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5,\"start_container_index\":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1},\"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2,\"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8},\"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8,\"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4},\"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634816449549,7078185810029202446,7152079239892700197,7070438698533293070,687438681097843815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卷八十九循吏傳第五十九
漢朝建國初期,高帝反思秦朝實施虐政而被推翻的教訓,采取與民休息的寬鬆政策,凡一切政事,力求簡約,法規禁令,製定得頗為寬鬆。相國蕭何、曹參以寬厚為務,清靜理政,而且身體力行,成為天下官吏的表率。百姓將這一時期的國家治理,作“畫一”歌來讚頌。後來的孝惠帝垂拱而治,高後作為太後主政,不出宮廷,將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百姓專心於稼穡務農,豐衣足食。到了文帝、景帝朝,倡導移風易俗。在當時,著名的循吏有河南郡太守吳公、蜀郡太守文翁等人,他們在任上均能夠奉法行政,恪盡職守,謹慎治理,以清廉公平對待治下的百姓,不以嚴刑峻法來虐待民眾,百姓也能夠遵循教化。
在武帝朝,對外征伐四夷,對內修訂法度,百姓財用匱乏,奸宄難以製止。在當時,官吏處理政務,已經很難再以禮儀實施教化,百姓也難以馴服,隻有江都國相董仲舒、內史公孫弘、倪寬,在任上還有事跡可供記述。這三人均為當時有名的大儒,精通儒學,明於時務,熟悉法律條令,以經術來輔助治理民眾,武帝非常欣賞。董仲舒多次稱病辭職,公孫弘、倪寬後來位居三公。
孝昭帝繼位時年齡還小,霍光在朝中主持朝政,當時的國家治理剛經曆了武帝朝多年的征伐四夷,宮廷中窮奢極欲,海內財用匱乏,霍光因循舊例,對政策無所更改。昭帝始元、元鳳年間(公元前88-前75年),匈奴已經臣服於漢朝,百姓生活逐步走向富裕,朝廷詔令郡、諸侯國舉薦賢良文學,向民間詢問疾苦,討論減免酒類稅收,以及鹽鐵由國家專賣等事宜,諸項惠民政策逐步提上日程。
在宣帝朝,宣帝在民間度過青少年,此後登上帝位,宣帝了解民間百姓的疾苦,深知百姓生活的艱難。自從霍光去世後,宣帝親理朝政,日理萬機,勵精圖治,每五日一次上朝聽政,從丞相以下,到各位官員,均能夠恪盡職守。每當任命刺吏、太守、國相時,宣帝都會親自接見,從談話中觀察官員們的施政能力,還要考察他們在任上的所作所為,再與他們的談話進行對比,有名無實的官員,也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宣帝常說:“百姓之所以能夠安心稼穡,不發出報怨歎息的聲音,還是要看當地官員的施政能力,看這些官員是否能夠做到公平,刑獄是否公正。現在同我一起治理天下的,仍然要靠這些二千石官員!”作為郡太守,管理官吏,治理轄區中的百姓,假若頻繁地更換官員,會使得官場上下不安。如果民眾知道,這位官員會長久在當地留任,就不敢隨意欺瞞官員,也能夠服從教化。因此每當郡、諸侯國二千石官員在轄區內治理民眾做出成績時,宣帝即會以璽書形式加以勉勵,增加他們的俸祿,或者給予黃金賞賜,或者賜予關內侯爵。朝中的公卿假若有了缺位,即從表彰過的官員中擇優選用。