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好大喜功 真宗趙恒(3 / 3)

王曾這時還是宰相,範仲淹曾當麵批評他:“譽揚人才,是宰相的責任。您的盛德,唯獨在這一方麵還有欠缺。”王曾回答說:“倘若當政者,恩欲歸己,怨將歸誰?”範仲淹深為歎服。王曾與呂夷簡並相以後,見他獨斷專行,在許多問題上政見分歧,搞不到一塊兒,矛盾也就再也無法掩蓋。

當趙禎問王曾有什麼不滿時,王曾便把所聽到的呂夷簡招權市恩、收受賄賂的傳聞說了出來。王曾的話難免有點過頭,受賄之類指控又難以立即坐實。而在執政中,參知政事宋綬倒向呂夷簡,樞密副使蔡齊則敬重王曾,宰執分為兩派,並且時常在仁宗麵前爭吵不停。景祐四年,趙禎一怒之下,把呂夷簡與王曾,連同追隨他們的宋綬和蔡齊都給罷免了。

景祐五年十月,西北黨項領袖元昊自稱大夏皇帝。同年十一月,趙禎改元寶元;十二月,西北傳來元昊起兵反宋的邊報,結束了並不值得稱道的景祐初政。

3.國母之爭,生死兩皇後

在仁宗趙禎的婚姻上,劉太後的專政使趙禎頗為不滿,這是趙禎決定廢黜郭後的根本原因。早年母後臨朝的陰影和自己不幸的婚姻造就了趙禎文弱、憂鬱而又猶疑不定的性格,以致上演了一出“生死兩皇後”的宮廷悲喜劇。

趙禎與劉太後之間存在著極大的衝突,尤其表現在趙禎的婚姻上。劉太後強行貫徹自己的意誌,讓趙禎明顯地感到太後的霸道。趙禎最先醉心於姿色絕世的王蒙正的女兒,劉太後卻認為她妖豔太甚不利少主,把她改配給自己的侄兒。在正式選後時,趙禎又屬意於大將張美的曾孫女,但劉太後堅持立另一大將郭崇的孫女為皇後。趙禎對硬塞給他的郭皇後並不喜歡,而郭皇後卻仗著太後之勢非常驕縱,使趙禎難得親近其他妃嬪,趙禎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氣。

太後去世後,郭皇後仍不時與趙禎寵愛的尚、楊兩美人爭寵奪愛。一次,尚氏當著趙禎譏刺郭皇後,氣得她跳起來打尚氏的耳光,趙禎庇護尚氏,郭皇後一掌落在趙禎的脖子上。一怒之下,趙禎決定廢黜郭後,就與宰執近臣商量。宰相呂夷簡對自己之前因郭後一句話而罷相出朝一事一直耿耿於懷,當然不會放過這一報複的機會。

明道二年十二月,廢後詔書一公布,很快便在朝廷上下引起軒然大波。但由於呂夷簡作梗,台諫官反對廢後的奏疏無法轉達給趙禎。於是,禦史中丞孔道輔率領範仲淹等十名台諫官進殿麵奏,認為皇後不應輕率廢黜,要求仁宗接見他們,當麵進諫。但呂夷簡早有布置,殿門緊閉不開。孔道輔拍打門環,大呼:“皇後被廢這種大事,奈何不聽台諫入言?”趙禎遂命宰相向台諫官說明皇後當廢的情況,在辯論中,孔道輔和範仲淹等台諫官占據著道義的製高點,逼得呂夷簡無話可說,呂夷簡隻得讓他們第二天直接向皇帝進諫。

台諫官們回去後,呂夷簡對趙禎說:台諫官這樣進諫並非太平美事,應早做準備。第二天,孔道輔正準備上朝留百官一起與宰相當廷辯論,卻聽到了趙禎關於台諫即日起不許相率請對的詔書,同時,他接到了處罰台諫官的詔書:孔道輔、範仲淹出知州郡,其他台諫官分別罰金。在這場廢後風波中,雖然在皇帝與宰相的聯手打壓下,台諫官的進諫未能最終見效,但作為承擔中央監察功能的官僚圈,他們已經發出了獨立的聲音。

