親戚朋友,跟隨陛下,他們日夜盼望著,就是有朝一日能夠得到封侯,封地。現在陛下立了六國的後裔,那裏還有土地分封給他們,這些舌辯遊士也可以返回自己的國家,侍奉新的主人,回到親人身邊,與親朋故舊團聚,誰還願意為陛下打天下,賣力氣?這是七不可。而且楚軍如此強大,六國隻能重新臣服於楚國,陛下還怎麼讓六國臣服?這是八不可。陛下如果采用了這個計劃,陛下的大事也就完了。”劉邦放下碗筷,吐出口中的食物,大罵道:“混賬儒生,差點兒壞了他老子的大事!”馬上命令銷毀刻製好的印信。
再後來韓信占領齊國,請求做代理齊王,漢王大怒。張良說服漢王,漢王派張良前去授予韓信齊王印綬。(詳情記載在《韓信傳》中)。
漢紀元五年(公元前202年)冬天,漢王劉邦率領漢軍窮追楚軍,抵達陽夏縣(今河南周口地區太康縣)的南邊,戰況又發生逆轉,不利於漢軍,漢王隻好躲藏在固陵縣(今河南信陽市固始縣)的深溝高壘後麵,而諸侯的軍隊遲遲不能前來與漢王會師,張良再次說服漢王,漢王采用張良獻出的計策,諸侯終於率領大軍前來與漢王會師,圍殲楚軍(詳情記載在《高帝紀》中)。
漢紀元六年(公元前201年),高祖大封功臣。張良從來沒有領兵打仗的經曆,高帝說:“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這就是子房的功勞。請子房在齊國自己選擇三萬戶作為食邑。”張良說:“臣從下邳縣起兵,與皇上在留縣相會,這是上天安排臣與陛下的會麵。陛下肯采納臣提出的建議,僥幸發揮了作用,臣希望把留縣作為臣的封邑,不敢要三萬戶那麼多。”於是高祖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高祖已經封了大功臣二十餘人,沒有受封的將領還在日夜爭功,吵鬧不休,分封隻好停了下來。高祖住在洛陽的南宮,一天從複道上經過,看到很多將領,三三兩兩地在討論事情。高祖很奇怪,問張良:“他們在談論些什麼?”張良回答:“陛下不知道嗎?他們在商量造反呢。”高祖大吃一驚,問:“天下已經安定,為什麼還要造反?”張良說:“陛下起於布衣,與這些人共同打下天下,現在陛下做了天子,陛下所封的人,都是像蕭何、曹參這樣陛下親近的故人,而陛下所處罰的,都是陛下平生所痛恨的人。這些將領們現在核計軍功,認為拿出天下所有的土地分封給他們,還是不夠,將領們擔心陛下不能夠人人封到,曾經得罪過陛下的事情,卻有可能遭到陛下報複,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高祖聽了這番話,擔心地問:“這該怎麼辦?”張良問:“陛下有平生最痛恨,而群臣又都知道的人嗎,此人是誰?”高祖說:“雍齒是我最痛恨的人,他多次背叛我,讓我難堪,我早就想殺掉他,因為他後來的戰功很多,又不忍心殺。”張良說:“那好,今天就先封雍齒,讓群臣都能看到。群臣看到雍齒也可以受封為列侯,就會感覺到受封還有希望。”於是高祖專門設宴,在宴會上封雍齒為什邡侯,隨即催促丞相、禦史大夫抓緊時間定功,封賞。群臣喝完酒,高興地說:“雍齒都可以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劉敬勸說高祖把國都設在關中,高祖心中還在猶豫。左右大臣都是崤山以東的人,大家都勸說高祖把國都設在洛陽:“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山、澠池,背對黃河麵向洛水,其地勢同樣險固。”張良說:“洛陽雖然險固,但是地域狹小,方圓不過數百裏,田地貧瘠,四麵受敵,這裏不是用武的理想之地。關中東有崤山、函穀關,西有隴山、秦巴山,沃野千裏,南有巴蜀富庶的沃土,北有廣袤的草原,三麵皆有天然屏障,易於固守,隻有一麵向東,麵對崤山以東的諸侯。諸侯國安定,黃河、渭水可以轉輸漕運,彙聚天下的財富,向西運抵京師;諸侯國有變,陛下則可以利用黃河水,順流而下,水運足以提供運輸。這是真正的金城千裏,天府之國。劉敬講的是對的。”於是高祖終於下定決心,當日起駕,把國都設在關中。
張良跟隨高祖來到關中,因為體弱多病,采取道家導引不食糧食的方法,一年多,在家中閉門不出。