因此在西漢一代,所有的良吏,在宣帝朝出現的最多,宣帝朝因此而被後世人稱為中興。像趙廣漢、韓延壽、尹翁歸、嚴延年、張敞等人,均為當時治理地方的良吏,他們在任上均能夠做到奉公守職,雖然在任上,有些人後來因為犯罪受到刑罰懲處,甚至有些官員因為犯罪而被殺頭。但是像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這些官員,在地方任職時,均能夠盡心竭力地幫助治下百姓富裕。離任之後,還能夠受到當地百姓的懷念。生前,他們受到過皇帝的褒獎,享有榮譽稱號。死後,有些官員還能夠得到當地百姓的祭祀。他們的行為,正是儒家所崇尚的君子風範。
文翁,廬江郡舒縣人。年輕時好學,通曉《春秋》,文翁在擔任郡縣官吏時,受到舉薦。景帝朝末年,文翁擔任蜀郡太守,為官仁慈,努力推行教化。文翁看到蜀郡百姓民俗鄙陋,有蠻夷風俗的遺存,盡力地勸誘當地百姓推行禮儀教化。文翁選擇屬下縣邑中的小官吏,以及聰明能幹的人,如張叔等十餘人,文翁親自訓練,加以指導,再將他們送往京師,在博士那裏接受經學教育,或者學習法律。文翁節省郡府中的辦公費用,用經費來購買刀、布,以及蜀地特產,讓負責上繳計簿的官員帶上,到京師送予授課的博士。幾年後,蜀郡的學生完成學業後歸來,文翁將他們安排為副手,在工作中作進一步考察,後來這些人中,有些做到了郡太守或者州部刺史。
文翁在蜀郡還設立學校,在成都的集市中心修建學館,招募屬下縣邑的子弟,前來學校讀書,文翁免除他們的徭役更賦,學習好的補充為郡縣中的官吏,次一等的則作為鄉裏的孝悌力田(勞模)。文翁經常挑選學校中的學生,讓他們在郡府的便房協助自己處理政務。每次文翁到屬下縣邑中巡查,還會從學校中挑選一些熟讀經書、行為端正的學生,隨同自己一起下去,在工作中文翁向他們傳授施政方法,甚至帶他們進出臥室。縣邑裏的官吏百姓,看到這些學生受到如此優待,也很尊重他們,幾年之後,爭先恐後地將自己的子弟送到學校中來讀書,富裕人家的子弟甚至出錢求學。蜀郡的百姓很快接受了禮儀教化,蜀郡派出去學習的子弟,成績可以與齊魯的學生相媲美。到了武帝朝,武帝詔令天下郡國,均要設立學官,即是從文翁的施政中受到啟發。
文翁在蜀郡去世,當地官員百姓為文翁設立祠堂,每年按時祭祀。至今巴蜀人喜歡文雅,也是文翁推行教化的結果。
王成,不知是哪個郡的人。在擔任膠東國相時,頗有政績。在宣帝朝,王成最先受到褒獎,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宣帝下詔說:“人們常說有功不賞,有罪不誅,即使唐堯、虞舜也不能對天下實施教化。現在膠東國相王成,工作不知疲倦,轄區內的流民返回家鄉種田,流民返回人口數達八萬餘人,治理的成績優異。賜王成關內侯爵,增加俸祿至中二千石。”還沒有來得及重用,王成在任上因病去世。後來宣帝下詔,讓丞相、禦史大夫詢問郡、諸侯國中到長安來上繳計簿的官吏,了解當地太守丞治理的情況,有人談到此前的膠東國相王成,虛報政績,為自己增加流民數量,以獲取朝廷獎賞,再後來,官吏中多有虛報政績的現象出現。
黃霸,字次公,淮陽郡陽夏縣人。黃霸的家族在當地是豪紳,按照製度,遷至雲陵(昭帝母親的陵寢)縣居住。黃霸年輕時學習過法律,喜歡擔任官吏,在武帝朝末年,黃霸以待詔身份向朝廷交納金錢,補授為官吏,補為侍郎謁者,因為同父異母兄弟有罪,受到牽連,黃霸被免官。再後來又向朝廷交納糧食,補充沈黎郡糧倉,黃霸繼而受命擔任左馮翊屬下的二百石卒史。馮翊認為黃霸是因為交納財物才擔任的官吏,因此而輕視黃霸,沒有給黃霸安排更重要的職務,隻是讓黃霸負責郡裏的錢穀登記。黃霸登記的賬簿清楚明白,以清明廉潔而著稱,通過舉薦,黃霸補任為河東郡均輸長,又通過考察,黃霸為官清廉,繼而擔任河南郡太守府丞。黃霸為人觀察敏銳,又熟悉法令,同時為人溫良謙讓,有智謀,善於駕禦眾人。擔任丞史,處理政務,合乎法度,眾人心服口服,因此而得到太守器重,當地官吏百姓也很敬重黃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