景祐元年(1034年),被廢的郭後出居瑤華宮,九月,將曹彬的孫女立為皇後。

之後,趙禎頗思郭氏,派密使召她入宮。郭氏表示:若再受召,必須百官立班受冊。閻文應一向在仁宗麵前說郭氏的壞話,擔心郭氏入宮對自己不利,恰巧郭氏得病,趙禎讓閻文應帶醫生前去治病,但郭氏不久便暴卒。

範仲淹與王曾相處很好,這年也被召入朝廷擔任天章閣待製,依舊直言無隱。他認為郭皇後之死與閻文應有關,就上書揭發,閻文應最終被貶逐嶺南,死在路上。事關郭皇後之死,呂夷簡就遞話過來:“待製乃是侍從,不是口舌之任。”言外之意是讓他閉嘴。範仲淹反擊道:“向皇帝進言,正是侍從所應做的!”呂夷簡就讓範仲淹去權知開封府,指望以事繁任重讓仲淹無暇議論朝政,也希望他在繁忙的公務中犯錯誤,以便掌握將他調離出京的把柄。意想不到的是,範仲淹到任僅一個月,就使素稱難治的開封府“肅然稱治”,以致當地人稱讚他“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希文是他的字)。

趙禎最寵愛的女人是張美人。張美人後進封貴妃,其生前的威勢,不亞於正宮曹皇後。張貴妃是洛陽人,不幸的是其父張堯封進士及第,不久就去世了,母親在齊國大長公主府上作歌舞女,將她帶在身邊,大長公主見這個小女孩靈巧可愛,便召入宮中作樂女,那時她才8歲,由宮人賈氏代養。一次宮中宴飲,張氏被趙禎看中得寵,慶曆八年(1048年)十月十七日成為貴妃。張氏在短短幾年內,就由末等嬪妃的才人直升至最高等級的貴妃,距離皇後僅一步之遙,趙禎對她的寵愛可想而知。

雖然張貴妃聰明伶俐,深得仁宗喜愛,但在“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她也不能為所欲為,不僅晉封皇後沒有希望,甚至連其伯父張堯佐晉封宣徽南院使這樣虛職的事,也因遭到台諫官包拯的強烈反對而作罷。

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31歲的張貴妃暴病身亡。趙禎感念張貴妃生前的柔情與善良,在左右宦官的支持下,最後決定用皇後之禮為張貴妃發喪。由於擔心朝野的反對,趙禎幹脆在治喪的第四天宣布追冊貴妃張氏為皇後,賜諡“溫成”。正宮曹皇後在世,卻另追冊貴妃為後,於是,便出現了一生一死兩位皇後的情況,如此逾禮之事,曠古未聞。台諫連續上奏反對,趙禎均置之不理。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趙禎下令“禁樂一月”,京師唯一的活動,便是為溫成皇後舉喪。

仁宗趙禎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生母和愛妃,不顧朝野內外的巨大非議,毅然進行了兩次追冊活動,這種感情是真摯的。同樣,仁宗趙禎對自己看中的臣子,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會給予相當的信任,這種信任也是坦誠的。但是,早年母後臨朝的陰影和自己不幸的婚姻造就了他文弱、憂鬱而又猶疑不定的性格,使得這種信任很難經得起世事滄桑的考驗。

4.再次上演的“澶淵之盟”

家族集團的統治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做出有利於自己利益的決策。李元昊為鞏固剛剛建立的黨項政權,不斷向趙氏政權發出威脅;挑動西夏自相殘殺,則讓趙禎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接連不斷的戰爭,讓趙氏家族簽訂了又一個恥辱的“澶淵之盟”。

趙禎親政以後,貶斥劉太後親信之人,重新起用張士遜、李迪為相,任用翰林侍讀學士王隨、權三司使李諮共參國政。因勸太後撤簾歸政而被貶的宋綬、孫祖德等人,也先後被擢重用。

範仲淹不料“內憂”剛平,“外患”踵至。這時,宋朝的西鄰黨項勢力迅速崛起。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不久,西夏兵進攻保安。駐守保安的宋軍多次被西夏兵打敗,無奈之下,宋廷從京師挑選兵力戍邊,狄青主動請纓,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