高祖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大臣對此多有意見,還沒有做出最終決定。呂後內心恐懼,不知該如何是好。有人對呂後講:“留侯張良善於謀劃,很受皇上的信任。”呂後於是讓建成侯呂釋之(注:呂澤是呂後的長兄,在戰爭中去世,這裏是次兄建成侯呂釋之)把張良強行請到家裏來,對張良說:“君經常為皇上參謀意見,現在皇帝想要更換太子,君難道就能熟視無睹,不聞不問了嗎?”張良說:“當初皇帝在困急之中,僥幸采用過臣提出的一些建議;現在天下已經安定,因為對親人的愛,要更換太子,這是骨肉間的事情,臣就是有一百張嘴,對皇上又能有什麼影響!”呂釋之一定要張良想出一個辦法:“請你無論如何為我出一個主意。”張良說:“這種事情,很難通過勸說來起作用。聽說皇帝有四個賢士召不到身邊。這四個人年紀都大了,因為皇帝對士人不尊重,喜歡侮慢士人,因此他們都逃匿在山中,發誓不為漢廷服務。可是皇上內心還是很尊重這四個人。現在如果能夠不惜重金,讓太子誠懇地寫上一封書信,用謙卑的語言,備上舒適的車輛,派出一名善於講話的辯士,去請他們下山,或許會來。來了之後,以貴客禮對待他們,讓他們不時地跟隨在太子左右上朝,讓皇帝看到,應該會有所幫助。”呂後於是詔命呂釋之派人帶上太子的書信,卑辭厚禮,迎來這四位賢士。四人來到後,就安排住在建成侯的家裏。
漢紀元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黥布造反,高祖此時身體不好,有病,想派太子率領漢軍前往平叛。這四位賢士商議道:“我們來,就是為了保證太子能夠順利繼位。現在太子要帶兵去打仗,這可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於是對建成侯講:“太子率兵打仗,有功不可能增加封賞,無功卻會因此而遭受禍殃。太子率領的將軍,都是與高祖一起打天下的梟將,現在讓太子去率領他們,這如同是讓羊去率領一群狼,他們不會聽指揮的,指揮作戰肯定要誤大事。臣聽說‘母親喜歡的孩子,常常會抱在懷裏’,現在戚夫人日夜侍奉在高祖身邊,趙王劉如意也常常跟隨在高祖左右,高祖說:‘絕不會讓不肖兒子在愛子上邊。’這顯然是想要換掉太子。君為什麼不趕快向呂後奏明,讓她找機會向皇上哭訴:黥布,是當今天下猛將,又善於用兵,現在出征的將領都是陛下的同輩人,讓太子去指揮他們,他們不會聽的,英布知道了漢軍的情況,也會大張旗鼓西進。皇上雖然有病,勉強登車,躺在車子裏指揮,諸位將軍也不敢不賣力氣。皇上雖然辛苦,為了妻子、孩子,還是要跑一趟。”於是呂釋之連夜去見呂後。呂後找準機會,向高祖哭訴,講了上述的理由,正如四人所料。高祖說:“我就知道,這個兔崽子辦不成事情,還是要讓他老爹親自去。”高祖親自率領漢軍東出函穀關平叛,朝廷群臣在長安留守,他們一起送高祖至霸上。張良有病,勉強起身送到曲郵,見了高祖說:“臣應該跟著一起去,奈何病得太利害。楚人剽悍,勇猛,希望皇上謹慎,不必與楚軍麵對麵地硬拚。”乘此機會勸說高祖詔命太子作為將軍,監督關中漢軍。高祖說:“子房雖然有病,請你一定要支撐著輔佐太子。”此時叔孫通已經是太子太傅,張良擔任太子少傅。
漢紀元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從平定英布叛亂的前線返回,病得很重,心裏想要更換太子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張良勸諫也不起作用,高祖因為有病,已經不大上朝視事。太傅叔孫通引經據典,勸說高祖不要更換太子,甚至以死諫諍,高祖假意答應,但是要更換太子的想法,根本沒有改變。有一天舉行酒宴,設置勸酒,太子在旁邊伺候。太子身後站著四位老人,年齡都在八十歲上下,須眉皓白,衣冠偉岸。高祖此前從來沒有見過,很奇怪,就問:“他們是誰?”四個人上前答話,各人報上自己的名姓。高祖聞言大驚,說:“我訪求你們,你們都躲避我,怎麼今天會跟著我的兒子?”四個人回答:“陛下輕慢士人,隨意辱罵,臣等不願受辱,因此恐懼,躲藏起來。現在我們聽說太子仁孝,恭敬愛士,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犧牲性命,付出一切,所有臣等才來到太子身邊。”高祖說:“那就拜托你們好好地輔佐太子。”
四個人向高祖祝酒後,退出酒宴。高祖目送著他們離去,召戚夫人來,指著四人的背影給戚夫人看,高祖說:“我的確是想要更換太子,可現在你看,太子已經有這四人輔佐,羽翼已經長成,很難再撼動。呂後也隻能做你的主人啦。”戚夫人聽到此話,涕淚交流,高祖說:“來吧,為我跳一段楚舞,我為你唱一支楚歌。”高祖唱道:“鴻鵠高飛,一舉千裏,羽翼長成,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可奈何兮!雖有箭矢,豈能射下來!”一連唱了數遍,戚夫人已經是淚眼滂沱,難以自已。高祖起身,走了,酒也沒有喝好。最後終於沒有更換太子,這是張良設計,召此四人來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