在戰爭中,狄青作戰勇猛,多次充當先鋒。他每逢上陣,先換一身打扮:把發髻打散,披頭散發,頭上戴著一個銅麵具,隻露出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手拿一支長槍,衝在最前麵和敵人拚殺,多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士兵們被狄青這種頑強戰鬥的精神感動,而那些蠻橫的西夏兵一聽到“狄青”的名字,總是膽戰心驚,退避幾分,還沒開始交戰就先在勇氣上輸了一截。因此,宋軍逐漸扭轉了頹勢。狄青由於作戰勇敢,永不怯陣,所以名聲大震,官職提升了四級。宋仁宗想把狄青召回京城,親自接見。後來,由於西夏兵再次進犯,仁宗隻好命人將狄青畫像帶回朝廷。

寶元二年(1039年)十一月,元昊率兵入侵保安軍,分兵三萬圍攻承平寨,並攻打宋朝西部的邊防重鎮延州。延州之戰,宋軍損失嚴重,關輔震動。趙禎憂心忡忡,召諸臣商議對策。無奈之下,趙禎起用主戰的韓琦為陝西方麵的統帥,韓琦又舉薦了範仲淹。範仲淹奉命知延州,率兵攻打西夏,才得以收複失地。

宋軍稍獲勝利,趙禎便認為李元昊懼宋,就派人潛入西夏,挑動西夏自相殘殺,希求坐獲漁人之利。此舉使李元昊非常惱怒,於慶曆二年(1042年)九月,又一次大規模出兵侵宋。宋軍陣亂潰敗,損兵折將,以慘敗告終。趙禎不得不謀求與西夏議和,密詔知延州龐籍諭意李元昊,說西夏隻要息戰稱臣,其帝號、國號盡可保留。直到慶曆四年(1044年),李元昊迫於遼朝的進攻,急於聯宋抗遼,才答應稱臣,同時,提出巨額“歲賜”。趙禎滿足於西夏稱臣,答應了李元昊的求和條件。這年十月,宋、夏和約達成,夏對宋保持名義上稱臣,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每年“賜”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兩萬斤,另加節日“賞賜”。

在宋、夏膠著困戰的同時,北方契丹政權也對宋朝虎視眈眈。趙禎親政後,密敕河北沿邊複建水田、廣植樹木,以防遼騎突入。景祐元年(1034年),契丹以祭天為名,在宋遼邊境屯結軍隊,做好出兵侵宋的準備。趙禎聞報,急命河北整飭軍備,調夫役修治河北沿邊城池、關河壕塹。

慶曆二年(1042年)初,契丹大軍壓境,派人麵見趙禎,質問宋朝出兵伐夏和增修邊防意欲何為,要挾宋朝把後周時收複的瓦橋關以南的十縣之地割讓給契丹。趙禎派右正言富弼出使契丹,提出或和親或增“歲幣”議和。幾經交涉,契丹方答應不割地,隻增納歲幣重訂和好。富弼力爭不可言“納”,契丹方則堅持或稱獻,或稱貢,或稱納。趙禎最終屈從契丹之意,許稱“納”字而和。

這年十月,宋遼雙方締結和約,宋朝以後每年增納契丹銀絹二十萬兩匹。契丹竟趁宋朝困於西夏之際,沒有動用一兵一卒,而憑空取得了巨額貢納,這對趙宋王朝來說,無異於又一次“澶淵之盟”。

5.半途而廢的慶曆新政

改革,對每個家族集團統治而言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同時也是維護其統治必不可少的舉措。但改革必然會觸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這些勢力聚集到一起,也必然會阻礙改革的進程。趙禎當初銳意改革,是出於應付慶曆初年內憂外患的需要,等到趙氏家族的燃眉之急得到緩解之後,“慶曆新政”也就像曇花一現,守內虛外的祖宗法度,使趙禎不得不在最後關頭放棄了範仲淹的改革。

景祐二年(1035年)二月,呂夷簡入相。他竭力迎合趙禎天下大治的心理,粉飾太平,一味奉承,使得宋王朝陷入了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同時,趙禎還廣開仕路,每屆科舉,取額多達千人以上。“殿試不黜落”也從這時開始,成為了不成文的規矩。取士日多,恩蔭無節,加之內臣、外戚之類進無輟止,使冗官冗吏局麵日趨嚴重。因此,朝野憂國憂民之士擔心國家前途,紛紛上書要求變革圖強。

嚴酷的現實迫使趙禎設法解決這些危機,以鞏固趙宋王朝的統治。他開始有意更張政事,革除弊端。要鞏固統治,必須要有人才。因此,他起用主張變法革新的範仲淹、歐陽修、餘靖等人。早在趙禎親政初年,範仲淹就以直言敢諫而被呂夷簡指為朋黨的核心人物,而今他位居執政,在處理西夏問題上也表現出遠見卓識,在台諫與館閣中有一大批追隨者。“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國憂民的擔當精神,也使他成為眾望所歸的政治改革領袖。範仲淹名為《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標誌著慶曆新政拉開了序幕。範仲淹在奏疏中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即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與範仲淹上書的同時,富弼、歐陽修、餘靖、韓琦等人也相繼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議。趙禎對臣下的改革措施一一采納,然後頒發詔令,推行這些主張和建議,號稱“新政”。

“新政”在趙禎的支持下開始實行。但是,新政從開始實施之日起,就遭到了朝廷中保守勢力的反對。他們指責實施新政的人士是“虛嘩潰亂”“謀而僭上者”。更有甚者,反對派為抵製新法的實施,借趙禎最忌諱、幾次下令申禁的“朋黨”一事,掀起波瀾。“新政”還觸及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如實行“明黜陟”“抑僥幸”,使一大批貪官汙吏和高官貴勳的利益受到損害,致其首先發難,毀謗新政,且毀謗之風愈演愈烈。加之朝中“朋黨”之論雷動,使得趙禎對新政由疑慮轉為動搖。最後,趙禎決意犧牲革新派,向反對派妥協。

慶曆四年十一月,趙禎頒詔強調“至治之世,不為朋黨”,不點名地批評有人“陰招賄賂,陽托薦賢”。範仲淹一見到詔書,就上表自求罷政。慶曆五年正月,趙禎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解除範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將他貶至鄧州,富弼、歐陽修也同時罷政,出放外地。二十天後,杜衍罷相,反對派指責他“頗彰朋比之風”,把他視為新政朋黨的總後台。韓琦上書指出不應輕易罷黜富弼,也因此被仁宗趙禎罷去了樞密副使之職。至此,新政派被悉數趕出了朝廷。在此前後,新政所推行的改革措施幾乎全部廢止。

宋代以後的學者批評趙禎對慶曆新政“銳之於始而不究其終”,並對其原因大惑不解。實際上,趙禎當初同意改革,是出於應付慶曆初年內憂外患的需要。到慶曆四五年間,宋夏和議已成定局,京城東、西的兵民騷亂也已經平息,宋朝統治不僅解去了燃眉之急,還出現了柳暗花明的轉機。

“慶曆新政”似曇花一現,趙禎勵誌圖強的信念也旋踵即逝。趙宋王朝仍沿著老路子繼續走下去。作為一個守成之君,仁宗趙禎堅守祖宗法度,千方百計地防範朋黨,以致他不得不在最後關頭放棄了範仲淹的改革,從而將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6.宮廷驚變,無奈立儲

當一個政權不能為百姓謀利時,勢必會引起百姓的抵觸。危急關頭,皇權順利交接是維護趙氏家族統治的最好辦法。

就在趙禎為朝廷內部矛盾所困擾的時候,慶曆七年十一月,貝州(今河北清河)宣毅軍發生了王則領導的起義。

北宋自公元960年由趙匡胤建立以來,到宋仁宗親政,曆經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以及宋仁宗初年章獻太後執政,已有70多年的曆史了。在此期間,宋朝雖然建立了中央的集權統治,但是與遼國、西夏進行了連年的戰爭,各種封建積弊逐漸顯露出來。在宋仁宗時期,“冗官”“冗兵”“冗費”的出現使宋朝陷入了政治經濟的大危機。為了維持戰爭的需要,維持政治統治的需要,宋朝統治者加緊了對老百姓的剝削,使人民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而田賦不均更是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滿。麵對這樣內外交困的形勢,宋仁宗開始改革,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進行了所謂的“慶曆新政”,但由於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和宋仁宗的動搖,新政改革以失敗告終。新政的失敗,加劇了農民階級與統治者的矛盾,各地農民紛紛起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王則起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此次起義雖然被宋軍鎮壓下去,卻讓趙禎震驚不已。王則起義從發動到失敗,不過六十五天,但卻給了趙宋王朝以沉重的打擊。王則起義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利用宗教做輿論宣傳,而且在事前進行了周密的計劃部署,起義之後又建置初步的官屬,其行動有計劃、有步驟,與此前的士兵起義相比起來,顯然又前進了一步。然而更讓仁宗趙禎聞風喪膽的,則是在貝州兵變之後發生的一次宮廷兵變。

慶曆八年閏正月十八日夜,趙禎正宿於曹皇後宮中。至半夜,崇政侍衛官顏秀、郭逵、王勝和孫利等人,趁夜深人靜之時殺死守宮的軍校,奪得了兵器,遂越過延和殿,直奔趙禎的寢宮。宮女的叫喊聲驚醒了趙禎,他惶恐不安,披衣下床,欲出門逃避,被曹皇後從後抱住。曹皇後插緊門栓,急呼宮人召侍兵入內,內侍宦官們也被緊急動員起來。顏秀等人見勢不妙就縱火而撤,被聞訊趕來的宮衛、宦官殺死。驚恐不已的趙禎於是大興獄事,還命人把宮中臨近屋簷的大樹統統伐倒,並重新繕治城垣,整修門關。

政荒民敝已使趙禎困擾不堪,而更令他心焦的還是皇位繼承人問題。趙禎美女充盈後宮,卻無一嬪妃為他生出皇子。因此,皇嗣成為當時朝廷內外最關注的大事之一。

嘉祐六年(1061年)閏八月,知諫院司馬光又上書請立繼嗣。趙禎思索了好長時間,這幾年來多位大臣不斷上書,此問題不能不慎重對待了。趙禎知道自己的壽命有限,而自己生子嗣已經是不可能的了,隻好立宗室其他的人為嗣。於是,趙禎召見宰相韓琦等人,宣示了司馬光等人的奏折,然後就對韓琦等大臣說:“立嗣的事情,我也是考慮了好久,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這時大臣們說:“一切由皇上做主。”趙禎緩緩地說道:“朕在宮中養了宗室的兩個兒子,小的雖然純潔可愛,但是不甚聰慧,那就立大的吧!”韓琦害怕引起宮廷爭鬥,就對宋仁宗說:“請聖上指出其名。”趙禎不得已,隻得立早已養在宮中的宗室之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宗實為嗣。直到此時,趙禎才將立嗣之事定下來,趙宗實就是後來的宋英宗趙曙。

嘉祐七年八月初五,趙禎發布詔令,趙宗實被正式立為太子。

皇子既立,趙禎的心情稍得寬慰。嘉祐七年(1062年),趙禎召輔臣近侍、台諫百官、皇子宗室等,遊幸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等,並即興揮毫為書,分賜從臣。趙禎自幼習書,精通書學,凡宮殿門觀,多飛白題榜。後世當朝大臣卒後碑額賜篆,即始於趙禎。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晚,趙禎病患加劇,忽急起索藥,並召皇後。等曹皇後等人趕到,趙禎已不能說話,僅用手指了指心窩。當晚去世,終年54歲。十月,葬永昭陵(在今河南鞏縣境)。

趙禎在位時間是宋代皇帝中最長的,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作為,卻沒有做出很大的貢獻。在對外方麵,和遼、西夏的戰爭多以失敗告終,多次納貢致使國家財政空虛,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由此加深。但是,從一個人的人格來說,趙禎是一個非常仁和的君主,並且具有其他皇帝所沒有的很多優點。